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服务外包和知识共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详细叙述了服务外包和知识共享目前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服务外包 知识共享 知识市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社区医院和小医院门可罗雀,而大医院确是门庭若市、人满为患。根据服务外包的相关理论,这种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状况可以通过外包来解决。医疗服务外包是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要想真正的实现医疗机构之间资源的共享,关键还得靠医疗机构之间知识的共享。
一、服务外包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科斯(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的边界问题,并引入了交易成本(交易费用)这一概念。科斯认为,通过签署长期合同,企业就可以避免寻找伙伴、谈判等费用,进而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他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外包提供了经济学基础。
Eisenhardt(1988)认为,在代理关系的选择中,是选择行为契约(如层级干预、内包)还是结构契约(如市场干预、外包)取决于代理费用。在其随后的研究中,他又探讨了代理费用及其构成要素与外包合同之间的关系,认为外包关系越是不确定性、需要规避的风险越高、事先界定代理人行为的程度越低、结果的可测度性越差和关系越长,则代理费用就越高。
Christopher(1992)指出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越来越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Jacques H.Trienekens(2001)从价值链的角度探讨了跨企业之间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强化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提高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这两位学者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评述外包。
Kern和Willcocks](2000)认为仅从交易费用经济的角度研究服务外包,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这样难以揭示服务外包的机理并指导企业的实践。
北京大学的卢峰从产品内分工视角来分析服务外包,研究了服务外包的经济利益源泉、经济成本约束问题,并提出了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对落后的根源和政策调整。
王燕妮,李华(2007)认为,服务外包的本质,使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外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生产组织模式。冯之浚、于丽英认为,服务外包是企业以资源互补和配置的方法为自己的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何骏(2008)认为我国的服务外报应集聚在两个领域:外向型服务外包和内需型服务外包,外包服务应该覆盖国际公认的18个行业大类。并且提出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模式有生产性服务外包、服务外包的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的模式。
鄂丽丽(2008)从竞争力影响因素来分析我国的外包业。她认为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有:1.中国政府对服务外包业的政策支持;2.具有完善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3.拥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低成本的劳动力;4.对北亚地区的良好区位优势和文化兼容性。
袁航(2008)研究了服务外包和供应链管理的关系。他认为,服务外包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服务产业跨区域商业模式,服务供应链是供应链基础上出现的全新概念,二者在产业背景、运作模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结构上分析,服务外包是服务供应链的组成要素,多级关联的服务外包形成了服务供应链。
二、知识共享以及医疗知识共享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世界银行在《198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中提出了两类知识:一类是关于技术的知识,或简称技术诀窍;另一类是关于属性的知识,如产品的质量、工人的勤奋程度、或企业的资信状况。
日本学者Nonaka和Takeuchi于1995年提出的关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是知识共享领域最广为接受的理论。两位学者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提出知识之间的四种转化过程,具体而言,包括(1)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主要通过企业文化氛围和有效的知识传递环境来实现;(2)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外部化Externalization)过程,又称编码化,主要通过对人脑中存在的隐性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以编码的方式表现出来;(3)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过程,主要是将现存的显性知识通过组合形成新的系统化的显性知识;(4)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内部化(Internalization)过程,主要通过人在工作中运用显性知识的体验来形成。
罗志勇(2003),认为知识共享的前因有组织特性、个体特性、组织特性和环境特性。知识共享的主体只要有个体、项目团队、组织和跨组织等层次。他还根据以上特性说明了知识共享的障碍和激励机制的制定。
张波(2006)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缩小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的所有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识传播、知识扩散和知识转移。并且知识共享的状况和程度,最终通过知识转移的效果显示出来,知识共享能够提高组织竞争力。
