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玛吉女性主义的消亡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42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乔治·爱略特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以其深刻的哲学思想,格格不入的伦理道德和饱受压抑的女性主义著称于世。本文运用女性道德心理学解读乔治?爱略特的名著《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吉的女性形象,分析其女性主义的产生和消亡。
  【关键词】乔治·爱略特;玛吉;女性主义;女性道德心理学
  
  乔治·爱略特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以其深刻的哲学思想,格格不入的伦理道德和饱受压抑的女性主义著称于世,并在文学评论界经久不衰。《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这部小说谈论的话题意味深长,比如家业衰败、情感伤痛和命运多舛。所以选取这部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具有深远的文学学术价值。《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玛吉·杜立弗的故事。她来自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一个闭塞守旧的英国小镇。与传统的女孩子不同,玛吉是一个天生的女权主义者。孩童时代的她就具有叛逆和独立的思想,渴求知识并热爱大自然。但是,玛吉长大后,她与生俱来的女权意识却逐渐消亡。玛吉女性主义消亡的原因成为众多文学评论家和女性主义者关注的焦点。所以本文从文学角度继续探讨这一论题,能够为人类实现两性平等做出一定的贡献。
  1.女性道德心理学原则与特征
  女性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女性主体属于“血泪史”和“抗争史”系列,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和“被封杀与被遗忘的”。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她们没有自己的声音,是被扭曲和压制,是男性“欲望的对象”[1]。女性道德心理学研究的路线和方法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1女性是否会因家长制压迫而产生“被扭曲的欲望”,这种扭曲的欲望对女性自主权的行使有多大影响。
  1.2男性统治群体,在女性压迫现象中要负多少责任。
  1.3男性统治群体是否能够站在被压迫的女性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1.4社会大背景对女性弱势群体的某些不道德行为是否能够给予公正的评价和判处,而不是带着性别压迫的有色眼镜。
  1.5女性是否要对自己受压迫的处境负一定责任,因为她们逆来顺受。
  1.6情感在女性压迫中扮演什么角色。
  2.玛吉女性主义消亡的根本原因
  乔治·爱略特的名著《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结局中,玛吉的死是主人公难以挣脱的家长制压迫带来的毁灭性破坏,也是主人公全力追求一种高尚的道德理想和这种道德理想的狭隘性和片面性导致的精神冲突与崩溃。正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玛吉性格中的矛盾性和妥协性导致她最后的悲剧命运,而玛吉女性主义的消亡建构出完整传统悲剧结构不可少的一部分。
  2.1家长制压迫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直渲染着的女性受男性中心主义压迫的社会现实,如玛吉的妈妈从不会关心女儿作为女性的感受;玛吉的表妹露西,完全按照男权社会的标准来生活和塑造自己,没有一点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但是小说中的男性如玛吉的兄弟汤姆,只会从维护男权的角度来压迫玛吉,对玛吉的一点小小的过错都进行惩罚,从不真正关心体谅她。虽然玛吉可以从菲力普那里得到些许安慰,但菲力普本人也因其残废而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从他那里玛吉得到的不是主流社会的承认和关爱,而只有哥哥的斥责和疏远。情人史蒂芬作为一个完美的男性,满足了玛吉被人爱的要求,但是他同时作为露西未婚夫的双重身份则将玛吉推向了道德沦丧的深渊。爱略特也通过小说中所描写的黑暗的男权社会的现实,呼吁从男性和女性两方面来改造,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不然的话,旧的父权社会只会扼制女性生命活力,甚至带来女性个体的死亡。
  2.2精神分裂与自戕
  作为一部工业革命题材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背景、人物、故事情节,无不与当时盛行的维多利亚时代特征息息相关,同时它也反映了在工业化转型时期英国社会的女性模型。小说折射出了爱略特对当时泛起的社会性别价值观的反思。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史上道德规范严格的时期。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仍然遵循着男权社会的种种规则和限定,把自己定位在贤妻良母的角色之上,没有反思和独立的声音[3]。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爱略特诠释了家庭背景和金钱在传统婚姻中的作用,审视了爱情中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义务,对家庭生活中的男性主义进行了思索,她主张女性去追求自己的真爱,认为婚姻的实质应该是灵魂和肉体的双重契合,这一观点超越了维多利亚时期思想的束缚。但另一方面,由于爱略特自身的遭遇和对现实的感悟,小说又对传统的婚恋观持一定程度的认同态度。这种矛盾的婚恋观在主人公玛吉身上得以充分体现。玛吉本人,既有反对男性中心社会的一面又有向其妥协的一面,如对汤姆,她除了反抗之外,还十分依恋他,需要他的关心和呵护,甚至爱汤姆胜过爱自己。玛吉,自小耽于幻想,甚至逃到吉卜赛人的村落去寻找同类,她的幻想和逃亡产生于她与父权规范的格格不入,表达了她的不满与抗议,并以“水中之死”达到逃亡的高潮。尤其是在洪水与死亡之中,玛吉以哥哥汤姆的拯救者出现,隐喻着她对父权权威的超越[4]。因为汤姆一直是玛吉心目中的权威,作为父权的化身,他既诱使玛吉屈从讨好,又引发她的愤恨反抗,造成女性内心的分裂与自戕。
