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白”乃中国绘画艺术处理空间问题的重要理论,而笔者此处所说的课文空白,是指在教学中努力发掘教材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来填补这一空白,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发展想象力的艺术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这种“空白”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发掘语文文本的空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发掘文本中故事描述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故事情节曲折,事物描写细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我注意发掘课文描述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对原文进行补充和拓展。
《端午日》一课的语言简练明快,留有许多的“空白”之处。全文仅用七百个字,就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划船竞赛和赶鸭竞赛的生动场面,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语言功底。写龙舟竞渡到白热化阶段,一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引人遐想,但作者点到为止,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生发联想。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问学生:“文中写赛船的场面,为什么要写‘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呢?”有学生接口就回答:“是为了进一步渲染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我紧扣学生的回答不放,再追问:“那‘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是怎样的激烈情形呢?”学生据此想象开了:有的说,“韩世忠在前面带领士兵冲冲锋陷阵,梁红玉在老颧河水边咚咚地擂鼓……”;有的说:“当士兵与金兵拼杀,眼看招架不住的时候,突然听到阵阵雷鸣般的鼓声,又突发精神反败为胜……”;还有的说,听到梁红玉咚咚咚急促的冲锋鼓声,战士们快速地向逃跑的金兵追杀过去……。通过想象,使古代战场上鼓声冲天,士气高昂的“种种情形”呈现在学生眼前。想象后,我又追问学生,这些“种种情形”,作者为什么不把它都写出来?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这样写不仅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且懂得写文章要注意详略得当。为进一步体会这一写作特点,我又让学生再找类似的句子,想象并描述出具体的场面来。课文接着写赛船过后的赶鸭竞赛:“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一个“新的花样”、两个“各处”简洁明白,带给读者的却是充满遐想的广阔天地。我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想象军民追赶鸭子时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了军民同乐的人情美,感受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节的淳朴民风和欢乐气氛。
二.发掘文本中人物活动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有不少文章人物形象丰满,语言生动,事迹感人。然而在展现人物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省略许多感人至深的语言,尤其人物的心理活动,我努力发掘并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让学生感受人物美好的语言、高尚的情操,从中受到崇高的道德教育。
《安恩与奶牛》一课有许多故事情景课文没有深入地描写,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些空白,让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其想象力。
小说的第一处:故事开头写集市牲口交易场上的安恩。安恩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带着奶牛到集市上来做什么?本可以直接写,这也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小说却用几百字去细致写安恩的衣着外貌,像是给她画像;接着又用数百字去写安恩的奶牛,精细地去描绘并评价,而且在小说开始就点明“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就更难说安恩像是做买卖的人,同时,她也没有炫耀自己的奶牛。那么安恩为什么到集市上来呢?学生读到此时心理悬念顿起,而小说并没有交待,所以我顺此心理引导学生想像这一故事上的“空白”,提问学生:“安恩是到集市上来卖牛的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既可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达到小说设置悬念的艺术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为体会安恩的人物特点作了铺垫。
小说的第二处:在牲口的交易市场,人们带来的牛都是交易的,安恩带来的又是这样一头“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好母牛,贩子和屠夫们关注她的奶牛,顺理成章。但当一位贩子有礼貌地问她:“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安恩的回答却使小贩困惑,以至于让这个精明的人“踌躇不决地站了半晌”。但小说并没有写这位商贩说了什么,给学生留下了“空白”,我又利用此“空白”设问学生:“如果你就是这位小商贩,你面对安恩的回答该说些什么呢?”这样不仅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小说增添了悬念,加深了对安恩带奶牛来集市的质疑,从而为进一步掌握安恩人物形象再作铺垫。
小说第三处:是小说的结尾。当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了解释后,理应人们有一系列的反映,小说却没有交待,这又一次给学生留下“空白”。我再抓这一“空白”,让学生“猜一猜,人们都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话茬儿立即被打开了:有的说,也许有一些人恍然大悟,对安恩的做法表示理解,甚至称赞她的智慧;有的同学说,也会有生意人仍然不理解,因为每个养牛奶的人也要生存,何况安恩并不富裕;还有的同学说,也许有人会想到安恩的仁爱如同天使,他们会敬仰这样一位老奶奶;甚至还有同学竟能从结尾的艺术角度来评价,这也许是为了引发一些人的思考……优秀的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的。这样的想象,再度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还体味出小说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上述的层层想象,步步深入,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对内涵的感悟,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同时又突破了课文的难点,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让学生思想道德得到了美好情操的洗礼。
