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张院长,您好!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大历史性决策就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顺应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如何理解这一重大历史性决策的深远意义?
张峰:这一重大历史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紧密联系我们党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从新的思想高度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酝酿于2003年抗击非典的实践。2003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疫情迅速在全国蔓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党中央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很快扭转了混乱的失控局面。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出非典疫情暴发的深层次根源,这就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大问题。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当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就这样在我们应对风险和挑战中诞生了。这再一次印证了恩格斯的一句名言:“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很快运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是“十一五”规划的制定。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在党的中央全会上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
记者: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问题,记得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有的同志就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议。能谈谈当时的具体原因吗?
张峰: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不少同志建议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但在这一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胡锦涛同志诚恳谦和地表示:尽管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在实践中也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间毕竟不长,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现在对科学发展观还不宜作这样的定位。我们应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下大气力抓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正是有了这样的表态,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还是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区别的,形成了一个规范的表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应该看到,十七大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十七大报告和修改的党章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具体体现,并明确评价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标志着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的确立和理论系统化的形成,使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但到这次召开党的十八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如果说十七大时,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四年时间,但到今天已有九年时间。如果说到党的十七大时,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果还不厚实,尚不足以形成对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支撑,但到今天我们有了更加辉煌的成就,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底气已经很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发展观已经是我们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理论。
因此,十八大报告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的十年情况,并在这一部分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十年来,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连续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超过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由世界第六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富有活力。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我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中国优势在国际比较中集中彰显。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展道路吸引力增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实现历史性进步。特别是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全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大为提高。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因此,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的历史定位,是重实践、看实效、合党心、顺民意之举,正当其时。
记者:对于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中有一个总体概括,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深入理解这段论述?
张峰:理解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这个总体评价,就是要解决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结合起来分析。
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来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的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又包含三个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小系统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放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系统看,也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记者:那么,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
张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系统回答了三大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通过对这三大问题的回答: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过去我们认为这三大问题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回答的。这样说也不错,但现在看来还是各有重点的。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集中而全面的回答。这样来理解,就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独特作用。不是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涉及发展问题,而是说当时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还不是那么深入。比如,邓小平同志在1993年的一次谈话就说过:“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基础上,大大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记者: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呢?
张峰: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度,这就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七大报告都强调而且十八大报告又重申的一句话,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既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还体现了自然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来讲,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作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强国的转型。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之所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早在199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但迟迟难以实现。据计算,1978—2002年,我国经济平均年增长9.3%,其中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贡献占68%,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仅占32%。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发展观的束缚,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反映出经济工作的不少方面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是消除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都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把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重大成效。如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增速并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乡结构和城乡关系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推动了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宏观调控工具和经验更加丰富,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剧烈动荡中创造了持续较快增长的中国奇迹。这些辉煌的实践成果,充分证明了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指导作用,为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也进一步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一人之作、一家之言,而是全党形成的重要共识。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对党的集体智慧的尊重。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都为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运用作出了贡献。
记者: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最根本的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那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张峰:知易行难。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不易,把科学发展观付诸实施真正落实更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
首先,我国社会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从现实的社会情况来看,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了广大群众最为不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因此,必须把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中心课题,并采取得力措施实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在新的目标任务方面——实现两个翻一番的任务比较艰巨。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为401202亿元,如果翻一番就是80万亿,按现行汇率折算成美元相当于今天美国的经济总量。中国经济已经连续30多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世界上已属罕见。再有八年的快速增长,包括人均收入在内,而且又是以新的发展方式来实现的。其难度可想而知。至于其他方面的目标,如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建设美丽中国等,哪一个都是极具挑战性的。
为此,第一,需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深刻领会并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努力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第二,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简明表述,这次又增添了“求真务实”的新内容。早在2004年初,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就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伟力。
总之,我们党是一个勇于理论创新并善于理论创新的党,这种理论创新不是更替性的,而是增添性的,不是取而代之的,而是使之丰富的。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既不丢“老祖宗”,又要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然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一个没有少而且也不能少。而今在这个行列里又有了一个新成员,就是科学发展观。对待它,就要像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我们要牢记邓小平同志20年前告诫全党的一句话:“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
记者:最近,全社会都在热议“中国梦”。那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中国梦”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张峰:所谓“中国梦”,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把这个梦想变为现实,必须作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必须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这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必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十八大的这些根本要求,无不彰显出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意义。
■ 责任编辑:袁志平
张峰:这一重大历史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紧密联系我们党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从新的思想高度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酝酿于2003年抗击非典的实践。2003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疫情迅速在全国蔓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党中央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很快扭转了混乱的失控局面。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出非典疫情暴发的深层次根源,这就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大问题。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当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就这样在我们应对风险和挑战中诞生了。这再一次印证了恩格斯的一句名言:“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很快运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是“十一五”规划的制定。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在党的中央全会上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
记者: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问题,记得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有的同志就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议。能谈谈当时的具体原因吗?
