孩子爱攀比,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tj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家有几套房?”“你家有多少存款?”“你家的车值多少钱?”面对爱攀比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是虚荣心吗?万一孩子在攀比过程中陷入自卑泥潭怎么办?父母应该打肿脸充胖子吗?本期,我们邀请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教授庞晓梅,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孩子爱攀比不是问题 家长如何应对才是关键
  程义华(5岁女孩的妈妈):有了女儿以后,我和丈夫狠狠心,花10万元买了一辆国产轿车。前不久,接女儿从幼儿园回家,路上女儿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不开奥迪呢?”我不知如何回答。从那以后,我接送女儿都把车停得远远的,以免她被小朋友笑话。
  郇霁雯(7岁男孩的妈妈):一个周末,我丈夫见儿子一个人在阳台上玩汽车模型,就凑过去搭话。儿子如数家珍,说他有十多个汽车模型,都是他攒零花钱买的,都是他喜欢的车型:路虎、吉普、丰田、凯迪拉克等。爸爸问:“为什么没有咱家的大众高尔夫?”儿子抬起头白了爸爸一眼,不屑地说:“那是穷人开的!”我丈夫默默地起身,回了自己房间,整整一天没出来。我知道他的痛苦,但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爱攀比的孩子。
  主持人:真难为你们了。相信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也会束手无策,但请不要泄气,毕竟你们家有车,你们要是自卑了,那骑电动车接送孩子的情何以堪?现在,还是请庞教授为我们指点迷津吧。
  庞晓梅(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教授):首先我要澄清一个观念:孩子爱攀比不是问题,家长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3岁左右就开始跟小朋友比高低、比好坏了。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最后转化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郇霁雯:请问庞教授,为什么有的孩子爱攀比,有的孩子不爱攀比呢?
  庞晓梅:孩子爱攀比是多种原因联合起作用而形成的。简单地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幼儿时期,许多孩子往往过高评价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当过高的自我评价在集体生活中得不到验证,孩子肯定会迷惑,于是反复攀比,形成恶性循环。第二,父母的教育失当。许多父母溺爱孩子,不自觉地给孩子超出家庭正常消费水平的待遇,误导了孩子对家庭经济实力的认知;另外,有些父母经常不自觉地给孩子做负面示范,比如喜欢与别的父母攀比孩子的吃穿打扮、玩具图书、电子设备等,甚至给孩子大把零花钱,以显示自己的富有。这岂不是在教孩子攀比吗?
  父母态度有四种 看看您是哪一种
  徐清(4岁女孩的妈妈):请问庞教授,面对孩子的攀比,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庞晓梅:父母的应对策略包括态度和办法两部分,對孩子的认知发展都有重大影响。现在,我就来说说父母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孩子认知发展的。
  第一,羞愧型父母。“为什么我家的房子没有花花家的大?”“为什么玲玲有iPad而我没有?”孩子的这些问题很容易引发父母的焦虑和羞愧感。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继续问这类让人难堪的问题,会把事情解释得模棱两可。但孩子都是敏感的,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内心的羞耻感,从而形成自卑心理,甚至更喜欢通过攀比的方式,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
  第二,回避型父母。有些父母被孩子问得哑口无言,只好刻意转移话题,告诫孩子不要攀比家庭经济条件,而是攀比学习成绩,攀比用功程度,结果导致孩子的认知没有得到发展,甚至会把“经济条件”当成不宜谈论的话题,变得过度敏感。
  第三,坦然型父母。这样的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回应孩子的困惑和忧虑,告诉孩子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刻意哭穷,也不打肿脸充胖子,并对孩子的失落表示理解,但并不会因此产生焦虑和羞愧。
  第四,启发型父母。父母更高明的做法是积极地回应孩子的攀比,爽快地承认差距,但接下来会启发孩子更全面地攀比。每一个人都是别人认知的参照,这没什么不好,但一定要避免片面地比较,尤其不能刻意地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也不能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当孩子能尽量全面地比较,就会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主持人:所谓正人先正己,父母想纠正孩子的认知,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观念,否则不会有好结果。
  缺乏正确的金钱观教育 比攀比心理更可怕
  欧向东(6岁男孩的爸爸):我一直教育儿子不要攀比,因为拿金钱来衡量成功和幸福是庸俗的价值观。我能控制家庭舆论,却不能左右社会风气。请问庞教授,我该不该跟6岁的孩子谈钱?如何谈钱?
  庞晓梅:在我看来,缺乏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比孩子形成攀比心理更可怕。
  欧向东:看来,我需要给儿子补上这一课。请庞教授赐教,我该怎么做?
