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广大人民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给人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因此,要认真剖析食品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清醒地思考和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出科学的措施来快速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 思考 检验技术
中图分类号:Q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20091-01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食品消费也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安全转变。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食品安全问题也超越了国界,变成了全球性的问题。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并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调查显示:仅2004年一年间,就有阜阳毒奶粉事件、广州毒酒事件、致癌毒米事件、湖南黄花菜事件等影响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和“四川泡菜”、“龙口粉丝”、“重庆火锅底料”、“太原陈醋”等40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先后被查处。而差不多同一时间,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含有严禁使用的“苏丹红一号”的辣椒酱被紧急召回;肯德基的调料中也发现含有“苏丹红一号”,还有最近出现的三聚氰胺事件,更加引起了广大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也再次成为行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训是惨痛的,但不能因此而谈三聚氰胺色变,快速主动的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才是硬道理。
三聚氰胺污染乳品事件对全国的乳行业,形成了一场巨大的震荡和冲击,然而这次三聚氰胺事件使得儿童奶粉这样传统的而重要的儿童食粮遭受了重创,这样的危机,暴露出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所在。危机背后,消费者需要更加谨慎的选择食品。总之,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无论是近期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对国内的乳品、奶牛养殖、相关的链条产业以及我们在国际上的食品安全形象利益,必将付出怵目惊心的巨大代价。经历这场灾难的所有人,大家在流泪的同时要认真反思、客观评价我国的乳业发展,深刻检讨我们在发展中犯过的错误以及存在的问题,透过三聚氰胺事件的表面,认真剖析我国乳业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根源,研究总结出科学的措施来应对这黎明前的挑战。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清醒的思考和挖掘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新的问题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手段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实行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频发,有关食品营养与安全的重视程度随之日渐提高。保证国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身心素质。科学技术在此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检测技术的新突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也会愈来愈大。“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但是,因为自然灾害、土壤污染、人为因素等所带来的伤害使中国的食品安全再次敲响警钟,面临严峻的考验。
面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标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四是加强劣质产品召回制度,为查处和销毁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食品安全离不开科学技术,食品安全中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法律法规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对制售不安全食品行为进行制裁的手段。那么如何知道一种食品是否安全,不安全的危害在那里,等等,这些问题是法律所解决不了的,它有赖于科技手段的应用。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科技是不可或缺的。发现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然后再去了解什么情况下它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去控制它,这都是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来完成。谈食品安全是不能离开科技水平的。食品安全是和经济发展相一致的。首先人们要吃饱,然后才是吃的安全。食品安全技术也是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遇到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人们会想到去发展这方面的技术,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过这种情况属于被动应付。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不能满足于这种被动应付,而应通过发展一些科学技术,主动保证百姓的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检测技术上。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最为基础的手段。在食品不安全因素无法检验出的情况下,安全是无法保证的。如果没有检测技术,首先你不知道一种食品是不是有不安全因素。其次你无法知道这种不安全因素的程度如何,这就导致人们长期受其危害却浑然不觉。
食品安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食品安全的相关技术也同样受到了国家的高速重视。我们必须找到食品安全的“黑箱”性质,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来说,可能还有很多未被发现的不安全因素。所以无论科学多发达,也不能保证食品的绝对安全。从温饱到安全,从安全到科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荣建华,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食品安全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杨加丽,农民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分析——以苏北蒋坝镇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3]黄福荣,中国家庭消费结构透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一条).
[5]江苏科技报,现代农业,2007年4月30日,第A12版.
[6]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21期.
[7]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食品科学,2008年第02期.
作者简介:
郭亚建(1971-),女,汉族,河北廊坊人,讲师,主要从事食品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食品安全 思考 检验技术
中图分类号:Q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20091-01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食品消费也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安全转变。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食品安全问题也超越了国界,变成了全球性的问题。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并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调查显示:仅2004年一年间,就有阜阳毒奶粉事件、广州毒酒事件、致癌毒米事件、湖南黄花菜事件等影响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和“四川泡菜”、“龙口粉丝”、“重庆火锅底料”、“太原陈醋”等40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先后被查处。而差不多同一时间,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含有严禁使用的“苏丹红一号”的辣椒酱被紧急召回;肯德基的调料中也发现含有“苏丹红一号”,还有最近出现的三聚氰胺事件,更加引起了广大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也再次成为行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训是惨痛的,但不能因此而谈三聚氰胺色变,快速主动的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才是硬道理。
三聚氰胺污染乳品事件对全国的乳行业,形成了一场巨大的震荡和冲击,然而这次三聚氰胺事件使得儿童奶粉这样传统的而重要的儿童食粮遭受了重创,这样的危机,暴露出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所在。危机背后,消费者需要更加谨慎的选择食品。总之,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无论是近期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对国内的乳品、奶牛养殖、相关的链条产业以及我们在国际上的食品安全形象利益,必将付出怵目惊心的巨大代价。经历这场灾难的所有人,大家在流泪的同时要认真反思、客观评价我国的乳业发展,深刻检讨我们在发展中犯过的错误以及存在的问题,透过三聚氰胺事件的表面,认真剖析我国乳业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根源,研究总结出科学的措施来应对这黎明前的挑战。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清醒的思考和挖掘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新的问题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手段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实行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频发,有关食品营养与安全的重视程度随之日渐提高。保证国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身心素质。科学技术在此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检测技术的新突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也会愈来愈大。“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但是,因为自然灾害、土壤污染、人为因素等所带来的伤害使中国的食品安全再次敲响警钟,面临严峻的考验。
面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标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四是加强劣质产品召回制度,为查处和销毁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食品安全离不开科学技术,食品安全中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法律法规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对制售不安全食品行为进行制裁的手段。那么如何知道一种食品是否安全,不安全的危害在那里,等等,这些问题是法律所解决不了的,它有赖于科技手段的应用。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科技是不可或缺的。发现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然后再去了解什么情况下它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去控制它,这都是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来完成。谈食品安全是不能离开科技水平的。食品安全是和经济发展相一致的。首先人们要吃饱,然后才是吃的安全。食品安全技术也是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遇到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人们会想到去发展这方面的技术,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过这种情况属于被动应付。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不能满足于这种被动应付,而应通过发展一些科学技术,主动保证百姓的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检测技术上。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最为基础的手段。在食品不安全因素无法检验出的情况下,安全是无法保证的。如果没有检测技术,首先你不知道一种食品是不是有不安全因素。其次你无法知道这种不安全因素的程度如何,这就导致人们长期受其危害却浑然不觉。
食品安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食品安全的相关技术也同样受到了国家的高速重视。我们必须找到食品安全的“黑箱”性质,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来说,可能还有很多未被发现的不安全因素。所以无论科学多发达,也不能保证食品的绝对安全。从温饱到安全,从安全到科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荣建华,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食品安全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杨加丽,农民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分析——以苏北蒋坝镇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3]黄福荣,中国家庭消费结构透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一条).
[5]江苏科技报,现代农业,2007年4月30日,第A12版.
[6]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21期.
[7]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食品科学,2008年第02期.
作者简介:
郭亚建(1971-),女,汉族,河北廊坊人,讲师,主要从事食品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