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作为经济核心的金融,其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一般而言,衡量金融发展有两个维度,即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金融总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金融结构的优化尤为重要。合理的金融结构能够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而偏离最优的金融结构则会制约,甚至阻碍该国的经济增长。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金融总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金融结构的调整将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使用了索洛余值分解法,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金融结构的定义
早在1969年,Goldsmith就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定义了金融结构,他指出“金融结构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机构之和,包括各种现存的金融工具与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经营方式、金融中介机构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
宏观的角度而言,金融结构就整个金融体系和其他非金融体系的比例关系,金融资产在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金融机构在社会中规模大小等等。从中观的角度而言,金融结构可以理解为行业的概念,如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不同金融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相对比重,如融资规模,金融资产,金融机构的数量等。微观的角度而言,就是研究每个行业中的金融工具和机构相对组成状况,金融机构集中度的,同行业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规模,不同业务的收入等等。
金融结构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本研究只是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切入,即从中观角度来理解金融结构,通过研究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发展状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反应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
(一)金融资产结构
从金融资产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主要的金融资产有银行资产,证券资产和保险类资产。而在三大类资产中,银行资产也有明显的规模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多年来我国一直都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出口与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在金融行业又实行分业经营,严格管制的监管原则,其他金融机构不得进行银行的存贷业务。这样,出口和投资的发展,就只能由银行业来完成资本支持,如发放各种基础设施贷款,提供进出口信贷等,加上银行又创造存款的能力,所以形成了现行的以银行为主的非充分竞争的金融体系。
近十多年来,尽管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非银金融发展迅速,但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依然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11年末,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达到113.3万亿元,而保险、证券和基金业的资产规模分别仅为5.9万亿、16.4万亿。银行业资产规模是是保险和证券之和的5倍。
(二)融资结构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且主要依靠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放的贷款融资。近十几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逐步建立起来并快速发展。企业可以有多元化的融资战略选择,然而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虽然近年来比重在不断的下降,但截止2011年末,银行贷款融资74715亿元,仍然占有80%的比重。其次是企业债券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发展很快,到2011年底,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是13658亿元,已经是股票融资的3倍之多,但仍然不及银行贷款的四分之一。
从各个角度而言,我国都是明显的银行主导型国家。是因为我们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情,也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还有计划经济等历史的因素。这种金融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到底有没有联系,我们在下一章节进行实证分析。
三、金融结构与经济增增长的实证分析
前文主要介绍了金融结构的概念,和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本章主要运用计量学的方法,实证检验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模型的建立
其中,TFP是被解释变量,衡量地区技术进步,反应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FS代表金融结构, 和 分别用来控制地区效应和时间效应。 表示随机扰动项。 是本文最关注的系数,其正负直接反应了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长期的影响,是促进还是阻礙?而其大小则具体量化了这一影响。
(二)指标的选择及数据的处理
本文所选择数据是1994-2010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为了统计方便,将重庆市并入到四川省。涉及到的变量有TFP和金融结构,本文将在下文详细的介绍相关指标的选择以及数据的来源。
1.TFP的测算
目前,关于TFP的测算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指数法等等,各种方法均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本文主要采用索洛余值法,要确定TFP,需要确定总产出增长率、资本投入增长率,劳动投入增长率,以及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
2.总产出
关于总产出的指标,本文选择的是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来源是1994-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GDP平减指数对历年GDP进行平减。
3.劳动投入、资本投入
关于劳动力的投入,本文选取了各地区就业人口来衡量。参考已有的文献,我们主要采用的是永续盘存法。关于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本文引用张军等人(2004)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省际物资资本存量估算:1952一2000》文中的数据。
4.银行发展指标、股票发展指标
