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心态的状态折射出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衡平性,作为社会细胞的个人,价值理念是个人存在于社会中的思想痕迹,与整个社会的变迁与转型密切相关。当整个社会出现了某种正常或是变态的转向,个人的价值理念问题就值得社会给与更多的关注。本文认为,个人与社会是处于一种互动的存在和发展的关系中,个人价值理念的歪曲和变形是导致社会心态出现瑕疵和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社会心态 个人价值 社会转型
作者简介:张红,贵州大学法学院2009级社会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8-255-02
一、社会心态的失衡与转向
社会心态是社会中的人群的利益要求的外壳,是反应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镜子,同时也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他人体现出的外在心理表现。在特定的时期内,不同的区域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心态,往往表现为人群对其所处的社会中的政治与经济以及社会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情绪以及心态。“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豍同时社会心态也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改变的,具有客观性,在某个特定时期会因为经济和政治产生的变革而发生变化。对于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推动社会的前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其是社会稳定性的体现和保障之一。然而不健康的社会心态或是偏离常态的社会心态往往导致社会处于价值混乱和气息浮躁不安的气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性与协调发展。
失衡,是指失去平衡。社会心态的失衡就是指在整个社会中,个人与个人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或者是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出现非均衡的时候体现出来的社会心理不正常的状态。“所谓社会失衡是指社会内部各功能因素之间彼此在结构上的矛盾、紊乱状态,从而使社会偏离正常的运行轨迹”豎。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稳步拓展,在很多区域中出现了社会心态偏离正常社会运行的轨道,从而出现各种矛盾和失调的现象。导致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源于社会的生活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在整个社会当中,万物变化而无静止。想要囊括所有社会失衡心态的原因不具有现实性,但是社会心态的失衡归根结底可以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的平衡上来,或者可以说是某个特定区域的社会生产与出于其当中的社会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偏离。社会心态的失衡是某种特殊社会形态所发生的特殊形态,它是一种社会内在稳定性和社会均衡性的表现形式,不能任意唾弃某些失衡的社会心态,更多的应该关注这种失衡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问题。
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的转型是社会变革的特定阶段,转型的时机经常参杂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矛盾与冲突。社会转型的变换表现为社会结构的调整,可以是全面的构造的转换,也可以是单个社会形态的转换,内容是多方面的,经济体制的转化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以及生活和行为方式发生的转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意识的变革,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转型是社会意识转型的前提与基础。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时,会出现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失衡,从而导致了社会心态的失衡。转型和失衡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但两者往往是相伴随的,并不是先后的存续的时间关系。转型给社会带来的是结构的变革,体制的更新和制度的更替。社会心态的失衡则是转型时期带来的社会体系中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中,面对社会经济与心态的失衡,客观的看待社会心态的转向以及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的稳定性和平衡发展有相应的促进和维护作用。
二、社会中的个人价值理念
个人是存在于社会当中的特定的社会主体,社会是由单个人组成的庞大群体,对于社会而论,个人往往需要服从和依赖于社会,而社会也必须体现出对社会个人和团体的充分尊重,从而维系社会与个人的互动和依附关系。单个人在社会中是不能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人必须依附于整个社会群体,才能成为具有社会意义上的个体。虽然在生物学的意义上,个人具有其相对的独立特性,但不是绝对的成为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生物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复杂的,个人的集合组成了社会团体并且每一个人都对社会贡献出自身的力量,由于个人的不断创造和无限更新,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与飞跃。但同时正是个人构造的社会结构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和生存条件以及生产活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始终支配着人的精神意识,但由于人的创新和改造意识,反过来对社会结构起着优化作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现实的表现也是塑造个人品质和特征的外部环境。在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和互动则是社会内部的变动的因素和条件。个人与个人的感情是社会情感特性的体现,不存在没有情感特征的社会,个体之间的感情组成了社会的情感元素。个人的思想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要素,假如一个社会的个体不存在独立于创新的思想,那么这个社会是停滞不前的,犹如一湖没有源头的池塘,没有变更的声息。社会个体的行为和活动则是社会维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内容,社会个体在社会中建立起社会生活,发生社会关系,产生社会作用无一不是人的活动。社会与个人的辩证关系是个人生存成长与社会前进发展的互动关联。
