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要求,还是各大主流媒体、譬如电视台围绕传统文化制作播放的诸如诗词大会之类的节目,或者2017年高考围绕的“立德树人”主题命题,都说明德育、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的重塑已被广泛的关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之相应,曾一度被冷落甚至丢弃的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又被重拾和重视,随之而起的是传统文化诵读和与之对应的校本课程开发在校园里的升温。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看,经典诵读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仅仅停留在几声诵读和一本七拼八凑的书本上,离开展传统文化诵读和开发校本课程的初心相距甚远,那么其育人目的的达成和效果也就大可怀疑了,即使有些微的效果,也经不住社会的濡染和时间的洗涤。用什么方式、怎么更好地实施经典诵读与校本课程开发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下面我具体谈谈有关的改变和具体的做法。
一、抓校本课程,让学生喜闻乐见
目前经典诵读和校本课程开发陷于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阅读内容过于单一和死板,开发内容丰富又不忘初心的多本校本课程是保证长期阅读的兴趣和取得预期效果的保障,是为诵读本身和目的达成做准备,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笔者认为开发内容丰富、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形式方面:校本课程的编排不能是一本大杂烩的大厚书,可分门别类,根据内容的不同分编成不同的小册子,便于携带,便于查找,便于诵读,便于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如经典文学作品小册子;可供与国家课程内容比较阅读的小册子;文化常识趣味故事小册子;传统篇目道德准则小册子,如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之类;官职、科举制度等文化常识小册子等,这样编订不仅方便不同时段、场合的使用携带,还能提高校本课程的利用率,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知识,效果自然好多了。
内容选择:小学、初中校本课程的选读内容,基本都是三字经、百家姓之类,高中学校校本课程的选读内容基本都是经典文学作品,这未免有点单调,况且这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过于狭隘。传统文化中可用来育人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为了在长期的阅读中不让学生厌倦,选读内容可结合编订分类做到多样性、丰富化,根据传统文化大的方面分类可选择文化方面、习俗方面、建筑方面、思想方面等内容,可选择“亲尝汤药”“百里负米”这类以孝道为主题的故事,也可拓展到文化游览胜地、中医药、古代管理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二、抓诵读过程,不忘初心,达成目的
要全面启动,全员参与,营造氛围,用文化育人。诵读要达成育人目的,就必须有氛围和环境,阅读和诵读要在校园里成风,才能有更好的育人效果,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不知建设,甚至学校文化建设上都应该注重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另外,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为课堂拾遗补缺,重要的是要补上人文教育这一大课,达到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实践于行的效果。
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时间、机会。自古大儒没有那个不在读书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要想达到诵读的目的,必须得花下大量的时间,而经典诵读却只能是“课外”的事情,这就要求组织者会利用时间、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采用晨读、晚诵、课前几分钟的方式,即每天早自习前及早自习的十几分钟;晚自习前及晚自习的几分钟和每节课或语文课前及语文课的两三分钟,如果坚持下来,这些时间的累积是一个客观甚至庞大的数字,于经典诵读已经足矣。
诵读形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诵读形式不一定是每天都全班齐读,可安排计划,有专人负责,每天有不同的诵读形式,小组、一半人、个人有感情朗读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有效形式,过于单一的诵读形式往往会产生审美疲劳,而形式多样的诵读倒会达到激励的目的。
搭建展示的平台,学以致用,激励前行。人性的欲望中有一点就是表现自己,开展校园经典文化诵读大赛或年级组、班内小规模周评比的诵读大赛,能有效的激勵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提高诵读效果;也可采用讲传统立德育人的故事、朗诵、诗词汉子听写、讲解古代文化医药知识等竞赛活动。
总之,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德育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当中,熟背这些古典诗文,能强化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读书内容,为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文以载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存高远,内容丰富,范围宽泛,蕴涵着美学、哲学、人文、道德精髓,其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是中国优秀人文精神的基因,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得力推手。
作者通联:甘肃古浪县第五中学。
一、抓校本课程,让学生喜闻乐见
目前经典诵读和校本课程开发陷于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阅读内容过于单一和死板,开发内容丰富又不忘初心的多本校本课程是保证长期阅读的兴趣和取得预期效果的保障,是为诵读本身和目的达成做准备,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笔者认为开发内容丰富、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形式方面:校本课程的编排不能是一本大杂烩的大厚书,可分门别类,根据内容的不同分编成不同的小册子,便于携带,便于查找,便于诵读,便于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如经典文学作品小册子;可供与国家课程内容比较阅读的小册子;文化常识趣味故事小册子;传统篇目道德准则小册子,如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之类;官职、科举制度等文化常识小册子等,这样编订不仅方便不同时段、场合的使用携带,还能提高校本课程的利用率,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知识,效果自然好多了。
内容选择:小学、初中校本课程的选读内容,基本都是三字经、百家姓之类,高中学校校本课程的选读内容基本都是经典文学作品,这未免有点单调,况且这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过于狭隘。传统文化中可用来育人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为了在长期的阅读中不让学生厌倦,选读内容可结合编订分类做到多样性、丰富化,根据传统文化大的方面分类可选择文化方面、习俗方面、建筑方面、思想方面等内容,可选择“亲尝汤药”“百里负米”这类以孝道为主题的故事,也可拓展到文化游览胜地、中医药、古代管理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二、抓诵读过程,不忘初心,达成目的
要全面启动,全员参与,营造氛围,用文化育人。诵读要达成育人目的,就必须有氛围和环境,阅读和诵读要在校园里成风,才能有更好的育人效果,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不知建设,甚至学校文化建设上都应该注重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另外,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为课堂拾遗补缺,重要的是要补上人文教育这一大课,达到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实践于行的效果。
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时间、机会。自古大儒没有那个不在读书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要想达到诵读的目的,必须得花下大量的时间,而经典诵读却只能是“课外”的事情,这就要求组织者会利用时间、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采用晨读、晚诵、课前几分钟的方式,即每天早自习前及早自习的十几分钟;晚自习前及晚自习的几分钟和每节课或语文课前及语文课的两三分钟,如果坚持下来,这些时间的累积是一个客观甚至庞大的数字,于经典诵读已经足矣。
诵读形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诵读形式不一定是每天都全班齐读,可安排计划,有专人负责,每天有不同的诵读形式,小组、一半人、个人有感情朗读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有效形式,过于单一的诵读形式往往会产生审美疲劳,而形式多样的诵读倒会达到激励的目的。
搭建展示的平台,学以致用,激励前行。人性的欲望中有一点就是表现自己,开展校园经典文化诵读大赛或年级组、班内小规模周评比的诵读大赛,能有效的激勵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提高诵读效果;也可采用讲传统立德育人的故事、朗诵、诗词汉子听写、讲解古代文化医药知识等竞赛活动。
总之,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德育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当中,熟背这些古典诗文,能强化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读书内容,为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文以载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存高远,内容丰富,范围宽泛,蕴涵着美学、哲学、人文、道德精髓,其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是中国优秀人文精神的基因,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得力推手。
作者通联:甘肃古浪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