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文章,能整体感知,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阅读文学作品,能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中获得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在《方法论》一书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
笔者倒不是对课标涉及写景文段的要求有所怀疑,只是当笔者对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时,惊讶于自己的这个发现:教材直接或间接写景的文、段涉及面极广,涉及到初中三年的每册课本;涉及篇目极多,高达108篇。足见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对整个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目前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呢?
1.对写景文段的赏析总体目标没有清晰的全局意识。
2.落实赏析时,经常模糊对学生赏析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
这样一来,具体教学时就不能针对文段特点及年级学情有所侧重地推进,虽然面面俱到,堂堂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并没得到多少提高,导致课堂的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那么,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呢?笛卡尔研究问题方法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步骤给了笔者启示,即: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按照这样的研究问题的步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就经典的写景散文进行筛选研究,最终发现了涵盖所有写景文段的阅读赏析的方法,并从中找到了指导学生赏景语言的表达规律。
一、从经典美文中总结赏景方法,发现赏析语言表达的规律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为例,论述笔者探究的写景文段的赏析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
在《春》这篇课文中,作者生动地呈现了自己盼春、绘春、赞春的写作思路。在绘春时作者先写春草,再写春花,最后写春雨,这样由地上写到空中,展现出了景物的层次美。美好的春天图景与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自然融合,渗透到文章中每一处的写景文字中,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写景的绝佳范例。下面就具体的文段加以赏析,一一进行陈述: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文章开头,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先从总体上写大地上的“一切”,又写“山”“水”“太阳”,体现出了图画般点面结合的美;同时又抓住了春天中山的“朗润”(那略有似无的绿意)、水的“涨”(那逐渐解冻之后的波动与生机)、太阳的“红”(那一轮朝气与蓬勃)的特点,体现出景物的特点美。
作者对春草图的描绘中,运用“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叠音词为文章增添了无限趣味,体现出小草的清新、鲜嫩、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特点。语言上的音韵美令人读起来轻松愉悦,让人喜爱,让人亲近。情感从文字中倾泻而出,属于语言运用美中的用词美。
说到语言运用美,就不得不提课文的第四段对春花图的描绘。在这段话中,作者生动而极致地体现出了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的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花以人的动作与情感,生动地体现了春花开得浓艳绚烂,展现出一幅春花怒放的美好画图,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喜爱。同样使用拟人手法,本段还写了蜜蜂的“闹”和野花的“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则运用了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花的红、粉、白的程度比作火、霞、雪,形象地体现出春花色彩绚丽鲜艳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赞美之情。
如果说其他景物都是实写,那么“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则是想象的加入,让读者望着一树树花瀑,产生了异常美好的展望。这样实虚相间,使得文章增色不少。“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则从侧面烘托了花的浓艳与美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春风图这段话中“抚摸”“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润湿”“唱出婉转的曲子”“轻风流水”“嘹亮地响”等词句则又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角度,充分地调动了各种感官来感受春天的美好与清新。我们将这一处暂且命名为“感官综合运用美”。
作者在接下来的春雨图中,将两个画面和谐而完美地自然融合:“安静而和平的夜”与“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一静一动;“稀稀疏疏的”不停地下着的雨与雨里静默的房子一动一静。这样的动静相益,越发显得春天诗意盎然。
当然,文章中还有好多地方细微而具体地体现着作者这种生动的描景方法,作者生动的笔墨与精巧的构思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但凡写景的文章、写景的文段,我们都可以用这些赏景的方法带入去赏析。景物特点美是最基础的赏析,写景的层次是观景赏析首先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情景交融美是写作中必须有的一个提升(有时落实在具体段中还表现为景理交融美)。语言运用美是文本解读的常见角度,其他几种方法,则因典型的篇章与文段特点而各有不同。赏析的语言表达规律基本是先确定景物的手法,再具体简述是如何体现景物特点的,最后闡述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笛卡尔方法论的第四个步骤告诉我们:当所有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
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在《方法论》一书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
笔者倒不是对课标涉及写景文段的要求有所怀疑,只是当笔者对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时,惊讶于自己的这个发现:教材直接或间接写景的文、段涉及面极广,涉及到初中三年的每册课本;涉及篇目极多,高达108篇。足见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对整个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目前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呢?