关于银行发展的指标,学术界争议比较大,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银行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发放贷款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所以本文借鉴 Demirguc-Kunt、Levine(2011)中的使用的私人部门信贷/GDP来衡量银行业的发展,银行业给私人部门的信贷除去了银行对政府部门的贷款,能反应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数据来源是世界银行数据库。关于股票市场的发展指标,本文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还是借鉴了Demirguc-Kunt、Levine(2011)中使用的股票交易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股票市场的发展。数据样取自世界银行数据库。 (三)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保证回归结构的科学性,避免出现“伪回归”的现象,本文先对各种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经济变量均是非平稳的I(1)过程,之后又进行了协整检验,发现各经济变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1991-2011年的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模型中可能存在的自相关问题,我们在模型中,试着引入一阶自回归形式,AR(1)。利用广义差分法来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1.资本投入与我国经济产出呈正相关,t值比较显著。资本投入每增加1%,总产出GDP就增加0.39%。这说明我国经济总量对的资本投入变化的敏感度较高。劳动投入与我国经济产出也成正相关,P值为0.06,在6%以上置信水平都比较显著。劳动投入每增加1%,则经济产出会增加0.27%,相较资本投入而言,敏感性略低。而这些都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
2.银行业信贷变化和經济增长呈负相关。P值为0.02,较为显著,银行信贷增长1%,经济下滑0.09%。而我国股票交易额的变化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P值为0.006,非常显著。股交易额每增加1%,经济产出提高0.01%。也即,目前我国的这种金融结构,银行信贷和股票交易额同时提高1%,而经济产出要下滑0.08%。
这一结果看似和现实不符,其实仔细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首先从银行业本身的功能来说,银行业属于风险规避型,更加偏好于一些安全性高好和收益较低的项目,不利于创新和经济增长。同时,银行往往要从企业中收取较高的利息,降低了公司的利润,抑制了企业从事高收益的项目,从这个层面而言,银行在增加信贷的同时,会极大的侵蚀企业的利益,反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其次,从金融结构的角度而言,Lin(2009),提出了最优金融机构的概念,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应该和该国的实体经济相符合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否则便会束缚该国经济增长。我国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国家,我们也确实是发展中的,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国家。但是,我国银行业集中度过高,国有五大行资产比重一直在50%以上,且利率实行严格管制,进入壁垒较高。我国这种银行结构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减少了就业机会,抑制了经济增长。
最后,从更深刻的角度而言,我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在“金融抑制”,国家对利率实行严格管制,银行不能根据风险进行定价,所以银行更愿意选择一些安全性较高的企业。在我国,银行就比较偏好给国有企业贷款,而那些中小企业为了筹钱,只能求助于非正规融资途径,所以我国就有了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徐立新.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J].金融研究监管,2012,(3).
[2]殷剑锋.不对称信息环境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4,(02).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一、金融结构的定义
早在1969年,Goldsmith就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定义了金融结构,他指出“金融结构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机构之和,包括各种现存的金融工具与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经营方式、金融中介机构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
宏观的角度而言,金融结构就整个金融体系和其他非金融体系的比例关系,金融资产在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金融机构在社会中规模大小等等。从中观的角度而言,金融结构可以理解为行业的概念,如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不同金融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相对比重,如融资规模,金融资产,金融机构的数量等。微观的角度而言,就是研究每个行业中的金融工具和机构相对组成状况,金融机构集中度的,同行业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规模,不同业务的收入等等。
金融结构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本研究只是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切入,即从中观角度来理解金融结构,通过研究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发展状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反应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
(一)金融资产结构
从金融资产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主要的金融资产有银行资产,证券资产和保险类资产。而在三大类资产中,银行资产也有明显的规模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多年来我国一直都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出口与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在金融行业又实行分业经营,严格管制的监管原则,其他金融机构不得进行银行的存贷业务。这样,出口和投资的发展,就只能由银行业来完成资本支持,如发放各种基础设施贷款,提供进出口信贷等,加上银行又创造存款的能力,所以形成了现行的以银行为主的非充分竞争的金融体系。
近十多年来,尽管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非银金融发展迅速,但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依然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11年末,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达到113.3万亿元,而保险、证券和基金业的资产规模分别仅为5.9万亿、16.4万亿。银行业资产规模是是保险和证券之和的5倍。
