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京城长安,李白始终是充满感情的,天宝元年(742)秋天,李白二入长安,创作了大量的反映宫廷及宫女生活的诗歌,这些诗歌不同于一般的宫体诗,显得超凡脱俗,清丽质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和妇女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 李白 二入长安 宫体诗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44
天宝元年(742)秋天,李白奉诏入朝,这是他的二入长安时期,这一次他进入到了唐代的上层社会,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统治阶级,然而他在长安接触最多的还是宫廷。因此在二入长安的141首诗歌中,宫廷诗有38首,占长安诗歌的三分之一。这38首诗歌,一部分是奉诏应景之作,另一部分则是宫怨诗,通过这两类诗歌可知,李白想“济天下”,想建功立业,却在宫中只是被当作文学的弄臣而已,同时他也目睹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
“李白待诏翰林期间实则是‘多陪侍从之游’。”[1]天宝元年十月,玄宗游骊山温泉宫,诏命李白侍从,有诗《侍从游宿温泉宫作》、《温泉侍从归逢故人》。天宝二年初春,玄宗在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八首》。仲春,玄宗游宜春院,李白侍从,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暮春,玄宗与杨贵妃于兴庆宫沉香亭上赏牡丹,李白奉诏作《清平调三首》,当时他尽管宿酒未解,还是援笔立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3]第一首以飘动的云彩和绚丽的牡丹花比喻杨贵妃的服饰,容颜和超群出众无与伦比,以物喻人,重在“想”字,第二首以名花喻贵妃,又以赵飞燕比名花,主旨仍在赞贵妃之美。第三首写玄宗在赏名花和对美人的风流生活中陶醉的情景。上述这三首《清平调词》完全展现出了李白不同于一般宫廷诗人的功力来,这三首诗虽为应制之作,也确实可归入“宫体诗”之列,但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首先,诗中无一字直言贵为妃子的杨玉环的容颜衣饰,更无如粱陈宫体中体现出的语言,诗人纯用想象比喻来写杨妃的绰约风姿,如以云和花想其裳的容貌之美,以“群玉山头”和“瑶台月下”的仙女喻其风神若仙,以含露牡丹映其美艳高贵,以新妆飞燕比其绝世无双,都写得尊重而有身份。其次,诗中写杨妃与玄宗的关系,措词委婉,极有分寸,如以“春风”喻玄宗,以“云雨巫山枉断肠”、“长得君王带笑看”写杨贵妃长被皇帝宠幸,而“沉香亭北倚阑干”一句则不仅写杨妃姿态之美,而且与帝并肩赏花之情态,都可谓传神而不着痕迹。除了这些诗歌外,还有《春日行》、《阳春歌》等一系列奉旨应景篇什,内容无非也跟众宫廷文人一样是为玄宗粉饰太平,甚至也不乏奉承杨贵妃之词,但李白对于这些应景诗却处理的相当别致——恰到好处、张驰有度地巧妙运用想象力与虚构。
除了应景之作外,李白生活在唐代上层社会,目睹了无数佳丽的痛苦生活,因而诗歌中也有大量反映上层社会妇女的诗,这类诗歌触及到了古今,有皇后、妃子、贵妇、宫女等。如《妾薄命》,本是乐府古题,多写妇女的哀怨。李白沿用的是乐府旧题,借汉武帝和陈皇后的故事讽刺上层统治阶级的爱情没有真诚、牢固的基础,(女)色衰(男)爱驰是一种普遍现象。诗人在这首诗中虽然写的是上层统治阶级妇女的命运,但他对这种现象的感叹却是深刻的,“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仅以容貌取悦与人,是不能白头偕老的。而在《白头吟》中诗人从婚姻悲剧的主要承受者——女子的角度,表现被遗弃的悲哀和对坚贞爱情的追求。
李白作品中还有一些写宫女贵族的小诗,例如《玉阶怨》:“玉阶声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2]又如《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3]这些美人,锦衣玉食,楼阁珠帘,高层次的生活享受,填补不了他们的空虚、期待、痛苦无望的心。良宵皓月,她们期待着什么呢?只能久久立于月下,直到罗袜浸湿,不得不回房,依然隔帘望月,默默对着中天皓月遥寄情思。她们在良辰美景之际卷起珠帘,独坐深闺,默默垂泪,紧皱双眉,陷入沉重的愁思。有谁知道她恨谁?这个“恨”字,意蕴丰富,不完全是简单意义上的仇恨,而是诗题所称的“怨”。这些宫怨诗其实是李白的托兴寄意之作。