1.对写景文段的赏析总体目标没有清晰的全局意识。
2.落实赏析时,经常模糊对学生赏析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
这样一来,具体教学时就不能针对文段特点及年级学情有所侧重地推进,虽然面面俱到,堂堂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并没得到多少提高,导致课堂的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那么,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呢?笛卡尔研究问题方法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步骤给了笔者启示,即: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按照这样的研究问题的步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就经典的写景散文进行筛选研究,最终发现了涵盖所有写景文段的阅读赏析的方法,并从中找到了指导学生赏景语言的表达规律。
一、从经典美文中总结赏景方法,发现赏析语言表达的规律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为例,论述笔者探究的写景文段的赏析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
在《春》这篇课文中,作者生动地呈现了自己盼春、绘春、赞春的写作思路。在绘春时作者先写春草,再写春花,最后写春雨,这样由地上写到空中,展现出了景物的层次美。美好的春天图景与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自然融合,渗透到文章中每一处的写景文字中,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写景的绝佳范例。下面就具体的文段加以赏析,一一进行陈述: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文章开头,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先从总体上写大地上的“一切”,又写“山”“水”“太阳”,体现出了图画般点面结合的美;同时又抓住了春天中山的“朗润”(那略有似无的绿意)、水的“涨”(那逐渐解冻之后的波动与生机)、太阳的“红”(那一轮朝气与蓬勃)的特点,体现出景物的特点美。
作者对春草图的描绘中,运用“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叠音词为文章增添了无限趣味,体现出小草的清新、鲜嫩、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特点。语言上的音韵美令人读起来轻松愉悦,让人喜爱,让人亲近。情感从文字中倾泻而出,属于语言运用美中的用词美。
说到语言运用美,就不得不提课文的第四段对春花图的描绘。在这段话中,作者生动而极致地体现出了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的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花以人的动作与情感,生动地体现了春花开得浓艳绚烂,展现出一幅春花怒放的美好画图,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喜爱。同样使用拟人手法,本段还写了蜜蜂的“闹”和野花的“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则运用了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花的红、粉、白的程度比作火、霞、雪,形象地体现出春花色彩绚丽鲜艳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赞美之情。
如果说其他景物都是实写,那么“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则是想象的加入,让读者望着一树树花瀑,产生了异常美好的展望。这样实虚相间,使得文章增色不少。“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则从侧面烘托了花的浓艳与美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春风图这段话中“抚摸”“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润湿”“唱出婉转的曲子”“轻风流水”“嘹亮地响”等词句则又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角度,充分地调动了各种感官来感受春天的美好与清新。我们将这一处暂且命名为“感官综合运用美”。
作者在接下来的春雨图中,将两个画面和谐而完美地自然融合:“安静而和平的夜”与“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一静一动;“稀稀疏疏的”不停地下着的雨与雨里静默的房子一动一静。这样的动静相益,越发显得春天诗意盎然。
当然,文章中还有好多地方细微而具体地体现着作者这种生动的描景方法,作者生动的笔墨与精巧的构思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但凡写景的文章、写景的文段,我们都可以用这些赏景的方法带入去赏析。景物特点美是最基础的赏析,写景的层次是观景赏析首先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情景交融美是写作中必须有的一个提升(有时落实在具体段中还表现为景理交融美)。语言运用美是文本解读的常见角度,其他几种方法,则因典型的篇章与文段特点而各有不同。赏析的语言表达规律基本是先确定景物的手法,再具体简述是如何体现景物特点的,最后闡述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笛卡尔方法论的第四个步骤告诉我们:当所有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