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经·秦风·无衣》是春秋时期一首保家卫国的战歌。这首诗产生于西方新崛起的强国秦,是秦文化的成果,其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尚武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融入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直到今天在当代武警身上依旧能够看到尚武精神。
关键词:无衣;尚武精神;武警
再读《诗经》,感动尤胜当年。许是年纪大了,心也变得脆弱,曾经或无动于衷、或付之一笑的很多诗句,现在都能在心头泛起涟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美好浪漫的感情让人心荡神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铿锵有力的誓言让人感慨万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抚今追昔的感叹让人黯然神伤……而于这千万涟漪之中,《诗经·秦风·无衣》仿佛惊涛骇浪一般,每每读起,让人震撼的同时,还有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出战士们强大的自我,他们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朱东润先生在《<诗>心论发凡》中写道:“至其言及战事而无难色者,独有无衣一篇。”尽管战衣一时无法备齐,尽管兵器还要暂时修整,尽管可能还有很多尽管,但是又怎么样呢?只要我与你同在,这些都不再是問题。穿同衣,修甲兵,我们携手奔赴战场!
外在战备的不足不仅没有影响战士们内在强大的自我,相反,在“岂曰无衣”这一连串的质问之下,战士们士气更加高昂,内心喷薄而出的激情、不可遏制的愤慨跃然纸上。“岂曰无衣”这一星星之火,必将点燃秦人的爱国激情和复仇火焰,以燎原之势无往而不胜。
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读出战士们完全的无我,他们梦之所及,携手前行。
国难当头、兵临城下,是进还是退?想生还是死?这个问题对于秦军而言,亦不再是问题。在他们心中,有国才有家,保家先卫国。“王于兴师”——周天子一声令下,“在西戎,保西垂”的秦军将士一呼百应、紧随而上,携手奔向生死未卜的战场。
秦军将士们将强大的自我融入到国家的大局之中,无你无我,用血肉之躯为国家铸成一道道坚实的防线。这样的军队能不胜利吗?这样的国家又有谁能够匹敌?
朱熹先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秦人尚武,大抵如此——虽战备不足但依然自信,虽强敌当前但无惧生死,国家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体生死安危。这种尚武精神伴着秦人一路成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附庸到诸侯、从称霸西戎到统一六国。
秦王朝虽昙花一现,但影响深远。封建帝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尚武精神更是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它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气魄,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尤其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之刻,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至最后的全民抗日,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多少人舍小家、为大家,这难道不是尚武血液在流淌吗?
时至今日,战争年代已然远去,尚武精神又将去向何方?不少人在质疑,现在的军人不上战场不打仗,轻松安逸享清闲,“尚武”都成“怕武”了吧。但是我想告诉你们,当代军人的尚武精神没有丢,也不会丢!在武警部队之中,尚武更是自成风气!
尚武是挺身而出的责任意识。2013年,“热血哨兵”吕俊峰年仅19岁的他,用生命托起落水者,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他曾立志“要当一名能打胜仗的兵,要当一名确保大坝安全的兵”,他做到了!2017年九寨沟地震时,不顾余震,“最美逆行者”——武警战士张国全却朝着危险深处奔去。他和战友们用最快的速度奔向震区展开救援,成为第一批投入救援的力量。我想这不仅仅是他的背影,这更是我们无数武警战友的背影。他们深知自己的职责与使命,选择了军装,他们就要负重前行。他们对于职责的坚守彰显了新一代武警战士的尚武精神。
尚武是突破极限的自我超越。“快枪之王”王少杰刚到武警湖北总队一支队,他是班里的“重点帮扶对象”,但是不灰心、不放弃,一次次突破极限,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快枪之王”、“尖峰战士”!武警拳王张君龙以弘扬中国拳击为己任,坚信“爱国主义是最恐怖的重拳”,从业余赛场转战职业赛场,勇于挑战世界一流对手,敢于亮剑,一次次超越自我。他们用实战告诉大家,尚武没有止境,精武才是目标!
尚武是英勇无畏的血性之魂。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新时期新一代的军人更要继承尚武精神,炼就血性之师,在实战化的训练之中融入尚武精神。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武警训练的日常。武警兵团指挥部第七支队在练兵场上加钢淬火,彰显着尚武风采。武警云南总队某支队在散打搏击实战训练中,创新思维,推行对抗模式,穿插各种小比赛,把尚武落实到训练的方方面面。武警部队已经刮起强劲的“尚武”旋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血性是军人折不断的脊梁,而尚武才是血性之魂。
强军之路虽漫漫,尚武旗帜仍高扬。今天,我们重读经典,从《秦风·无衣》中探索尚武精神的源与流,回溯历史的同时,发扬当代武警部队中的尚武精神,让“尚武”这一旗帜高高飘扬在前方,成为强军之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08.
[2]洪春华,周文.“止戈为武”——从《诗经》战争诗歌看先秦之尚武精神.咸宁学院学报,2003,(第2期).
[3]李子伟,丁国栋.《秦风》产生的时代、地域,诗经研究丛刊,2008(第十五辑).
