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美学者,在美国萨福克大学任教
还在几年前,房价过高成了普遍的民生之痛。压低房价,成了政府与社会的主流共识。如今,房市不稳,转眼之间,救市就成了主题。许多酝酿中的抑制房价的政策,如已经试点的房地产税等等,也被叫停。似乎房市一塌,中国经济就毁了。
然而,我们为什么不问问:就算是房市塌了,又能怎么样?
其实,从来没有不堪设想的经济后果。美国的房市塌了,引发次贷危机,据说是大萧条以来前所未有。现在经济不也在恢复吗?韩国当年引爆亚洲金融危机,事后不也发展得挺强劲吗?事实上,有些经济学家早就指出,房地产的财富属于“坏财富”,高科技的财富属于“好财富”。前者过度依赖资源和政治过程,后者则依赖个人创意。一个社会“坏财富”比重过大,经济就丧失了竞争力。这恰恰是中国经济的问题,即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房地产。房市崩解,将大量摧毁房地产所创造的财富,痛是肯定要痛的,而且是剧痛。但是,从长远看,对中国经济未必是件坏事。
不错,房市一塌,会拉倒许多相关产业,短期内说不定GDP剧降。但是,房市塌了,还会带来许多好处。坏处则是有限的。比如,房主的资产,会随着房市的崩解而大缩水。但这有什么大不了?你还是住自己的房子。今年这房子市值200万,明年变成100万了。只要你不卖,变的只是个数字,对生活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影响呢?除非你另外拥有五六套自己不住的房子。在住房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拥有这么多房子难道合理吗?我不是鼓吹没收这种私有财产。但政府犯不上用纳税人的钱挺房市、保护这样的财产。房价真跌一半,这种有钱人资产缩水,许多穷人突然买得起房子了。这难道不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贫富不均的社会病痛吗?特别是那些刚刚从大学或研究院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他们有创意,有精力。房市暴跌,使他们能在大城市站住脚,成为创造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中国制造”如今也面临着劳动力价格猛涨的挑战。房市崩解,降低了城市的生活费用,抑制了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中国制造”岂不正好赢得一点宝贵的喘息机会?
说房地产是不良财富的另一理由,是房地产并不像高科技发展那样带来“共赢”。恰恰相反,房地产往往是经济竞争中的零和游戏,并总是对富人有利,阻碍社会流动。比如,房地产总是随着经济的起飞而升值,往往使那些创造经济增长的劳动者住不起,使他们成为繁荣的受害者。这在美国许多大城市都成了头疼的问题。因为地就那么多,能造的房子就那么多。富人把价格抬起来了,穷人就得走人。许多野心勃勃的年轻人,甚至许多未来的乔布斯们,无法在最有竞争力的地区起步。
房地产税,本是抑制这种贫富分化、创造社会流动的手段之一。繁荣推高了房价,富人垄断了房市。但是,花大钱占了房子,要付出一些代价,那就是房地产税。比如1%的税率,100万的房子一年就要缴1万的税。这样,拥有过多的房子,就有后顾之忧。即使拥有了,也要马上出租,使房子重新投放到市场上,压低租价,提供住房的使用效率,其实也是提高现有住房的“生产率”。如果没有房地产税,一个富人可以占七八套不住的房子,一分钱不缴,还享受着社会服务上的补贴,这难道不是劫贫济富吗?
为什么大家那么怕房市跌、哪怕痛恨房地产税?这里的一大原因,就是既得利益。有房的人,特别是有许多房的人,都怕房市跌,都反对房地产税。而这些人,往往是有权有势的人。他们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没房子的群体。虽然后者也许在人数上占有优势。
这些既得利益者,整天也是怨气冲天,但真动真格的,他们则往往试图固化现有的秩序。
纽约、旧金山等等,从来都是人口拥挤、寸土寸金之地。但是,这些城市,也一直为房价高企挤走了年轻人而充满危机感。丢了人,就是丢了竞争力。所以才会出台许多政策,建设一个住得起的城市。中国则恰恰相反,一天到晚嚷嚷着控制城市人口。最近一位经济学家又放言:大城市特别是北京的户口,带有优厚的福利,必须控制外来人口。这难道不是捍卫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吗?
这么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誓死捍卫自己到手的份额,自然会抑制年轻一代的崛起,排斥新的竞争。改革中“先富起来”的人万万不能形成一个寄生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