张峰: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不少同志建议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但在这一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胡锦涛同志诚恳谦和地表示:尽管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在实践中也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间毕竟不长,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现在对科学发展观还不宜作这样的定位。我们应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下大气力抓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正是有了这样的表态,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还是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区别的,形成了一个规范的表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应该看到,十七大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十七大报告和修改的党章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具体体现,并明确评价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标志着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的确立和理论系统化的形成,使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但到这次召开党的十八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如果说十七大时,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四年时间,但到今天已有九年时间。如果说到党的十七大时,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果还不厚实,尚不足以形成对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支撑,但到今天我们有了更加辉煌的成就,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底气已经很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发展观已经是我们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理论。
因此,十八大报告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的十年情况,并在这一部分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十年来,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连续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超过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由世界第六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富有活力。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我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中国优势在国际比较中集中彰显。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展道路吸引力增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实现历史性进步。特别是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全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大为提高。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因此,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的历史定位,是重实践、看实效、合党心、顺民意之举,正当其时。
记者:对于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中有一个总体概括,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深入理解这段论述?
张峰:理解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这个总体评价,就是要解决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结合起来分析。
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来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的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又包含三个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小系统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放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系统看,也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记者:那么,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
张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系统回答了三大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通过对这三大问题的回答: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过去我们认为这三大问题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回答的。这样说也不错,但现在看来还是各有重点的。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集中而全面的回答。这样来理解,就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独特作用。不是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涉及发展问题,而是说当时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还不是那么深入。比如,邓小平同志在1993年的一次谈话就说过:“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基础上,大大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记者: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呢?
张峰: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度,这就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七大报告都强调而且十八大报告又重申的一句话,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既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还体现了自然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来讲,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作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强国的转型。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之所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早在199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但迟迟难以实现。据计算,1978—2002年,我国经济平均年增长9.3%,其中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贡献占68%,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仅占32%。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发展观的束缚,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反映出经济工作的不少方面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是消除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都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把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重大成效。如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增速并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乡结构和城乡关系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推动了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宏观调控工具和经验更加丰富,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剧烈动荡中创造了持续较快增长的中国奇迹。这些辉煌的实践成果,充分证明了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指导作用,为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也进一步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一人之作、一家之言,而是全党形成的重要共识。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对党的集体智慧的尊重。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都为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运用作出了贡献。
记者: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最根本的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那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张峰:知易行难。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不易,把科学发展观付诸实施真正落实更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
首先,我国社会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从现实的社会情况来看,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了广大群众最为不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因此,必须把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中心课题,并采取得力措施实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在新的目标任务方面——实现两个翻一番的任务比较艰巨。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为401202亿元,如果翻一番就是80万亿,按现行汇率折算成美元相当于今天美国的经济总量。中国经济已经连续30多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世界上已属罕见。再有八年的快速增长,包括人均收入在内,而且又是以新的发展方式来实现的。其难度可想而知。至于其他方面的目标,如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建设美丽中国等,哪一个都是极具挑战性的。
为此,第一,需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深刻领会并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努力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第二,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简明表述,这次又增添了“求真务实”的新内容。早在2004年初,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就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伟力。
总之,我们党是一个勇于理论创新并善于理论创新的党,这种理论创新不是更替性的,而是增添性的,不是取而代之的,而是使之丰富的。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既不丢“老祖宗”,又要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然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一个没有少而且也不能少。而今在这个行列里又有了一个新成员,就是科学发展观。对待它,就要像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我们要牢记邓小平同志20年前告诫全党的一句话:“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
记者:最近,全社会都在热议“中国梦”。那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中国梦”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张峰:所谓“中国梦”,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把这个梦想变为现实,必须作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必须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这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必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十八大的这些根本要求,无不彰显出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意义。
■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