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中叶Giannuzzi曾假设大脑中可能有呕吐中心;1881年,Thumas描述了一个位于第四脑室底部中线两侧的区域,如果在动物身上被破坏,可以阻止阿扑吗啡的呕吐作用;1896年,著名瑞典神经解剖学家 Magus Gusta Retzius在人类神经解剖学一书中首次描述此区域并命名为极后区(area postrema,AP);20世纪20 年代早期,Wislocki and Put-nam注意到该区域有大量的血液供应; Borison and Wang证实了它是呕吐相关的化学感受器激发区( chemoreceptor trig-ger zone,CTZ) [1].目前,极后区被认为是室周器官的一种,其特点为内皮细胞间缺乏紧密连接,缺乏血脑屏障,这样更易于血液循环与脑脊液间进行物质交换.神经学家们正在逐步揭开极后区的神秘面纱.病变涉及极后区,临床表现为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顽固性呃逆、恶心、呕吐( INH) ,持续时间>48 h,称作极后区综合征( area postrema syndrome, APS) [2].APS是神经免疫和脱髓鞘疾病研究中的热点.此外,它不仅是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NMOSD)的核心症状之一,在感染、肿瘤、中毒、代谢性等疾病中也有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