张旭梅(2008,2006)认为,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一种知识交易,知识共享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知识资源的交易活动,参与知识交易的每一方都必须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比如技术优势、制造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或管理模式上的优势等,作为知识交易的筹码,这是知识共享的基础。她还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供应链中知识市场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构成和知识共享过程分析,包括知识在不同企业之间的转移,以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她认为,知识市场主要有知识的买方、知识卖方、知识市场管理方(知识共享联盟)、知识交易环境,并且提出了知识交易模型。
对于知识市场的研究,还有下面的学者。
达文波特(Davenport,1998)在《Working Knowledge》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概念,强调知识流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的,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知识市场”,这个市场与有形商品的市场一样,有买方和卖方,他们讨价还价以寻求双方满意的价格,这个市场中还有尽量促成交易的中介者,市场机制像作用于有形商品一样推动着知识市场的运行。
Bell等人(2002)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知识市场与知识社区(knowledge communities)在实现企业间知识共享中的区别与联系。Kafentzis等人(2004)构建了便于组织间进行知识交换和交易的公共平台——电子知识市场(Electronic Knowledge Marketplaces),并对这个交易平台的战略问题、商业模式、作用、过程及收入模式进行了分析。
Mentzas(2006) 根据知识的特性和交流的特性将跨企业的网络组织间的知识网络分为知识社区、知识链(knowledge chains)、知识供给(knowledge supplies)和知识市场四种类型,分析了每一种知识网络的显著特点和有关的例子,并探讨了将四种知识网络联合起来研究的挑战。他认为,知识市场应该具有以下特性:(1)、采用灵活的机制来满足更复杂的特殊知识的需求;(2)满足特殊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远远高于市场上那些事先被捆绑的信息和知识。他还认为,知识市场作为最先进的形式,允许程序性知识的交易,问题的解决可以看作是可以确保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序。
汤建英(2005)认为,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受到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技术资源强度、组织学习能力、技术壁垒属性、伙伴间相容性关系。这四个因素与知识共享的主观绩效和客观绩效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它通过验证证明了,伙伴技术资源强度、学习能力与相容性水平与知识共享的客观绩效正相关,技术壁垒与知识共享的客观绩效反相关。
梁建英(2007)等人认为,根据Polanyi对知识的分类,医院中的医疗技术知识(简称医院中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又根据知识主体来划分,医院的知识又可分为个人的知识,科室的知识和医院的知识。在医院日常的流程中间,知识又可分为管理领域的知识和业务领域的知识。医院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型组织,知识应该具有独有性、共享性、任务性、层次性、创新性和广义性。医院的医疗知识中,大部分是隐性知识,所以要注重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并且他们还认为,联盟间影响知识转移成功的因素有:知识转移渠道、联盟成员的特性、联盟环境的特性和伙伴间关系特性。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发现,服务外包和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特别多,而关于医疗技术知识共享的文章微乎其微。我国的医疗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承接国外的服务外包和内部的服务外包,在服务外包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利益的考虑外,更多的应该关注知识,因为知识是组织的主要竞争力。医疗服务外包中会形成一串多级关联的供应链,而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存在,又给知识共享提供新的视角,通过知识共享就可以增加组织内部知识的储备,从而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Ronald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4):386-405.
[2]Eisenhardt,K.M.Agency and Institutional Theory Explanations:the Case of Retail Sales Compens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1988,31:488-511
[3]Thomas Kern,Jeroen Kreijger,Leslie Willcoks,Exploring Asp as Sourcing Strategy:Theoretical Perspective,PropositionsforPractice[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2002,(11):153-175.
[4]Barney, J.B.Firm Resourced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3):98-128.
[5]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6]王燕妮,李华:国内外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分析[J].国际经贸,2008,23
[7]袁航:服务外包与服务供应链,经济研究导刊[J].2008,4
[8]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研究,云南社会科学[J].2008,5
[9]鄂丽丽: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3
[10]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 the dynamics ofinnov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1]罗志勇.知识共享机制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2] 张波.基于医院核心能力的知识共享体系构建研究,天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3] 张旭梅等: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及其交易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3.