个人的价值理念不是简单的个人生活的观念思想,也不是说某个人的价值理念是社会的普遍行为准则。个人的价值理念首先是个人意识的外在表现和核心体现。它的形成是源于其他个体的思想传递和传统思想传承得到的主体意识。这种个体的主体意识源于社会的群体的主流意识,实质意义上的主流意识并不排斥非主流意识,两者共同存在于社会的群体意识当中,从这种意义上讲,个人的价值理念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形成和变革的。承认个人的价值理念是承认其主体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和价值体系的支撑和维系也需要个人的价值理念的作用。价值理念是社会个体是其对社会载体的评测与价值合意的内心准则。价值理念往往通过个人言论和行为体现出来,表现为个人对社会客体的评测和表达意向,它既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动,也是社会行为的推动器。个人的价值理念无疑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发展起来的,社会群体对个人的价值理念的形成具有影响和辅助作用,个人的价值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的,但社会意识终究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其所在的物质阶层往往决定着个人的价值理念,他们可以是共同认可的行为模式,也可以是单个社会个人的价值观念。它存在于人的内心,但是发生于社会,也源于社会。
三、当代我国的社会转型及其心态转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是以和谐为基础的。在承认个人价值理念差异的前提下,将社会个体的核心思想予以统一,将整个社会整合在融洽的社会安定的状态下。在社会的不同的发展时期,社会心态也是纷繁复杂的,也是多元化的。社会现象的多元化将社会引入多元气象,个人价值理念差异性的外在表现为价值舆论的不同面。
在当代我国社会前进和发展是主流,也是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由于我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社会的各种层面都较从前有大的起伏,社会心态也随着跌宕起伏。当代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1)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在转型期间,经济运行状态出现较大的波动。随着经济的转型初始条件的成立,就开始了转型过程的运行,经济转型期间,我国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转型带来的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化和经济结构的科学优化。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期间,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主体的需求出现冲突,社会结构包括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社会出现了各种矛盾和利益纷争。(2)政治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的转型往往带来的是政治方面的转型,个人对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日益凸现,社会政治体制也经历了变革和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服从于经济转型,并将社会冲突和利益纷争放在政府解决的核心问题上。政府的职能的体现和应用是政治在我国社会的综合体现和外在表现。“政府职能所追求的价值和目标源于社会的公共利益需求。政府职能的范围和内容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调整,随社会利益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豏国家的政府在变革时期最突出的问题是要保证国家政治稳定和统治,维护好社会的稳定秩序,保护社会个人的合法利益,稳步推动社会经济的改革和体制的更新。民主政治更加凸显,政府的职能外在表现也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3)意识转型,价值理念的更新。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往往导致社会意识的变革。社会意识在当前的社会状态下凸现出多元化与纷争化的趋势.个人的价值理念也随着社会的变革出现多重化的现象,价值观念的变换主要是自己对于社会变革的强烈的内在的表达,也是对于社会公共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表现,意识形态的变革与更替实质意义上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转型。价值观念的统一和冲突也是多种利益方交流和转换的过程。个人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符合社会经济的方向,但在具体的利益博弈上具有对立性,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价值理念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较大的利害冲突,但是在整个社会前进的进程中,这种冲突和不和谐只是社会的小片段。“面对这样一个快速转型的中国当代社会,必须以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正负两面,正确引导社会心态和社会思潮,积极地参与社会各个层次各个层面的制度创新,从而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中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进步,并把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豐
转向,即改变方向。社会心态的转向,即社会主体开始转变自己的思想立场,更新自身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的转向并不是具有急剧性和快速性,而应该是随着社会的转型而产生的社会心理过程。个人价值理念的更替和更新也是整个社会心态变革的前提和条件。社会心态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改造,同理,个人的价值理念更需要社会的扶持和牵引。当个人的价值理念从根本上开始为整个社会利益为主导,也就是说个人的价值理念与整个社会的价值理念是相互一致的,并且积极地为整个社会的公益性而服务的,那么社会心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所服务,而这一行为又将塑造更加良好的个人价值理念。
四、结语
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在于其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外在体现,是社会秩序在个人心中的意识体现。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离不开良好个人价值理念,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持续的社会运行是不能独立于个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个人的价值理念的塑造也是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的土壤的。培养个人先进的社会价值理念,端正良好的社会心态,以促进社会稳步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王俊秀.中国社会心态:问题与建议.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5).