  庞晓梅: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家庭与家庭之间物质条件的差异拉大了,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比较,这是正常的事情。被孩子问得难堪的时候,您应该敏锐地察觉到:这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首先,建议您端正自己的心态和价值观。您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差异,尤其是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要坦然面对,不要遮遮掩掩,因为遮遮掩掩是不自信的表现,很容易让孩子看不起。
  其次,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比较观。您要循序渐进地告诉孩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作为人与人之间比较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这是错误和危险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根本差异是人品、爱心、对社会的贡献、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等等。您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片面的比较是荒谬的,比如让姚明和张继科打乒乓球,对姚明公平吗?两人打篮球,张继科有赢的可能吗?但是,如果他们都喜欢下象棋,那拉开场子争个高下就是公平的。
  再次,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是物质文明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是智慧和勤劳的结果,值得尊重。但您一定不要让孩子停留在对金钱的表面理解上,而要引导孩子看到金钱背后的勤劳和智慧。
  最后,别让孩子把父母的财富看成自己的财富。您要告诉孩子,父母的财富和地位与他无关,只与父母有关。父母能给孩子的,除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关爱、陪伴与指导。
  主持人:总之,孩子喜欢攀比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只要父母积极引导,攀比心可以转化为进取心,一定程度上会帮助孩子进步,有什么不好呢?但如果不加以引导,攀比心容易变成虚荣心,阻碍正常价值观的形成,造成生活和心理上的负累。所以,建议父母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许多父母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恶习,屡教不改。正如父母们所担心的那样,说谎这种不诚实的行为对孩子的性格和道德意识的养成影响很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矫正孩子说谎,应该首先辨别孩子说谎的动机,然后对症下药。说谎不是避难所  【案例1】害怕受罚的东东  东东是个淘气的4岁男孩,经常闯祸被妈妈批评。有一天,他在家里跑来跑去,不小心把花瓶碰掉地上摔碎了,地上全是玻璃碴和水。妈妈闻声赶来,大惊失色,忙叫东东站着别
【编者按】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许多年轻的父母面临艰难的选择:再生一个吧,担心养不起,毕竟养育成本太高了;不生吧,又怕自己老了缺人照顾,毕竟多一个孩子多一道保险。对于中年父母来说,养儿防老几乎成了奢望,因为养大的孩子大多远走高飞,原本热闹的家成了“空巢”。那么,几千年不变的养儿防老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如今真的过时了吗?如果孩子真的靠不住,那我们靠什么养老呢?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组织力量,对家
关于近视的形成,最没有争论的原因就是遗传。有研究发现,人类染色体上存在多个与屈光不正及近视相关的易感基因。但是,总不能因为自己戴眼镜就不生孩子呀?咱能做的,只能是对孩子所处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加倍注意,尽量降低孩子后天近视的风险。  那么,怎么做才好呢?简单来说,就五点:光线合适,注意姿势,缩短时间,主动休息,加强运动。  1.光线合适  坐在书桌前,使用合格标准的台灯,光线基本就没问题。但是,孩子看
到底是在尖子班做个落后生好,还是在普通班做个尖子生好,不能一概而论。“鸡头”和“凤尾”是动态的平衡,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鸡头”,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凤尾”……  鲤鱼跃龙门:从普通中学考入重点高中  2018年国庆节期间,我和老公带着儿子晓龙郊游、看电影、品尝美食,想趁着假期好好放松一下身心。然而,刚考入省内一所重点高中的儿子看上去一点也不开心,显得心事重重。我和老公认真地和他谈了一次心,没
近20年来,心理学专家陈默接触了8000多个家庭案例后发现,如今的孩子已和过去大不一样。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变化,不从本质上去把握,教育就很难取得成功。因为——  陈默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  日前,她结合自己多年来接触的案例,深入分析了当今孩子们的特点。她认为,当今的孩子有几个和父辈、祖辈完全不同的
老刘依靠劳动致富后,热衷于慈善事业,多次受到政府的表彰和獎励,可他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从不浪费。一次,他带着孙子去银行取存款。利息里有几枚硬币,于是老刘顺手就把硬币给了孙子。不料,孙子竟嫌爷爷小气,把硬币扔到了地上,说:“我不要!”老刘用手指点着孙子,生气地说:“你这个败家子呀!”  (辅导老师:万怡婷)
孩子屡屡被负面新闻激怒,正常吗?  大李今年41岁,是珠海市海关的一名工作人员。因为工作繁忙,他几乎没有休过假期,周末也经常加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在家与妻子和儿子朝夕相处了一个半月,发现儿子小李有许多问题。经朋友介绍,他与我互加了微信好友。  微信聊天时,大李告诉我,小李今年16岁,上高一,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因为疫情暴发,寒假延长,又不能出家门,小李的负面情绪越
不是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吗?我为孩子操碎了心,为什么没有回报?  吴昆芳(14岁男孩的妈妈):我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学院,如今是全职妈妈。为了儿子的成长,我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如今看来是双重的失败。我心爱的事业荒弃了,儿子也不争气,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下游。我给孩子报了英语、作文等很多辅导班,理科我亲自辅导,可就是不见效。不是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吗?我为孩子操碎了心,为什么没有回报?  蒋茜玲(9岁女
好妈妈都是有眼色的观众  前几天刷微博,看到主持人朱丹发的日常生活的亲子片段。朱丹写道:“我和小小丹的日常,她拉我,我就势坐下。她搭积木,我是帮手。她钓鱼,我给递盘。她总会指挥我做这做那,我甘之如饴。给孩子的爱有很多种,我喜欢润物无声的陪伴,陪你慢慢长大……”  朱丹还为此配了多幅照片,是她陪小小丹玩积木的场景。照片中,她给小小丹递积木,或帮她捡积木,或注视着她玩耍。在女儿小小丹面前,她就像个忠实
在电视《奇葩说》节目中认识了傅首尔,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看了几次节目,我知道傅首尔出身于普通家庭,父母很早就离异了,她和妈妈一起生活,日子艰辛,童年时连个布娃娃都没有。妈妈的抱怨,让她有了深深的自卑和内疚感。成年后,她努力读书、用心写作,成了资深广告人、作家。这些都没让她出名,倒是日积月累的知识容量和清晰缜密的思维逻辑让她在《奇葩说》中大放光彩,她因段子犀利、有内涵而受到追捧。  傅首尔在“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