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开放课程形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掀起一股热潮,有专家预言慕课将颠覆传统的大学教育。慕课利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出形式新颖的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较之传统课程教学确实具有一定优势,但总体来说,慕课仍然比较局限于基本的知识传授,无法完成大学教育培养较高综合素养人才的目标。慕课更应成为大学教育的有效补充,传统大学的课堂面授教学不可被其替代。
【关键词】慕课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4-01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不断促进着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当今,国内外大规模在线课程迅速发展,这一新型学习模式正触动着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当今的“慕课”热潮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0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教学,学习者可免费学习课程,完成课程学习后可获得课程结业证书、大学学分等认定。慕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地域、人数限制,使大学课程教学逐渐成为随时可以获得的商品,能够同时满足校园和社会各类群体的学习需求。慕课通常由知名大学或知名学者主持制作和运行,从而使各类慕课平台集结了最优质的高等教育教学资源。
自2012年以来,慕课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烈追捧,发展迅猛,国内外产生了大量慕课课程及众多的慕课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与机构开始认可慕课学分,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已经开始互认慕课学分,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打造国内慕课共享平台,并互认慕课学分,国外甚至已经出现了慕课学位。[1]一些专家认为,慕课的发展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带来巨大威胁,在不久的将来,慕课将颠覆传统的大学教育。
二、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慕课作为互联网在线课程,具有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所没有的教学时空的延展,教学受众的辐射,教学精品的集中等优势。那么,具备这些优点的慕课就比传统大学教学模式更佳吗?这可以追根溯源,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谈起,看它究竟是否能够担起达成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使命。
我国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O一2020年)》,[2]确立了一系列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政策,并于2012年制定公布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3]由此,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通过组织各种教学、科研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要求学生多参与、多实践、多创造,课程教学安排大量的案例学习与讨论,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自主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学懂有关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及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较好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综合素养高的人。
三、慕课对于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足
慕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及传授知识,但其自身的构建形式对于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时空分离,深入互动缺乏
慕课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教学,教与学不是完全同步,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被分离开来。慕课的教学内容主体为一个个十几分钟的教学短视频,通过设置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来简单测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靠简单的记录学生在线时长来评价,慕课的讨论功能也只能实现简单的问答。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现场表情反映、提问等方式发现学生对课堂内容是否存在疑问,并及时予以释疑。但在慕课中,学生主要通过观看事先录制的视频进行课程学习,通过键盘进行不太及时的简单交流,这种在线教学形式无法替代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深入互动交流,更无法接受到大学校园文化的环境熏陶。
2.知識传授为主,实践环节缺失
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或科学研究型人才,大学的使命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要通过设置各种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刻掌握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当今中、西方大学教育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文件中,明确要求高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 [4]凸显出大学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慕课课程具有完全的开放性和高效的传播性,且大部分课程由名校或名校的教授牵头建设,学习受众面很大,但其教学主要是以讲授为主,虽有效地进行了知识传授,但缺少了更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3.学习受众面广,无法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就是要从不同受教育者个体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不同个体的需要和变化,尊重其学习主体地位,培养他们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今天的大学教育早已将因材施教作为其基本的教育理念之一,并且也成为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大学目前出现的“导师制”、“书院制”等新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措施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但慕课实施的是相对标准化的课程教学,其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学习者的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有所区分,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习者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实际需求,也造成学习者顺利结业的比例较低。[5]
四、总结
慕课作为一种现代大学课程教学的新手段,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它的优势,但根据以上分析出的不足之处,使其作用也仅限于传授知识,无法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也无法培养学习者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慕课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使其无法完成我国和西方国家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慕课无法取代大学校园传统的现场教学,慕课更应该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学生通过慕课学习基本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留出更多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度的知识探索,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6]慕课与传统大学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大学借助慕课手段进行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慕课”热潮重释: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文化反思[J].江汉学术,2015,33(4):66-7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3]高等教育专题规划[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301/146660.html.
