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家有几套房?”“你家有多少存款?”“你家的车值多少钱?”面对爱攀比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是虚荣心吗?万一孩子在攀比过程中陷入自卑泥潭怎么办?父母应该打肿脸充胖子吗?本期,我们邀请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教授庞晓梅,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孩子爱攀比不是问题 家长如何应对才是关键
程义华(5岁女孩的妈妈):有了女儿以后,我和丈夫狠狠心,花10万元买了一辆国产轿车。前不久,接女儿从幼儿园回家,路上女儿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不开奥迪呢?”我不知如何回答。从那以后,我接送女儿都把车停得远远的,以免她被小朋友笑话。
郇霁雯(7岁男孩的妈妈):一个周末,我丈夫见儿子一个人在阳台上玩汽车模型,就凑过去搭话。儿子如数家珍,说他有十多个汽车模型,都是他攒零花钱买的,都是他喜欢的车型:路虎、吉普、丰田、凯迪拉克等。爸爸问:“为什么没有咱家的大众高尔夫?”儿子抬起头白了爸爸一眼,不屑地说:“那是穷人开的!”我丈夫默默地起身,回了自己房间,整整一天没出来。我知道他的痛苦,但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爱攀比的孩子。
主持人:真难为你们了。相信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也会束手无策,但请不要泄气,毕竟你们家有车,你们要是自卑了,那骑电动车接送孩子的情何以堪?现在,还是请庞教授为我们指点迷津吧。
庞晓梅(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教授):首先我要澄清一个观念:孩子爱攀比不是问题,家长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3岁左右就开始跟小朋友比高低、比好坏了。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最后转化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郇霁雯:请问庞教授,为什么有的孩子爱攀比,有的孩子不爱攀比呢?
庞晓梅:孩子爱攀比是多种原因联合起作用而形成的。简单地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幼儿时期,许多孩子往往过高评价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当过高的自我评价在集体生活中得不到验证,孩子肯定会迷惑,于是反复攀比,形成恶性循环。第二,父母的教育失当。许多父母溺爱孩子,不自觉地给孩子超出家庭正常消费水平的待遇,误导了孩子对家庭经济实力的认知;另外,有些父母经常不自觉地给孩子做负面示范,比如喜欢与别的父母攀比孩子的吃穿打扮、玩具图书、电子设备等,甚至给孩子大把零花钱,以显示自己的富有。这岂不是在教孩子攀比吗?
父母态度有四种 看看您是哪一种
徐清(4岁女孩的妈妈):请问庞教授,面对孩子的攀比,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庞晓梅:父母的应对策略包括态度和办法两部分,對孩子的认知发展都有重大影响。现在,我就来说说父母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孩子认知发展的。
第一,羞愧型父母。“为什么我家的房子没有花花家的大?”“为什么玲玲有iPad而我没有?”孩子的这些问题很容易引发父母的焦虑和羞愧感。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继续问这类让人难堪的问题,会把事情解释得模棱两可。但孩子都是敏感的,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内心的羞耻感,从而形成自卑心理,甚至更喜欢通过攀比的方式,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
第二,回避型父母。有些父母被孩子问得哑口无言,只好刻意转移话题,告诫孩子不要攀比家庭经济条件,而是攀比学习成绩,攀比用功程度,结果导致孩子的认知没有得到发展,甚至会把“经济条件”当成不宜谈论的话题,变得过度敏感。
第三,坦然型父母。这样的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回应孩子的困惑和忧虑,告诉孩子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刻意哭穷,也不打肿脸充胖子,并对孩子的失落表示理解,但并不会因此产生焦虑和羞愧。
第四,启发型父母。父母更高明的做法是积极地回应孩子的攀比,爽快地承认差距,但接下来会启发孩子更全面地攀比。每一个人都是别人认知的参照,这没什么不好,但一定要避免片面地比较,尤其不能刻意地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也不能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当孩子能尽量全面地比较,就会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主持人:所谓正人先正己,父母想纠正孩子的认知,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观念,否则不会有好结果。
缺乏正确的金钱观教育 比攀比心理更可怕
欧向东(6岁男孩的爸爸):我一直教育儿子不要攀比,因为拿金钱来衡量成功和幸福是庸俗的价值观。我能控制家庭舆论,却不能左右社会风气。请问庞教授,我该不该跟6岁的孩子谈钱?如何谈钱?