②庄勇.社会失衡与社会工作.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③豐郑杭生,杨敏.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实践结构论及其运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社会心态 个人价值 社会转型
作者简介:张红,贵州大学法学院2009级社会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8-255-02
一、社会心态的失衡与转向
社会心态是社会中的人群的利益要求的外壳,是反应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镜子,同时也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他人体现出的外在心理表现。在特定的时期内,不同的区域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心态,往往表现为人群对其所处的社会中的政治与经济以及社会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情绪以及心态。“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豍同时社会心态也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改变的,具有客观性,在某个特定时期会因为经济和政治产生的变革而发生变化。对于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推动社会的前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其是社会稳定性的体现和保障之一。然而不健康的社会心态或是偏离常态的社会心态往往导致社会处于价值混乱和气息浮躁不安的气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性与协调发展。
失衡,是指失去平衡。社会心态的失衡就是指在整个社会中,个人与个人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或者是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出现非均衡的时候体现出来的社会心理不正常的状态。“所谓社会失衡是指社会内部各功能因素之间彼此在结构上的矛盾、紊乱状态,从而使社会偏离正常的运行轨迹”豎。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稳步拓展,在很多区域中出现了社会心态偏离正常社会运行的轨道,从而出现各种矛盾和失调的现象。导致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源于社会的生活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在整个社会当中,万物变化而无静止。想要囊括所有社会失衡心态的原因不具有现实性,但是社会心态的失衡归根结底可以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的平衡上来,或者可以说是某个特定区域的社会生产与出于其当中的社会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偏离。社会心态的失衡是某种特殊社会形态所发生的特殊形态,它是一种社会内在稳定性和社会均衡性的表现形式,不能任意唾弃某些失衡的社会心态,更多的应该关注这种失衡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问题。
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的转型是社会变革的特定阶段,转型的时机经常参杂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矛盾与冲突。社会转型的变换表现为社会结构的调整,可以是全面的构造的转换,也可以是单个社会形态的转换,内容是多方面的,经济体制的转化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以及生活和行为方式发生的转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意识的变革,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转型是社会意识转型的前提与基础。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时,会出现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失衡,从而导致了社会心态的失衡。转型和失衡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但两者往往是相伴随的,并不是先后的存续的时间关系。转型给社会带来的是结构的变革,体制的更新和制度的更替。社会心态的失衡则是转型时期带来的社会体系中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中,面对社会经济与心态的失衡,客观的看待社会心态的转向以及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的稳定性和平衡发展有相应的促进和维护作用。
二、社会中的个人价值理念
个人是存在于社会当中的特定的社会主体,社会是由单个人组成的庞大群体,对于社会而论,个人往往需要服从和依赖于社会,而社会也必须体现出对社会个人和团体的充分尊重,从而维系社会与个人的互动和依附关系。单个人在社会中是不能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人必须依附于整个社会群体,才能成为具有社会意义上的个体。虽然在生物学的意义上,个人具有其相对的独立特性,但不是绝对的成为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生物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复杂的,个人的集合组成了社会团体并且每一个人都对社会贡献出自身的力量,由于个人的不断创造和无限更新,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与飞跃。但同时正是个人构造的社会结构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和生存条件以及生产活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始终支配着人的精神意识,但由于人的创新和改造意识,反过来对社会结构起着优化作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现实的表现也是塑造个人品质和特征的外部环境。在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和互动则是社会内部的变动的因素和条件。个人与个人的感情是社会情感特性的体现,不存在没有情感特征的社会,个体之间的感情组成了社会的情感元素。个人的思想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要素,假如一个社会的个体不存在独立于创新的思想,那么这个社会是停滞不前的,犹如一湖没有源头的池塘,没有变更的声息。社会个体的行为和活动则是社会维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内容,社会个体在社会中建立起社会生活,发生社会关系,产生社会作用无一不是人的活动。社会与个人的辩证关系是个人生存成长与社会前进发展的互动关联。