[14]张旭梅,张慧涛: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5
[15]Bell D G, Giordano R, Putz P. Inter-firm sharing of process knowledge:exploring knowledge markets[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2,9(1):12-22
[关键词]服务外包 知识共享 知识市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社区医院和小医院门可罗雀,而大医院确是门庭若市、人满为患。根据服务外包的相关理论,这种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状况可以通过外包来解决。医疗服务外包是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要想真正的实现医疗机构之间资源的共享,关键还得靠医疗机构之间知识的共享。
一、服务外包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科斯(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的边界问题,并引入了交易成本(交易费用)这一概念。科斯认为,通过签署长期合同,企业就可以避免寻找伙伴、谈判等费用,进而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他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外包提供了经济学基础。
Eisenhardt(1988)认为,在代理关系的选择中,是选择行为契约(如层级干预、内包)还是结构契约(如市场干预、外包)取决于代理费用。在其随后的研究中,他又探讨了代理费用及其构成要素与外包合同之间的关系,认为外包关系越是不确定性、需要规避的风险越高、事先界定代理人行为的程度越低、结果的可测度性越差和关系越长,则代理费用就越高。
Christopher(1992)指出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越来越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Jacques H.Trienekens(2001)从价值链的角度探讨了跨企业之间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强化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提高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这两位学者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评述外包。
Kern和Willcocks](2000)认为仅从交易费用经济的角度研究服务外包,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这样难以揭示服务外包的机理并指导企业的实践。
北京大学的卢峰从产品内分工视角来分析服务外包,研究了服务外包的经济利益源泉、经济成本约束问题,并提出了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对落后的根源和政策调整。
王燕妮,李华(2007)认为,服务外包的本质,使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外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生产组织模式。冯之浚、于丽英认为,服务外包是企业以资源互补和配置的方法为自己的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何骏(2008)认为我国的服务外报应集聚在两个领域:外向型服务外包和内需型服务外包,外包服务应该覆盖国际公认的18个行业大类。并且提出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模式有生产性服务外包、服务外包的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的模式。
鄂丽丽(2008)从竞争力影响因素来分析我国的外包业。她认为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有:1.中国政府对服务外包业的政策支持;2.具有完善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3.拥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低成本的劳动力;4.对北亚地区的良好区位优势和文化兼容性。
袁航(2008)研究了服务外包和供应链管理的关系。他认为,服务外包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服务产业跨区域商业模式,服务供应链是供应链基础上出现的全新概念,二者在产业背景、运作模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结构上分析,服务外包是服务供应链的组成要素,多级关联的服务外包形成了服务供应链。
二、知识共享以及医疗知识共享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世界银行在《198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中提出了两类知识:一类是关于技术的知识,或简称技术诀窍;另一类是关于属性的知识,如产品的质量、工人的勤奋程度、或企业的资信状况。
日本学者Nonaka和Takeuchi于1995年提出的关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是知识共享领域最广为接受的理论。两位学者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提出知识之间的四种转化过程,具体而言,包括(1)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主要通过企业文化氛围和有效的知识传递环境来实现;(2)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外部化Externalization)过程,又称编码化,主要通过对人脑中存在的隐性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以编码的方式表现出来;(3)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过程,主要是将现存的显性知识通过组合形成新的系统化的显性知识;(4)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内部化(Internalization)过程,主要通过人在工作中运用显性知识的体验来形成。
罗志勇(2003),认为知识共享的前因有组织特性、个体特性、组织特性和环境特性。知识共享的主体只要有个体、项目团队、组织和跨组织等层次。他还根据以上特性说明了知识共享的障碍和激励机制的制定。
张波(2006)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缩小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的所有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识传播、知识扩散和知识转移。并且知识共享的状况和程度,最终通过知识转移的效果显示出来,知识共享能够提高组织竞争力。