庞晓梅:在我看来,缺乏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比孩子形成攀比心理更可怕。
欧向东:看来,我需要给儿子补上这一课。请庞教授赐教,我该怎么做?
庞晓梅: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家庭与家庭之间物质条件的差异拉大了,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比较,这是正常的事情。被孩子问得难堪的时候,您应该敏锐地察觉到:这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首先,建议您端正自己的心态和价值观。您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差异,尤其是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要坦然面对,不要遮遮掩掩,因为遮遮掩掩是不自信的表现,很容易让孩子看不起。
其次,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比较观。您要循序渐进地告诉孩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作为人与人之间比较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这是错误和危险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根本差异是人品、爱心、对社会的贡献、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等等。您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片面的比较是荒谬的,比如让姚明和张继科打乒乓球,对姚明公平吗?两人打篮球,张继科有赢的可能吗?但是,如果他们都喜欢下象棋,那拉开场子争个高下就是公平的。
再次,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是物质文明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是智慧和勤劳的结果,值得尊重。但您一定不要让孩子停留在对金钱的表面理解上,而要引导孩子看到金钱背后的勤劳和智慧。
最后,别让孩子把父母的财富看成自己的财富。您要告诉孩子,父母的财富和地位与他无关,只与父母有关。父母能给孩子的,除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关爱、陪伴与指导。
主持人:总之,孩子喜欢攀比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只要父母积极引导,攀比心可以转化为进取心,一定程度上会帮助孩子进步,有什么不好呢?但如果不加以引导,攀比心容易变成虚荣心,阻碍正常价值观的形成,造成生活和心理上的负累。所以,建议父母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编辑:陈彤】
孩子爱攀比不是问题 家长如何应对才是关键
程义华(5岁女孩的妈妈):有了女儿以后,我和丈夫狠狠心,花10万元买了一辆国产轿车。前不久,接女儿从幼儿园回家,路上女儿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不开奥迪呢?”我不知如何回答。从那以后,我接送女儿都把车停得远远的,以免她被小朋友笑话。
郇霁雯(7岁男孩的妈妈):一个周末,我丈夫见儿子一个人在阳台上玩汽车模型,就凑过去搭话。儿子如数家珍,说他有十多个汽车模型,都是他攒零花钱买的,都是他喜欢的车型:路虎、吉普、丰田、凯迪拉克等。爸爸问:“为什么没有咱家的大众高尔夫?”儿子抬起头白了爸爸一眼,不屑地说:“那是穷人开的!”我丈夫默默地起身,回了自己房间,整整一天没出来。我知道他的痛苦,但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爱攀比的孩子。
主持人:真难为你们了。相信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也会束手无策,但请不要泄气,毕竟你们家有车,你们要是自卑了,那骑电动车接送孩子的情何以堪?现在,还是请庞教授为我们指点迷津吧。
庞晓梅(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教授):首先我要澄清一个观念:孩子爱攀比不是问题,家长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3岁左右就开始跟小朋友比高低、比好坏了。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最后转化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郇霁雯:请问庞教授,为什么有的孩子爱攀比,有的孩子不爱攀比呢?
庞晓梅:孩子爱攀比是多种原因联合起作用而形成的。简单地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幼儿时期,许多孩子往往过高评价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当过高的自我评价在集体生活中得不到验证,孩子肯定会迷惑,于是反复攀比,形成恶性循环。第二,父母的教育失当。许多父母溺爱孩子,不自觉地给孩子超出家庭正常消费水平的待遇,误导了孩子对家庭经济实力的认知;另外,有些父母经常不自觉地给孩子做负面示范,比如喜欢与别的父母攀比孩子的吃穿打扮、玩具图书、电子设备等,甚至给孩子大把零花钱,以显示自己的富有。这岂不是在教孩子攀比吗?