个人的价值理念不是简单的个人生活的观念思想,也不是说某个人的价值理念是社会的普遍行为准则。个人的价值理念首先是个人意识的外在表现和核心体现。它的形成是源于其他个体的思想传递和传统思想传承得到的主体意识。这种个体的主体意识源于社会的群体的主流意识,实质意义上的主流意识并不排斥非主流意识,两者共同存在于社会的群体意识当中,从这种意义上讲,个人的价值理念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形成和变革的。承认个人的价值理念是承认其主体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和价值体系的支撑和维系也需要个人的价值理念的作用。价值理念是社会个体是其对社会载体的评测与价值合意的内心准则。价值理念往往通过个人言论和行为体现出来,表现为个人对社会客体的评测和表达意向,它既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动,也是社会行为的推动器。个人的价值理念无疑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发展起来的,社会群体对个人的价值理念的形成具有影响和辅助作用,个人的价值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的,但社会意识终究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其所在的物质阶层往往决定着个人的价值理念,他们可以是共同认可的行为模式,也可以是单个社会个人的价值观念。它存在于人的内心,但是发生于社会,也源于社会。
三、当代我国的社会转型及其心态转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是以和谐为基础的。在承认个人价值理念差异的前提下,将社会个体的核心思想予以统一,将整个社会整合在融洽的社会安定的状态下。在社会的不同的发展时期,社会心态也是纷繁复杂的,也是多元化的。社会现象的多元化将社会引入多元气象,个人价值理念差异性的外在表现为价值舆论的不同面。
在当代我国社会前进和发展是主流,也是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由于我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社会的各种层面都较从前有大的起伏,社会心态也随着跌宕起伏。当代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1)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在转型期间,经济运行状态出现较大的波动。随着经济的转型初始条件的成立,就开始了转型过程的运行,经济转型期间,我国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转型带来的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化和经济结构的科学优化。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期间,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主体的需求出现冲突,社会结构包括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社会出现了各种矛盾和利益纷争。(2)政治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的转型往往带来的是政治方面的转型,个人对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日益凸现,社会政治体制也经历了变革和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服从于经济转型,并将社会冲突和利益纷争放在政府解决的核心问题上。政府的职能的体现和应用是政治在我国社会的综合体现和外在表现。“政府职能所追求的价值和目标源于社会的公共利益需求。政府职能的范围和内容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调整,随社会利益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豏国家的政府在变革时期最突出的问题是要保证国家政治稳定和统治,维护好社会的稳定秩序,保护社会个人的合法利益,稳步推动社会经济的改革和体制的更新。民主政治更加凸显,政府的职能外在表现也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3)意识转型,价值理念的更新。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往往导致社会意识的变革。社会意识在当前的社会状态下凸现出多元化与纷争化的趋势.个人的价值理念也随着社会的变革出现多重化的现象,价值观念的变换主要是自己对于社会变革的强烈的内在的表达,也是对于社会公共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表现,意识形态的变革与更替实质意义上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转型。价值观念的统一和冲突也是多种利益方交流和转换的过程。个人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符合社会经济的方向,但在具体的利益博弈上具有对立性,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价值理念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较大的利害冲突,但是在整个社会前进的进程中,这种冲突和不和谐只是社会的小片段。“面对这样一个快速转型的中国当代社会,必须以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正负两面,正确引导社会心态和社会思潮,积极地参与社会各个层次各个层面的制度创新,从而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中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进步,并把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豐
转向,即改变方向。社会心态的转向,即社会主体开始转变自己的思想立场,更新自身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的转向并不是具有急剧性和快速性,而应该是随着社会的转型而产生的社会心理过程。个人价值理念的更替和更新也是整个社会心态变革的前提和条件。社会心态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改造,同理,个人的价值理念更需要社会的扶持和牵引。当个人的价值理念从根本上开始为整个社会利益为主导,也就是说个人的价值理念与整个社会的价值理念是相互一致的,并且积极地为整个社会的公益性而服务的,那么社会心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所服务,而这一行为又将塑造更加良好的个人价值理念。
四、结语
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在于其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外在体现,是社会秩序在个人心中的意识体现。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离不开良好个人价值理念,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持续的社会运行是不能独立于个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个人的价值理念的塑造也是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的土壤的。培养个人先进的社会价值理念,端正良好的社会心态,以促进社会稳步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王俊秀.中国社会心态:问题与建议.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5).
②庄勇.社会失衡与社会工作.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③豐郑杭生,杨敏.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实践结构论及其运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