《乌栖曲》中,诗人虽然是讽谏春秋时吴王夫差与西施夜以继日的淫乐生活,然其深远意义当是为夜以继日在与杨玉环淫乐生活中的唐玄宗敲响政治上的警钟。他出入宫廷,接触上层社会的统治阶级,不但加深了他对社会政治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他的思想及性格的变化。
据《旧唐诗
[关键词] 李白 二入长安 宫体诗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44
天宝元年(742)秋天,李白奉诏入朝,这是他的二入长安时期,这一次他进入到了唐代的上层社会,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统治阶级,然而他在长安接触最多的还是宫廷。因此在二入长安的141首诗歌中,宫廷诗有38首,占长安诗歌的三分之一。这38首诗歌,一部分是奉诏应景之作,另一部分则是宫怨诗,通过这两类诗歌可知,李白想“济天下”,想建功立业,却在宫中只是被当作文学的弄臣而已,同时他也目睹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
“李白待诏翰林期间实则是‘多陪侍从之游’。”[1]天宝元年十月,玄宗游骊山温泉宫,诏命李白侍从,有诗《侍从游宿温泉宫作》、《温泉侍从归逢故人》。天宝二年初春,玄宗在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八首》。仲春,玄宗游宜春院,李白侍从,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暮春,玄宗与杨贵妃于兴庆宫沉香亭上赏牡丹,李白奉诏作《清平调三首》,当时他尽管宿酒未解,还是援笔立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3]第一首以飘动的云彩和绚丽的牡丹花比喻杨贵妃的服饰,容颜和超群出众无与伦比,以物喻人,重在“想”字,第二首以名花喻贵妃,又以赵飞燕比名花,主旨仍在赞贵妃之美。第三首写玄宗在赏名花和对美人的风流生活中陶醉的情景。上述这三首《清平调词》完全展现出了李白不同于一般宫廷诗人的功力来,这三首诗虽为应制之作,也确实可归入“宫体诗”之列,但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首先,诗中无一字直言贵为妃子的杨玉环的容颜衣饰,更无如粱陈宫体中体现出的语言,诗人纯用想象比喻来写杨妃的绰约风姿,如以云和花想其裳的容貌之美,以“群玉山头”和“瑶台月下”的仙女喻其风神若仙,以含露牡丹映其美艳高贵,以新妆飞燕比其绝世无双,都写得尊重而有身份。其次,诗中写杨妃与玄宗的关系,措词委婉,极有分寸,如以“春风”喻玄宗,以“云雨巫山枉断肠”、“长得君王带笑看”写杨贵妃长被皇帝宠幸,而“沉香亭北倚阑干”一句则不仅写杨妃姿态之美,而且与帝并肩赏花之情态,都可谓传神而不着痕迹。除了这些诗歌外,还有《春日行》、《阳春歌》等一系列奉旨应景篇什,内容无非也跟众宫廷文人一样是为玄宗粉饰太平,甚至也不乏奉承杨贵妃之词,但李白对于这些应景诗却处理的相当别致——恰到好处、张驰有度地巧妙运用想象力与虚构。
除了应景之作外,李白生活在唐代上层社会,目睹了无数佳丽的痛苦生活,因而诗歌中也有大量反映上层社会妇女的诗,这类诗歌触及到了古今,有皇后、妃子、贵妇、宫女等。如《妾薄命》,本是乐府古题,多写妇女的哀怨。李白沿用的是乐府旧题,借汉武帝和陈皇后的故事讽刺上层统治阶级的爱情没有真诚、牢固的基础,(女)色衰(男)爱驰是一种普遍现象。诗人在这首诗中虽然写的是上层统治阶级妇女的命运,但他对这种现象的感叹却是深刻的,“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仅以容貌取悦与人,是不能白头偕老的。而在《白头吟》中诗人从婚姻悲剧的主要承受者——女子的角度,表现被遗弃的悲哀和对坚贞爱情的追求。
李白作品中还有一些写宫女贵族的小诗,例如《玉阶怨》:“玉阶声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2]又如《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3]这些美人,锦衣玉食,楼阁珠帘,高层次的生活享受,填补不了他们的空虚、期待、痛苦无望的心。良宵皓月,她们期待着什么呢?只能久久立于月下,直到罗袜浸湿,不得不回房,依然隔帘望月,默默对着中天皓月遥寄情思。她们在良辰美景之际卷起珠帘,独坐深闺,默默垂泪,紧皱双眉,陷入沉重的愁思。有谁知道她恨谁?这个“恨”字,意蕴丰富,不完全是简单意义上的仇恨,而是诗题所称的“怨”。这些宫怨诗其实是李白的托兴寄意之作。
《乌栖曲》中,诗人虽然是讽谏春秋时吴王夫差与西施夜以继日的淫乐生活,然其深远意义当是为夜以继日在与杨玉环淫乐生活中的唐玄宗敲响政治上的警钟。他出入宫廷,接触上层社会的统治阶级,不但加深了他对社会政治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他的思想及性格的变化。
据《旧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