(二)融资结构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且主要依靠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放的贷款融资。近十几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逐步建立起来并快速发展。企业可以有多元化的融资战略选择,然而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虽然近年来比重在不断的下降,但截止2011年末,银行贷款融资74715亿元,仍然占有80%的比重。其次是企业债券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发展很快,到2011年底,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是13658亿元,已经是股票融资的3倍之多,但仍然不及银行贷款的四分之一。
从各个角度而言,我国都是明显的银行主导型国家。是因为我们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情,也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还有计划经济等历史的因素。这种金融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到底有没有联系,我们在下一章节进行实证分析。
三、金融结构与经济增增长的实证分析
前文主要介绍了金融结构的概念,和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本章主要运用计量学的方法,实证检验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模型的建立
其中,TFP是被解释变量,衡量地区技术进步,反应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FS代表金融结构, 和 分别用来控制地区效应和时间效应。 表示随机扰动项。 是本文最关注的系数,其正负直接反应了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长期的影响,是促进还是阻礙?而其大小则具体量化了这一影响。
(二)指标的选择及数据的处理
本文所选择数据是1994-2010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为了统计方便,将重庆市并入到四川省。涉及到的变量有TFP和金融结构,本文将在下文详细的介绍相关指标的选择以及数据的来源。
1.TFP的测算
目前,关于TFP的测算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指数法等等,各种方法均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本文主要采用索洛余值法,要确定TFP,需要确定总产出增长率、资本投入增长率,劳动投入增长率,以及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
2.总产出
关于总产出的指标,本文选择的是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来源是1994-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GDP平减指数对历年GDP进行平减。
3.劳动投入、资本投入
关于劳动力的投入,本文选取了各地区就业人口来衡量。参考已有的文献,我们主要采用的是永续盘存法。关于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本文引用张军等人(2004)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省际物资资本存量估算:1952一2000》文中的数据。
4.银行发展指标、股票发展指标
关于银行发展的指标,学术界争议比较大,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银行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发放贷款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所以本文借鉴 Demirguc-Kunt、Levine(2011)中的使用的私人部门信贷/GDP来衡量银行业的发展,银行业给私人部门的信贷除去了银行对政府部门的贷款,能反应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数据来源是世界银行数据库。关于股票市场的发展指标,本文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还是借鉴了Demirguc-Kunt、Levine(2011)中使用的股票交易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股票市场的发展。数据样取自世界银行数据库。 (三)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保证回归结构的科学性,避免出现“伪回归”的现象,本文先对各种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经济变量均是非平稳的I(1)过程,之后又进行了协整检验,发现各经济变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1991-2011年的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模型中可能存在的自相关问题,我们在模型中,试着引入一阶自回归形式,AR(1)。利用广义差分法来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1.资本投入与我国经济产出呈正相关,t值比较显著。资本投入每增加1%,总产出GDP就增加0.39%。这说明我国经济总量对的资本投入变化的敏感度较高。劳动投入与我国经济产出也成正相关,P值为0.06,在6%以上置信水平都比较显著。劳动投入每增加1%,则经济产出会增加0.27%,相较资本投入而言,敏感性略低。而这些都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
2.银行业信贷变化和經济增长呈负相关。P值为0.02,较为显著,银行信贷增长1%,经济下滑0.09%。而我国股票交易额的变化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P值为0.006,非常显著。股交易额每增加1%,经济产出提高0.01%。也即,目前我国的这种金融结构,银行信贷和股票交易额同时提高1%,而经济产出要下滑0.08%。
这一结果看似和现实不符,其实仔细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首先从银行业本身的功能来说,银行业属于风险规避型,更加偏好于一些安全性高好和收益较低的项目,不利于创新和经济增长。同时,银行往往要从企业中收取较高的利息,降低了公司的利润,抑制了企业从事高收益的项目,从这个层面而言,银行在增加信贷的同时,会极大的侵蚀企业的利益,反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其次,从金融结构的角度而言,Lin(2009),提出了最优金融机构的概念,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应该和该国的实体经济相符合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否则便会束缚该国经济增长。我国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国家,我们也确实是发展中的,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国家。但是,我国银行业集中度过高,国有五大行资产比重一直在50%以上,且利率实行严格管制,进入壁垒较高。我国这种银行结构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减少了就业机会,抑制了经济增长。
最后,从更深刻的角度而言,我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在“金融抑制”,国家对利率实行严格管制,银行不能根据风险进行定价,所以银行更愿意选择一些安全性较高的企业。在我国,银行就比较偏好给国有企业贷款,而那些中小企业为了筹钱,只能求助于非正规融资途径,所以我国就有了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徐立新.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J].金融研究监管,2012,(3).
[2]殷剑锋.不对称信息环境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4,(02).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