张旭梅(2008,2006)认为,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一种知识交易,知识共享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知识资源的交易活动,参与知识交易的每一方都必须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比如技术优势、制造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或管理模式上的优势等,作为知识交易的筹码,这是知识共享的基础。她还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供应链中知识市场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构成和知识共享过程分析,包括知识在不同企业之间的转移,以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她认为,知识市场主要有知识的买方、知识卖方、知识市场管理方(知识共享联盟)、知识交易环境,并且提出了知识交易模型。
对于知识市场的研究,还有下面的学者。
达文波特(Davenport,1998)在《Working Knowledge》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概念,强调知识流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的,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知识市场”,这个市场与有形商品的市场一样,有买方和卖方,他们讨价还价以寻求双方满意的价格,这个市场中还有尽量促成交易的中介者,市场机制像作用于有形商品一样推动着知识市场的运行。
Bell等人(2002)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知识市场与知识社区(knowledge communities)在实现企业间知识共享中的区别与联系。Kafentzis等人(2004)构建了便于组织间进行知识交换和交易的公共平台——电子知识市场(Electronic Knowledge Marketplaces),并对这个交易平台的战略问题、商业模式、作用、过程及收入模式进行了分析。
Mentzas(2006) 根据知识的特性和交流的特性将跨企业的网络组织间的知识网络分为知识社区、知识链(knowledge chains)、知识供给(knowledge supplies)和知识市场四种类型,分析了每一种知识网络的显著特点和有关的例子,并探讨了将四种知识网络联合起来研究的挑战。他认为,知识市场应该具有以下特性:(1)、采用灵活的机制来满足更复杂的特殊知识的需求;(2)满足特殊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远远高于市场上那些事先被捆绑的信息和知识。他还认为,知识市场作为最先进的形式,允许程序性知识的交易,问题的解决可以看作是可以确保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序。
汤建英(2005)认为,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受到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技术资源强度、组织学习能力、技术壁垒属性、伙伴间相容性关系。这四个因素与知识共享的主观绩效和客观绩效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它通过验证证明了,伙伴技术资源强度、学习能力与相容性水平与知识共享的客观绩效正相关,技术壁垒与知识共享的客观绩效反相关。
梁建英(2007)等人认为,根据Polanyi对知识的分类,医院中的医疗技术知识(简称医院中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又根据知识主体来划分,医院的知识又可分为个人的知识,科室的知识和医院的知识。在医院日常的流程中间,知识又可分为管理领域的知识和业务领域的知识。医院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型组织,知识应该具有独有性、共享性、任务性、层次性、创新性和广义性。医院的医疗知识中,大部分是隐性知识,所以要注重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并且他们还认为,联盟间影响知识转移成功的因素有:知识转移渠道、联盟成员的特性、联盟环境的特性和伙伴间关系特性。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发现,服务外包和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特别多,而关于医疗技术知识共享的文章微乎其微。我国的医疗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承接国外的服务外包和内部的服务外包,在服务外包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利益的考虑外,更多的应该关注知识,因为知识是组织的主要竞争力。医疗服务外包中会形成一串多级关联的供应链,而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存在,又给知识共享提供新的视角,通过知识共享就可以增加组织内部知识的储备,从而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Ronald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4):386-405.
[2]Eisenhardt,K.M.Agency and Institutional Theory Explanations:the Case of Retail Sales Compens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1988,31:488-511
[3]Thomas Kern,Jeroen Kreijger,Leslie Willcoks,Exploring Asp as Sourcing Strategy:Theoretical Perspective,PropositionsforPractice[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2002,(11):153-175.
[4]Barney, J.B.Firm Resourced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3):98-128.
[5]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6]王燕妮,李华:国内外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分析[J].国际经贸,2008,23
[7]袁航:服务外包与服务供应链,经济研究导刊[J].2008,4
[8]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研究,云南社会科学[J].2008,5
[9]鄂丽丽: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3
[10]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 the dynamics ofinnov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1]罗志勇.知识共享机制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2] 张波.基于医院核心能力的知识共享体系构建研究,天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3] 张旭梅等: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及其交易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3.
[14]张旭梅,张慧涛: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5
[15]Bell D G, Giordano R, Putz P. Inter-firm sharing of process knowledge:exploring knowledge markets[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2,9(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