三.发掘文本中省略部分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注意发掘课文中大大小小的省略号在文本里所潜在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省略号设计随机口头练习或书面作业,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草》一课,多处都运用了省略号,我发现,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省略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还能体会到省略号的作用。如当二班长杨光,大声地叫着,并拦住了周恩来副主席的担架时,周副主席的随行医生,着急地说:“你知道吗?这是……”我让学生想象,省略了什么?为什么要省略?学生从后面的内容,不难知道省略了“这是全军敬爱的首长——周副主席”。而为什么省略,则全面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思维,有学生认为减少重复,节省篇幅;有同学认为担心惊醒病中的周副主席;有同学认为因为战争环境恶劣,怕暴露周副主席身份……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之情。再如,当杨光得知担架上是病重的周副主席后,想到自己“拦住了他的担架……”小说又一次省略杨光的心理活动,我再让学生猜想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猜想最多的是“阻拦了周副主席,自己的性命将难保,况且又是在周副主席病重的时候……”,但结果如何,周副主席“……拉住杨光的衣角,把他拽到担架空出的半边坐下来……”又使同学深深感受到周副主席是那样的胸怀宽广、平易近人,关爱战士……
四.发掘文本结尾处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的课文结尾处,文已尽而意未消,给读者心理上留下很多的空白,我紧抓这一学生心理上的空白点,启发学生想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出课文的主旨。
黄飞的《甜甜的泥土》,本是一个悲剧,可作者却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局,这一结局包含着作者的美好的希望,同时也给读者无穷的联想。因而我的教学并没有随着课文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让学生讨论:“课文结尾写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这也许是真的,因为小亮太喜爱糖果了,而且好长时间没有吃糖果了,然而‘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真的是这样的情形吗?由此看来这样的结尾里,还寄托着什么呢?”学生立即迸出心中本来就要想说的话:这样的结尾,意蕴丰富,它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至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也寄托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也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母亲的胸怀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要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学生在想象的同时,文章的主旨也已深深体会出了。
在教学探索中,我还发现,一般的情况下,教学中过于“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亦不能取得发展想象力的效果。因此,只有教学中所布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生出“实”来,才是有价值的布白。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这种“空白”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发掘语文文本的空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发掘文本中故事描述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故事情节曲折,事物描写细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我注意发掘课文描述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对原文进行补充和拓展。
《端午日》一课的语言简练明快,留有许多的“空白”之处。全文仅用七百个字,就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划船竞赛和赶鸭竞赛的生动场面,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语言功底。写龙舟竞渡到白热化阶段,一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引人遐想,但作者点到为止,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生发联想。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问学生:“文中写赛船的场面,为什么要写‘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呢?”有学生接口就回答:“是为了进一步渲染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我紧扣学生的回答不放,再追问:“那‘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是怎样的激烈情形呢?”学生据此想象开了:有的说,“韩世忠在前面带领士兵冲冲锋陷阵,梁红玉在老颧河水边咚咚地擂鼓……”;有的说:“当士兵与金兵拼杀,眼看招架不住的时候,突然听到阵阵雷鸣般的鼓声,又突发精神反败为胜……”;还有的说,听到梁红玉咚咚咚急促的冲锋鼓声,战士们快速地向逃跑的金兵追杀过去……。通过想象,使古代战场上鼓声冲天,士气高昂的“种种情形”呈现在学生眼前。想象后,我又追问学生,这些“种种情形”,作者为什么不把它都写出来?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这样写不仅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且懂得写文章要注意详略得当。为进一步体会这一写作特点,我又让学生再找类似的句子,想象并描述出具体的场面来。课文接着写赛船过后的赶鸭竞赛:“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一个“新的花样”、两个“各处”简洁明白,带给读者的却是充满遐想的广阔天地。我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想象军民追赶鸭子时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了军民同乐的人情美,感受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节的淳朴民风和欢乐气氛。
二.发掘文本中人物活动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有不少文章人物形象丰满,语言生动,事迹感人。然而在展现人物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省略许多感人至深的语言,尤其人物的心理活动,我努力发掘并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让学生感受人物美好的语言、高尚的情操,从中受到崇高的道德教育。