作者简介:暴丽娜(1990.12-),女,汉,助教,文学硕士,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无衣;尚武精神;武警
再读《诗经》,感动尤胜当年。许是年纪大了,心也变得脆弱,曾经或无动于衷、或付之一笑的很多诗句,现在都能在心头泛起涟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美好浪漫的感情让人心荡神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铿锵有力的誓言让人感慨万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抚今追昔的感叹让人黯然神伤……而于这千万涟漪之中,《诗经·秦风·无衣》仿佛惊涛骇浪一般,每每读起,让人震撼的同时,还有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出战士们强大的自我,他们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朱东润先生在《<诗>心论发凡》中写道:“至其言及战事而无难色者,独有无衣一篇。”尽管战衣一时无法备齐,尽管兵器还要暂时修整,尽管可能还有很多尽管,但是又怎么样呢?只要我与你同在,这些都不再是問题。穿同衣,修甲兵,我们携手奔赴战场!
外在战备的不足不仅没有影响战士们内在强大的自我,相反,在“岂曰无衣”这一连串的质问之下,战士们士气更加高昂,内心喷薄而出的激情、不可遏制的愤慨跃然纸上。“岂曰无衣”这一星星之火,必将点燃秦人的爱国激情和复仇火焰,以燎原之势无往而不胜。
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读出战士们完全的无我,他们梦之所及,携手前行。
国难当头、兵临城下,是进还是退?想生还是死?这个问题对于秦军而言,亦不再是问题。在他们心中,有国才有家,保家先卫国。“王于兴师”——周天子一声令下,“在西戎,保西垂”的秦军将士一呼百应、紧随而上,携手奔向生死未卜的战场。
秦军将士们将强大的自我融入到国家的大局之中,无你无我,用血肉之躯为国家铸成一道道坚实的防线。这样的军队能不胜利吗?这样的国家又有谁能够匹敌?
朱熹先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秦人尚武,大抵如此——虽战备不足但依然自信,虽强敌当前但无惧生死,国家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体生死安危。这种尚武精神伴着秦人一路成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附庸到诸侯、从称霸西戎到统一六国。
秦王朝虽昙花一现,但影响深远。封建帝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尚武精神更是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它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气魄,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尤其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之刻,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至最后的全民抗日,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多少人舍小家、为大家,这难道不是尚武血液在流淌吗?
时至今日,战争年代已然远去,尚武精神又将去向何方?不少人在质疑,现在的军人不上战场不打仗,轻松安逸享清闲,“尚武”都成“怕武”了吧。但是我想告诉你们,当代军人的尚武精神没有丢,也不会丢!在武警部队之中,尚武更是自成风气!
尚武是挺身而出的责任意识。2013年,“热血哨兵”吕俊峰年仅19岁的他,用生命托起落水者,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他曾立志“要当一名能打胜仗的兵,要当一名确保大坝安全的兵”,他做到了!2017年九寨沟地震时,不顾余震,“最美逆行者”——武警战士张国全却朝着危险深处奔去。他和战友们用最快的速度奔向震区展开救援,成为第一批投入救援的力量。我想这不仅仅是他的背影,这更是我们无数武警战友的背影。他们深知自己的职责与使命,选择了军装,他们就要负重前行。他们对于职责的坚守彰显了新一代武警战士的尚武精神。
尚武是突破极限的自我超越。“快枪之王”王少杰刚到武警湖北总队一支队,他是班里的“重点帮扶对象”,但是不灰心、不放弃,一次次突破极限,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快枪之王”、“尖峰战士”!武警拳王张君龙以弘扬中国拳击为己任,坚信“爱国主义是最恐怖的重拳”,从业余赛场转战职业赛场,勇于挑战世界一流对手,敢于亮剑,一次次超越自我。他们用实战告诉大家,尚武没有止境,精武才是目标!
尚武是英勇无畏的血性之魂。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新时期新一代的军人更要继承尚武精神,炼就血性之师,在实战化的训练之中融入尚武精神。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武警训练的日常。武警兵团指挥部第七支队在练兵场上加钢淬火,彰显着尚武风采。武警云南总队某支队在散打搏击实战训练中,创新思维,推行对抗模式,穿插各种小比赛,把尚武落实到训练的方方面面。武警部队已经刮起强劲的“尚武”旋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血性是军人折不断的脊梁,而尚武才是血性之魂。
强军之路虽漫漫,尚武旗帜仍高扬。今天,我们重读经典,从《秦风·无衣》中探索尚武精神的源与流,回溯历史的同时,发扬当代武警部队中的尚武精神,让“尚武”这一旗帜高高飘扬在前方,成为强军之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08.
[2]洪春华,周文.“止戈为武”——从《诗经》战争诗歌看先秦之尚武精神.咸宁学院学报,2003,(第2期).
[3]李子伟,丁国栋.《秦风》产生的时代、地域,诗经研究丛刊,2008(第十五辑).
作者简介:暴丽娜(1990.12-),女,汉,助教,文学硕士,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