[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142870.html.
[5]许涛.慕课背后的争议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15(7):23-27.
[6]赵言诚,孙秋华,姜海丽.慕课与传统课堂教育的比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156-158.
【关键词】慕课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4-01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不断促进着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当今,国内外大规模在线课程迅速发展,这一新型学习模式正触动着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当今的“慕课”热潮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0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教学,学习者可免费学习课程,完成课程学习后可获得课程结业证书、大学学分等认定。慕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地域、人数限制,使大学课程教学逐渐成为随时可以获得的商品,能够同时满足校园和社会各类群体的学习需求。慕课通常由知名大学或知名学者主持制作和运行,从而使各类慕课平台集结了最优质的高等教育教学资源。
自2012年以来,慕课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烈追捧,发展迅猛,国内外产生了大量慕课课程及众多的慕课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与机构开始认可慕课学分,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已经开始互认慕课学分,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打造国内慕课共享平台,并互认慕课学分,国外甚至已经出现了慕课学位。[1]一些专家认为,慕课的发展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带来巨大威胁,在不久的将来,慕课将颠覆传统的大学教育。
二、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慕课作为互联网在线课程,具有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所没有的教学时空的延展,教学受众的辐射,教学精品的集中等优势。那么,具备这些优点的慕课就比传统大学教学模式更佳吗?这可以追根溯源,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谈起,看它究竟是否能够担起达成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使命。
我国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O一2020年)》,[2]确立了一系列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政策,并于2012年制定公布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3]由此,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通过组织各种教学、科研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要求学生多参与、多实践、多创造,课程教学安排大量的案例学习与讨论,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自主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学懂有关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及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较好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综合素养高的人。
三、慕课对于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足
慕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及传授知识,但其自身的构建形式对于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时空分离,深入互动缺乏
慕课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教学,教与学不是完全同步,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被分离开来。慕课的教学内容主体为一个个十几分钟的教学短视频,通过设置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来简单测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靠简单的记录学生在线时长来评价,慕课的讨论功能也只能实现简单的问答。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现场表情反映、提问等方式发现学生对课堂内容是否存在疑问,并及时予以释疑。但在慕课中,学生主要通过观看事先录制的视频进行课程学习,通过键盘进行不太及时的简单交流,这种在线教学形式无法替代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深入互动交流,更无法接受到大学校园文化的环境熏陶。
2.知識传授为主,实践环节缺失
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或科学研究型人才,大学的使命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要通过设置各种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刻掌握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当今中、西方大学教育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文件中,明确要求高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 [4]凸显出大学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慕课课程具有完全的开放性和高效的传播性,且大部分课程由名校或名校的教授牵头建设,学习受众面很大,但其教学主要是以讲授为主,虽有效地进行了知识传授,但缺少了更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3.学习受众面广,无法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就是要从不同受教育者个体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不同个体的需要和变化,尊重其学习主体地位,培养他们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今天的大学教育早已将因材施教作为其基本的教育理念之一,并且也成为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大学目前出现的“导师制”、“书院制”等新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措施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但慕课实施的是相对标准化的课程教学,其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学习者的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有所区分,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习者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实际需求,也造成学习者顺利结业的比例较低。[5]
四、总结
慕课作为一种现代大学课程教学的新手段,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它的优势,但根据以上分析出的不足之处,使其作用也仅限于传授知识,无法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也无法培养学习者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慕课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使其无法完成我国和西方国家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慕课无法取代大学校园传统的现场教学,慕课更应该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学生通过慕课学习基本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留出更多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度的知识探索,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6]慕课与传统大学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大学借助慕课手段进行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慕课”热潮重释: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文化反思[J].江汉学术,2015,33(4):66-7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3]高等教育专题规划[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301/146660.html.
[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142870.html.
[5]许涛.慕课背后的争议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15(7):23-27.
[6]赵言诚,孙秋华,姜海丽.慕课与传统课堂教育的比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