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有效教学,其关键在于以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成为一线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简单谈谈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一、始终坚持集体备课
  
  课时紧张是当前一线教师在实施高中新课程过程中的普遍反映,历史学科也不例外。课时紧张的确有其客观因素,如教材容量过大、学术性太强、新课程教学资源匮乏、概念不易讲清等,而且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也难以解决。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新课程实践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在这种背景下,集体备课的优势显得尤其突出:能激发和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的教学结构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由“有效备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始终坚持贯彻“让活力张扬课堂”的教学理念
  
  从高一开学第一天我们就在思考:怎样让刚刚跨入高中的学生不轻视历史学科的学习?怎样让学生面对抽象的理论、单纯的结论的课文而不感到枯燥乏味,产生腻烦情绪?思来想去,我们觉得还是柏拉图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取得最佳效果。于是开学初我们就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活力张扬课堂”。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挖掘其有趣的知识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文以高中历史必修I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说明。
  1 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导语
  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选择好材料,设计导语。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节课我们可以首先制造悬念:“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即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呢?”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内容。
  2 从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历史
  讲授古代政治制度,必然要讲到丞相一职,这个官职学生很熟悉,可学生一般都不会去思考丞相名称的来历,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叫丞相?这个‘相’与我们无锡伴娘伴郎的俗称‘傧相’中的‘相’意思会不会是一样呢?”这个问题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出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依照文字原义,所谓相,是“副、辅佐、帮助”的意思。现俗称傧相就是新娘新郎的副官,新娘新郎不能做的事,由傧相来帮忙做。所谓丞也是副、辅佐、帮助之意。因而丞相就是一个副官,一个帮手。从丞相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他应该是皇帝的副官。皇帝实际上不能管理一切事情,所以由丞相来辅佐和代理。这样一引申,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丞相这个官职的理解就迎刃而勰了,而且还使其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 从熟知的影视剧入手,从历史现实与历史剧的比较中感知历史
  如不少学生看过《鹿鼎记》,都知道康熙皇帝在14岁亲政后,韦小宝由于帮助康熙皇帝设计除去了鳌拜而立了大功。根据这一情节创设问题:“康熙为什么要除去辅政大臣鳌拜呢?仅仅是因为鳌拜的专权极大地限制了康熙皇帝的权力吗?有没有其他原因呢?”经过讨论学生最终找出了答案:实际上妨碍康熙帝加强君权的不仅仅是鳌拜,更重要的是制度因素即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教学实践表明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果然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4 巧妙设计实例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知识。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教材中附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尽管如此,如果教学中就官职解释官职,就机构解释机构的话,只会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难以理解这种复杂的制度。我尝试创设情景,设计实例,引导学生探讨:“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无锡挖一条运河,按三省六部制规定,这项工程要涉及哪些部门?这些部门是怎样运作的?”学生们经过讨论逐步推出这么一个方案:第一步由中书省作出在无锡挖运河的决策,第二步送至门下省审议,第三步审议通过后由尚书省安排主管国家工程建设的工部执行。这个问题的设计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既了解了各个部门的职权、运行程序,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插入故事教学
  高中学习是知识经验积累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到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时,我穿插了因为这个制度的存在,使得一些没有继承权但想当皇帝的人只能通过政治斗争篡夺王位的历史小故事,如“玄武门之变”、“烛光斧影”、“靖难之役”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6 重视每一节课和每单元的知识小结
  首先,重视每节课内容的巩固小结。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保证重点知识在课堂上一般能重复强调三次,即新授课一次,前后复习巩固两次,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重视每个单元的知识小结。虽然新课程都是按模块设置,每个模块间的关系不是很突出,但是每个模块内部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在单元小结时尤其突出每个模块内容的内在联系。如我们在总结必修I第一单元时紧紧围绕“相权和皇权”、“中央和地方”这两对关系的演变来总结,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单元的整体知识结构。
  
  三、始终坚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仅注重教师教法的创新还不够。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还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既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要注重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外,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时质疑,反驳教师的观点甚至提出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出错,也允洚学生保留不同的意见。这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以发挥,他们才敢于大胆思考,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此外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也体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讲授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通过几个历史情景剧,由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古代希腊的民主生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有时组织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资料,或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活动等等。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法创新和学法优化的组合,“教”和“学”的相辅相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得以实现了。
  
  (责编 庞丹丹)
其他文献
文章主要以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于导流施工技术进行阐述以及分析,主要体现在选址、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计划和范围的决策上,其次,针对在水利施工中不同
【正】一、全国传染病发病及死亡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的总体趋势是逐年上升。增幅主要集中在鼠疫、肺结核等传统传染病,病死率在0.15-
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手段要求实现多媒体化、网络化成为当务之急,这就对教育技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主要描述流式技术及主要的流媒体
<正>食物链的理论是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1942年首先提出的,他根据我国民间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实为浮游生物)”的哲理而提出的,食物链的现象在自然界比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数量评价问题探讨吕铁徐寿波本文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作了明确界定,讨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内在规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三个评价
<正>茶马古道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但"茶马古道"这一名称出现还不到三十年。20世纪90年代初,云南学者木霁弘、王晓松、李旭、陈保亚、徐涌涛、李林等人在他们出版于1991年的《滇
网络技术在我国日益得到普及,它对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这对于心理及自制力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来来说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从
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某县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历史回顾,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格局进行了深入剖析,就投资变化的规律、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以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