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中外名篇,是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最好的范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以课堂为阵地,以课文为媒介,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进行扎实有效的小练笔尝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仿一仿写法,在模仿中习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可供学习、借鉴的语言。
小学语文课本中可供模仿的作文写法较多,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如五年级教材中《早》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是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室内的陈设的。学习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按方位顺序介绍自己的教室或卧室,从课堂练习的反馈看,学生兴致高,效果佳。
二、补一补空白,在练习中感悟
课文中,因表达的需要,语言或概括,或省略,或跳跃……给学生留下了想象、拓展的空间。我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善于找准这些“空白”,进行适当的小练笔训练,让概括的内容具体,让省略的内容再现,让跳跃的内容回归……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结尾处这样写道:“40年后,已经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那是一个怎样感人的场面呢?文中并没有写出来。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对聂将军深深感激之情,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三、描一描图画,在想象中表达
教材中有许多插图,生动形象,直观有趣,不仅是课文内容的浓缩,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蕴涵其中,恰当地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是进行练笔的极好途径。我在教学时往往要求学生先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插图,明白图意后再进行说话练习,然后初读课文,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精读课文后,用插图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具体地复述课文,对课文重点部分也可凭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插图上课文中所没有写到的内容。如《第八次》中的插图: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后看到蜘蛛织网的情景,深受感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王子脸上的表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看看王子的动作,想象王子握紧左拳,此时又会想些什么?从而充分体会王子从失去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为理解后面内容作好铺垫。这样,把“画”变成“话”,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议一议中心,在迁移中应用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讲的是两位旅行者在游览中发现:虽是同一条山谷,但由于风向的原因,东坡雪大,杂树没有雪松弯曲再反弹的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死掉了;而西坡雪小,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杂树的树枝,所以存活下来了。从而悟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篇读后感。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学生均有话可说。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深切的感受:“的确,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自古至今,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撑竿跳高中,撑竿的弯曲是为了把运动员送到更高的高度,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时也需要这样的“弯曲”。遇到了一道难题,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不妨先放一步,给大脑适当的放松,换一个角度,也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会有意外的惊喜。”
五、改一改詩词,在训练中提升
每册小学语文课本中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古诗中有学生喜闻乐见的趣事,有诗情画意的景色,也有感人肺腑的故事,走进其中,仿佛走进了活生生的生活。走进古诗,细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在教学这些古诗时,我总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将这些古诗词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这样的古诗每个学期都有,如果老师能抓住机会进行训练,学生不仅能对古诗理解得更加深入,写作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当然,学生的作文素养的提升,非一日之功;也非写作课之功;写作之功,当在每堂语文课上训练。只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均能巧妙地结合文本进行恰当的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一、仿一仿写法,在模仿中习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可供学习、借鉴的语言。
小学语文课本中可供模仿的作文写法较多,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如五年级教材中《早》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是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室内的陈设的。学习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按方位顺序介绍自己的教室或卧室,从课堂练习的反馈看,学生兴致高,效果佳。
二、补一补空白,在练习中感悟
课文中,因表达的需要,语言或概括,或省略,或跳跃……给学生留下了想象、拓展的空间。我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善于找准这些“空白”,进行适当的小练笔训练,让概括的内容具体,让省略的内容再现,让跳跃的内容回归……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结尾处这样写道:“40年后,已经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那是一个怎样感人的场面呢?文中并没有写出来。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对聂将军深深感激之情,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三、描一描图画,在想象中表达
教材中有许多插图,生动形象,直观有趣,不仅是课文内容的浓缩,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蕴涵其中,恰当地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是进行练笔的极好途径。我在教学时往往要求学生先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插图,明白图意后再进行说话练习,然后初读课文,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精读课文后,用插图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具体地复述课文,对课文重点部分也可凭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插图上课文中所没有写到的内容。如《第八次》中的插图: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后看到蜘蛛织网的情景,深受感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王子脸上的表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看看王子的动作,想象王子握紧左拳,此时又会想些什么?从而充分体会王子从失去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为理解后面内容作好铺垫。这样,把“画”变成“话”,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议一议中心,在迁移中应用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讲的是两位旅行者在游览中发现:虽是同一条山谷,但由于风向的原因,东坡雪大,杂树没有雪松弯曲再反弹的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死掉了;而西坡雪小,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杂树的树枝,所以存活下来了。从而悟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篇读后感。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学生均有话可说。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深切的感受:“的确,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自古至今,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撑竿跳高中,撑竿的弯曲是为了把运动员送到更高的高度,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时也需要这样的“弯曲”。遇到了一道难题,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不妨先放一步,给大脑适当的放松,换一个角度,也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会有意外的惊喜。”
五、改一改詩词,在训练中提升
每册小学语文课本中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古诗中有学生喜闻乐见的趣事,有诗情画意的景色,也有感人肺腑的故事,走进其中,仿佛走进了活生生的生活。走进古诗,细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在教学这些古诗时,我总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将这些古诗词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这样的古诗每个学期都有,如果老师能抓住机会进行训练,学生不仅能对古诗理解得更加深入,写作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当然,学生的作文素养的提升,非一日之功;也非写作课之功;写作之功,当在每堂语文课上训练。只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均能巧妙地结合文本进行恰当的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