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足够自信”建立在有效监督的基石上

来源 :紫光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j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四个“足够自信”是对全党同志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未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努力方向。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和强化全体党员的足够自信,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方能见到更多监督实效。
  认真使劲优化监督环境。监督是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及其周边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从有效性而言,只有主客体双方共同认真,监督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监督主体的认真直接决定监督的力度和强度。十八大以来,巡视、审计等监督措施威慑力明显增强,各类监督主体共同用力,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从监督对象而言,认真体现在对待监督的态度和方式上。十八大以来,监督对象的心态发生了积极变化,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开始注重行为细节,更加认真对待监督。党内对监督的认真态度直接传导给社会。社会对监督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同感在增强,对监督主体及其举措有效性的认可度在提升,公众参与反腐败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性也在增强,监督主体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在有效形成,社会监督氛围日渐浓厚。这对违纪违法行为人以及有违纪违法心理或倾向的人产生强大压力。监督主体发力,监督对象接力,人民群众加力,社会形成良好的监督文化,监督效果才会源源不断地持续释放。
  科学设计提升监督效力。监督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段时期以来,腐败之所以在一些领域滋生蔓延并呈高发态势,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出现“塌方式”腐败,与体制机制不健全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管人管事管资产方面,制度缺失和制度执行不力并存,监督手段和监督措施缺位。有的监督制度操作性和实效性不强,有的监督手段和方式徒具形式,隔靴搔痒。增强监督的有效性,当前要做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提高监督体系的科学性。要让党委扛上全方位的监督责任,加强党内监督的同时,要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让权力运行每个环节都受到有力监督,保证权力与责任对等。要明确监督责任,形成牢不可破的监督闭环,防止出现因监督缺位和脱节而出现“真空地带”。要加大监督检查履职效能的再监督,既要防止监督中的乱作为,也要避免监督的不作为、慢作为。中国人口众多,党员数量庞大,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不能指望“一招制敌”,必须多种监督方式交叉运用、有机结合,对监督手段方式有效性进行经常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保证监督切实管细管实,做到有力有效。
  强化自律催化监督效果。监督难或难监督的问题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存在,重要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自律。有的领导干部脸皮如同“城墙加火砖”一般厚,被群众戳脊梁骨一点没感觉,被媒体公开批评指责毫不放心上,对下级和同级监督满不在乎,只有等到上级监督发力才解决问题。监督的目的是净化政治生态,离不开纪律和法律外在约束和规制,但同时离不开领导干部的自律。“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自律强的人懂规矩、讲规矩、守规矩,自觉约束自己才敢于担当,才愿意克制欲望,才会放弃个人利益,坚持社会正义。“以约失之者,鲜矣”。不收敛自己的欲望,念头就会成行动,过失就会成过错,违纪就会变违法,小过就会酿成大错。自律是修身的基本内容,正其心,诚其意,方能修身、齐家。修身就得克己律己,“克己”才能“奉公”,“律己”才能廉洁“用权”。监督有自律的有力配合,才能产生令人敬畏的权威。各级党组织一定要负起责任,敦促教育干部廉洁自律,不能放弃责任,否则监督就难以收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领导干部的自律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带头严格执行,中央政治局的自律规定最后成为全党行为准则,很快带来一股清新气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做到两个自觉:一是管好自己,要从自身做起,廉洁用权,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二是管好他人,不能当“老好人”,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立“明规矩”破“潜规则”,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发现问题矫正监督“近视”。善于发现问题是履行监督职责的基本前提,但实践中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监督者常常变成了“近视眼”。有的是“假近视”,知道矛盾是什么问题在哪儿,但怕得罪人,不敢指出来,更不敢“亮剑”去解决。有的是“真近视”,由于能力素质差,工作不尽责,找不到问题,监督无从下手。监督者发现不了问题是国家治理中的大问题。中央对腐败形势的判断是严峻复杂,查处的大量腐败案件证实这一形势判断的准确性,但有的领导干部还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这是缺乏问题发现能力的表现,更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的态度问题。监督者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着力解决具体的问题。现实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如民主生活会走过场的问题仍很突出,批评自我批评武器失灵、发现问题后还当“看客”和“说客”、一把手监督难等。对巡视、审计、媒体等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分类处置,在件件有着落上集中发力。纪检机关、组织部门等要及时跟进,分清问题性质,让所有问题都有明确说法。对问题整改情况,要开展“回头看”,防止再犯和复发。
  问责倒逼防止监督乏力。有权无责是管党治党的大忌,不痛不痒软弱乏力是监督的大忌。监督不能打太极软绵绵,必须要有“辣味”,一锥子扎出血来,刺痛人的神经。问责是保障监督效果的重要武器,是防止监督制度落空的“撒手锏”。没有责任追究或责任追究不力,监督制度规定得再完美也是摆设。如果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反腐倡廉建设的“牛鼻子”,问责则是牵“牛鼻子”的绳。“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中央纪委敢于攻坚克难、动真碰硬,开启责任追究“压力机”,真打“板子”处理人,2015年上半年就有370多个单位的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和470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被问责,体现了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职必追究,对少数人的问责却问醒了大多数党员干部,监督威力得到释放,效力明显提升,充分证明问责监督领域的“原子弹”,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和冲击力。虽然问责见效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少,如问责运用不均衡,抓安全事故等行政问责多、抓管党治党不力问责少,搞腐败的被追究多,遏制不了腐败的担责少。监督制度布局还不合理,制度种类繁多,内容非常丰富,但问责的规定却“量少质劣”,规定零散、内容不聚焦,与现实需求不适应,与问责地位不匹配。要整合问责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办法,将过去分散于各个文件中的问责办法规范整合、重新梳理,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目标考核、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实现问责内容、对象、事项、主体、程序、方式的制度化、程序化。加大问责工作力度,坚持有错必究、有责必问、问责必严,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要建立干部选拔任用问责制度,做到谁提名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主持会议讨论决定谁负责。建立领导干部插手重大事项记录制度,对违规过问下级有关事项如实登记和问责。
其他文献
探讨脉冲电磁场(PEMFs)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的疗效及最佳治疗频次。比较PMO患者每周一次服用阿仑膦酸钠(共72周,阿仑膦酸钠组)和接受一个疗程PEMFs治疗(共5周,PEMFs组)
<正>在药物不良反应(ADR)中,皮肤是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1],药源性皮肤病的主要特征是瘙痒和皮疹,大多比较轻微,一般停药或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即可痊愈,但部分药物会引起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