父母态度有四种 看看您是哪一种
徐清(4岁女孩的妈妈):请问庞教授,面对孩子的攀比,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庞晓梅:父母的应对策略包括态度和办法两部分,對孩子的认知发展都有重大影响。现在,我就来说说父母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孩子认知发展的。
第一,羞愧型父母。“为什么我家的房子没有花花家的大?”“为什么玲玲有iPad而我没有?”孩子的这些问题很容易引发父母的焦虑和羞愧感。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继续问这类让人难堪的问题,会把事情解释得模棱两可。但孩子都是敏感的,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内心的羞耻感,从而形成自卑心理,甚至更喜欢通过攀比的方式,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
第二,回避型父母。有些父母被孩子问得哑口无言,只好刻意转移话题,告诫孩子不要攀比家庭经济条件,而是攀比学习成绩,攀比用功程度,结果导致孩子的认知没有得到发展,甚至会把“经济条件”当成不宜谈论的话题,变得过度敏感。
第三,坦然型父母。这样的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回应孩子的困惑和忧虑,告诉孩子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刻意哭穷,也不打肿脸充胖子,并对孩子的失落表示理解,但并不会因此产生焦虑和羞愧。
第四,启发型父母。父母更高明的做法是积极地回应孩子的攀比,爽快地承认差距,但接下来会启发孩子更全面地攀比。每一个人都是别人认知的参照,这没什么不好,但一定要避免片面地比较,尤其不能刻意地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也不能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当孩子能尽量全面地比较,就会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主持人:所谓正人先正己,父母想纠正孩子的认知,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观念,否则不会有好结果。
缺乏正确的金钱观教育 比攀比心理更可怕
欧向东(6岁男孩的爸爸):我一直教育儿子不要攀比,因为拿金钱来衡量成功和幸福是庸俗的价值观。我能控制家庭舆论,却不能左右社会风气。请问庞教授,我该不该跟6岁的孩子谈钱?如何谈钱?
庞晓梅:在我看来,缺乏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比孩子形成攀比心理更可怕。
欧向东:看来,我需要给儿子补上这一课。请庞教授赐教,我该怎么做?
庞晓梅: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家庭与家庭之间物质条件的差异拉大了,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比较,这是正常的事情。被孩子问得难堪的时候,您应该敏锐地察觉到:这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首先,建议您端正自己的心态和价值观。您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差异,尤其是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要坦然面对,不要遮遮掩掩,因为遮遮掩掩是不自信的表现,很容易让孩子看不起。
其次,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比较观。您要循序渐进地告诉孩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作为人与人之间比较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这是错误和危险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根本差异是人品、爱心、对社会的贡献、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等等。您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片面的比较是荒谬的,比如让姚明和张继科打乒乓球,对姚明公平吗?两人打篮球,张继科有赢的可能吗?但是,如果他们都喜欢下象棋,那拉开场子争个高下就是公平的。
再次,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是物质文明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是智慧和勤劳的结果,值得尊重。但您一定不要让孩子停留在对金钱的表面理解上,而要引导孩子看到金钱背后的勤劳和智慧。
最后,别让孩子把父母的财富看成自己的财富。您要告诉孩子,父母的财富和地位与他无关,只与父母有关。父母能给孩子的,除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关爱、陪伴与指导。
主持人:总之,孩子喜欢攀比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只要父母积极引导,攀比心可以转化为进取心,一定程度上会帮助孩子进步,有什么不好呢?但如果不加以引导,攀比心容易变成虚荣心,阻碍正常价值观的形成,造成生活和心理上的负累。所以,建议父母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