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ei205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学生心中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奠基。现在就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教学分析】
  从内容选取的横向、纵向剖析:《古诗两首》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重在表达人间真情,单元之初的古诗从经典的送别题材入手,让学生领悟友情的魅力,打开学生体验人间真情的视野;纵向来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古诗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它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经典韵味,也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古诗文奠定基础。
  从内容选取的历史背景剖析: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愁别绪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永恒主题。
  从内容选取的延伸剖析:古诗背后蕴含的内容极为丰厚,这为学生拓展了学习天地。古诗的内容可以深化,送别的情感得以升华,诗人的精妙表达更可以贯通古今为学生所欣赏领会。教材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我们要前后关联,把送别类型的古诗串联起来,使学生学会运用阅读送别诗的方法,明晰思维,加深对送别诗这类题材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汉字字理,再读送别诗
  同学们,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字吗?(出示“送”的篆文、楷书)读一读这两首诗。
  【设计意图:古文字体现着汉字的文化魅力,由古文字引出古诗文,让学生更细致地了解传统文化。】
  二、抓诗题,读出韵律
  板书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并朗读。对比: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古今意义的不同:“之”“使”。结合注释理解“之”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拓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和“吾欲之南海”——《为学》 (清·彭端淑)。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學生在对比中发现送别诗题目的异同之处,渗透同类对比意识;“之”的意义与现在用法差别较大,为今后的古诗文学习作铺垫。】
  三、悟诗情,读出韵味
  1. 品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画面,品故事,悟“人之相送”。你了解这两个老友之间的故事吗?(引入二位诗人相识的故事)想象一下,这十多天中两位诗人会在一起 ,他们的友情越来越深厚。所以李白才会在分别之际写下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齐读)
  后来,李白写下了《赠孟浩然》,从诗中可以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景仰之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设计意图:诗句是情感的外化,帮助学生补充历史资料,为理解人物情感奠定基础;“以诗会友”“以诗解诗”,拓展的古诗升华了两位老友的情感。】
  拓资料,展想象,悟“情之相送”。引入送别当天的情景:李白久久站在江边,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他与孟浩然交往的情景:他们曾经一起 ,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 。
  这样的诗句激发了我们的想象,这真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啊!
  望着帆船远去,李白百感交集,于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吟诵。(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出示《江夏行》: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一首诗流传千古,一段友情常驻心间,李白不但“以目相送”,更是在“以心相送”啊!
  【设计意图:古诗背后隐藏着故事和画面,短短28个字中蕴藏的人文内涵与历史内涵,在思维与语言的内外转换中被生发出来;拓展诗作的时空,打开学生视野。】
  2.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按提示自主学习与交流,在互动反馈中点拨提升。
  古诗字词凝练,选取的景物一定是极富意义的,例如“柳”。这首诗写渭城客舍送别,周围那么多景物,怎么单单写“柳”呢?拓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刘致《送别》
  原来“柳”“留”是同音,诗人借此表达自己不愿与朋友分别的心情。
  【设计意图:“柳”是送别中极为重要的意象,四年级的学生虽无需理解意象,但关注“柳”这样的景物对他们今后阅读这类古诗文大有裨益。】
  品味古诗的音乐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感受到诗画相通,《送元二使安西》写出了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作为当时的送别歌曲广为传唱,曲名叫《阳关三叠》。(欣赏歌曲)
  【设计意图:古曲虽年代久远,但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让学生感受一下诗与音乐的关系。】
  四、拓诗境,感悟送别之情
  1. 打开回忆闸门,共赏送别诗:李白《赠汪伦》、王维《山中送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
  【设计意图:两首送别诗勾连出学生记忆中的诗句,既是对送别诗体的深化理解,也是对送别文化的认识。】
  2.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看看这幅画,给它配上合适的古诗。
  【设计意图:由诗句想象画面,现在由画面反思诗句。】
  3. 诗句大猜想,延伸诗兴。
  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垂 万条丝, 春来织别离。
  ——戴叔伦 《堤上柳》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渗透送别诗中的意象,提升对送别题材的认识,以我国传统的送别文化浸润学生。】
  五、延伸拓展,吟诗会友
  向学生推荐一本课外书——《古代送别诗词三百首》。“你知道《别董大》有两首吗?你还想了解李白、王维写的其他送别诗吗?这本书都可以帮助大家,同学们可以结成学习小组,选取感兴趣的送别诗读一读,配上音乐练习吟诵。下次语文实践活动课,我们就来举办一次‘古诗交流会’,展示大家阅读、积累的成果。”
  【设计意图: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让学生带着兴趣和任务去自由组合发挥,在体验中对送别诗与其他古诗增加了解与兴趣,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古诗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后记】
  从课前的调研,到课堂的教学互动,再到课后实践活动的精彩展示,我感到了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和赞叹。以往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利用文本、挖掘文本、丰厚文本,去满足学生渴望了解古诗文背后故事的学习需求,这一课的教学实践研究让我很受启发。
  一、“旁征博引”,拓展送别诗学习的情境
  本课在初步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融合了古诗的背景、诗人的情感,为学生打开了学习的时空,再以古诗竞猜等形式外化学生的领悟,使学生对送别类古诗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二、传统文化为根,透过“这两首”展放目光
  本课力求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古文字、古人、古乐曲、书法作品、古诗意象等,不必刻意强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了解了祖国文化的精彩。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城子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In order to get cheap and excellent PEE (Powdery Emulsion Explosives), the model of optimizing selection on preparation of PEE was established by the Neural Ne
参加2017年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的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十来节名师联盟成员的展示课,又听了多位名师高水平的评课,有不少学习体会。我们联盟组织的这次活动,学术含量很高
梦魇的发生玛丽亚感觉糟透了,说不清是第几回,在睡觉的时候她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压在身上,不能动弹。醒着却无法发出声音,无法移动肢体,就像灵魂附着在一具尸体上面。她恐惧极
不少人身处道德制高点,认为贫嘴是很恶俗的行为,其实存在即合理,贫嘴只不过是人类好奇的一大表现,不用对其捆绑任何道德枷锁。贫嘴可以娱人娱己,能润滑人际关系、了解外部信
据《简氏国际海军》2004(5)报道:英国皇家海军正式宣布第一批8艘“亨特”级反水雷舰艇将配备2193宽带猎雷声呐与NAUTIS 3指挥控制系统,以具有初始作战能力(IOC)。 According
M1911式手枪不愧为勃朗宁老先生的得意之作,它以70余年的辉煌役龄,奠定了在世界枪械史上的地位。虽然美军在1985年决定让 M1911逐步退出美军现役,但美国特种部队中仍有些部
"平移与旋转"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图形运动的知识范畴。生活中这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到底能生成何种表象,产生何种数学模型?如何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来学习
伟大的南昌起义一直是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大银幕上的代表作有《南昌起义》(1981年)、《八月一日》(2007年)。  《南昌起义》精彩剧照  《八月一日》精彩剧照  今年的“八一”前夕,作为“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军大业》将于7月28日隆重上映。  “建国三部曲”的前两部分别是《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在2009年上映,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作品;《建党伟业》于2
知心姐姐: 我很苦恼,因为同学们都不愿意跟我说话,有时候我说得很高兴,他们却不认真听;有时候我没注意他们在说什么,再问时他们还不耐烦。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你说我该怎么
2004年7月1日,韩国政府公开表示将延长正在实施的F-X计划,准备再次向美国波音公司采购40架F-15K多用途战斗机,使韩国空军在今后几年中陆续装备80架新型战斗机。目前,韩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