  3.构建两性平等的和谐世界
  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爱略特的早期作品,以英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小镇一圣·奥格镇为故事背景,一方面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狭隘的宗教意识、道德思想和男权话语、阶级等级观念;另一方面,该作品渗透着作者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冲突的女性主义意识。在维多利亚时代,随着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人们面临着道德缺失这一严重的危机。生活在这样一个精神摇摆不定的年代,爱略特通过写作,在作品中对女性道德心理问题进行展现与探讨,试图指出一条通向两性幸福的道路。本文同意女权主义者的观点,即只有推翻上下一体化的带有压迫性和统治性的家长制度,女性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解放。本文揭露男权社会里女性的从属地位并努力为女性艰难的抗争找到合理的道路,即男人和女人应该彼此理解,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世界,在这里,两性平等将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美好的客观存在。本文深入挖掘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主人公玛吉的内心情感世界,其复杂性和矛盾性,从而对她最终的妥协和女权主义的消亡做出了心理学和哲学阐释,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女性小说解读之路,即将女性主义、心理学和哲学三者熔于一炉,并把小说与其存在的历史大背景相结合,尤其是其所处时代的道德传统。■
  
  【参考文献】
  [1]石晓杰.“从女性主义视角评析乔治·爱略特 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外语与外语教学[J]. 2008,( 08).
  [2]谭敏.“游离于女权边缘的尴尬——试析乔治·爱略特二元论的女性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 2004(04).
  [3]王琼.“麦琪悲剧的成因——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解读”.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2003,(05).
  [4]韩晓华.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美与时代[M].2004,(11).
其他文献
各类组织实现协同效应的重要载体是合作团队,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是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支柱,本文通过对高校物流专业和学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出建设优秀的教学
在普及型农村高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是学习习惯不好等原因,导致在高中阶段文化成绩基础薄弱。这部分学生往往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对学习越没有信心和兴趣就越无心向学,越无心向学则文化成绩越不理想,他们甚至发展到破坏公物、早恋等违反校规校纪的地步。然而,这部分学生却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在体育特长方面将有他们大有作为的天地。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他们有潜在的智能可挖掘。  在多
现代社会,美术已经介入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后工业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象信息成为最普通、最直接的信息形式。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的美好事物。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与交流,在生活与美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  有生命力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学生阅读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技能。下面的支上三招,供同行参考。    一、营造阅读的“广告效应”    法国有一个叫杰克的学生,在校内缺乏阅读兴趣,觉得听课没味道,但对课外阅读却十分迷恋。阅读学家卡罗尔把这种现象称为“杰克现象”,并形象地将其概括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由此看来,激发学生课内阅读鉴赏的兴趣实在是阅读教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陶行知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叶圣陶先生也曾深刻地指出:“所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在积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思想政治课从教法走向学法,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学。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中学
面对当前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严峻就业形势,普通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各民办高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