《安恩与奶牛》一课有许多故事情景课文没有深入地描写,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些空白,让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其想象力。
小说的第一处:故事开头写集市牲口交易场上的安恩。安恩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带着奶牛到集市上来做什么?本可以直接写,这也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小说却用几百字去细致写安恩的衣着外貌,像是给她画像;接着又用数百字去写安恩的奶牛,精细地去描绘并评价,而且在小说开始就点明“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就更难说安恩像是做买卖的人,同时,她也没有炫耀自己的奶牛。那么安恩为什么到集市上来呢?学生读到此时心理悬念顿起,而小说并没有交待,所以我顺此心理引导学生想像这一故事上的“空白”,提问学生:“安恩是到集市上来卖牛的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既可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达到小说设置悬念的艺术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为体会安恩的人物特点作了铺垫。
小说的第二处:在牲口的交易市场,人们带来的牛都是交易的,安恩带来的又是这样一头“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好母牛,贩子和屠夫们关注她的奶牛,顺理成章。但当一位贩子有礼貌地问她:“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安恩的回答却使小贩困惑,以至于让这个精明的人“踌躇不决地站了半晌”。但小说并没有写这位商贩说了什么,给学生留下了“空白”,我又利用此“空白”设问学生:“如果你就是这位小商贩,你面对安恩的回答该说些什么呢?”这样不仅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小说增添了悬念,加深了对安恩带奶牛来集市的质疑,从而为进一步掌握安恩人物形象再作铺垫。
小说第三处:是小说的结尾。当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了解释后,理应人们有一系列的反映,小说却没有交待,这又一次给学生留下“空白”。我再抓这一“空白”,让学生“猜一猜,人们都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话茬儿立即被打开了:有的说,也许有一些人恍然大悟,对安恩的做法表示理解,甚至称赞她的智慧;有的同学说,也会有生意人仍然不理解,因为每个养牛奶的人也要生存,何况安恩并不富裕;还有的同学说,也许有人会想到安恩的仁爱如同天使,他们会敬仰这样一位老奶奶;甚至还有同学竟能从结尾的艺术角度来评价,这也许是为了引发一些人的思考……优秀的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的。这样的想象,再度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还体味出小说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上述的层层想象,步步深入,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对内涵的感悟,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同时又突破了课文的难点,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让学生思想道德得到了美好情操的洗礼。
三.发掘文本中省略部分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注意发掘课文中大大小小的省略号在文本里所潜在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省略号设计随机口头练习或书面作业,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草》一课,多处都运用了省略号,我发现,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省略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还能体会到省略号的作用。如当二班长杨光,大声地叫着,并拦住了周恩来副主席的担架时,周副主席的随行医生,着急地说:“你知道吗?这是……”我让学生想象,省略了什么?为什么要省略?学生从后面的内容,不难知道省略了“这是全军敬爱的首长——周副主席”。而为什么省略,则全面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思维,有学生认为减少重复,节省篇幅;有同学认为担心惊醒病中的周副主席;有同学认为因为战争环境恶劣,怕暴露周副主席身份……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之情。再如,当杨光得知担架上是病重的周副主席后,想到自己“拦住了他的担架……”小说又一次省略杨光的心理活动,我再让学生猜想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猜想最多的是“阻拦了周副主席,自己的性命将难保,况且又是在周副主席病重的时候……”,但结果如何,周副主席“……拉住杨光的衣角,把他拽到担架空出的半边坐下来……”又使同学深深感受到周副主席是那样的胸怀宽广、平易近人,关爱战士……
四.发掘文本结尾处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的课文结尾处,文已尽而意未消,给读者心理上留下很多的空白,我紧抓这一学生心理上的空白点,启发学生想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出课文的主旨。
黄飞的《甜甜的泥土》,本是一个悲剧,可作者却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局,这一结局包含着作者的美好的希望,同时也给读者无穷的联想。因而我的教学并没有随着课文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让学生讨论:“课文结尾写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这也许是真的,因为小亮太喜爱糖果了,而且好长时间没有吃糖果了,然而‘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真的是这样的情形吗?由此看来这样的结尾里,还寄托着什么呢?”学生立即迸出心中本来就要想说的话:这样的结尾,意蕴丰富,它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至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也寄托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也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母亲的胸怀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要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学生在想象的同时,文章的主旨也已深深体会出了。
在教学探索中,我还发现,一般的情况下,教学中过于“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亦不能取得发展想象力的效果。因此,只有教学中所布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生出“实”来,才是有价值的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