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图领异标新 忘却删繁就简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58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题书斋联。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换言之,就是倡导人们在追求绘画艺术时要积极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其实,作为一门艺术,教育教学也是如此。就拿部分青年教师来说,每每执教公开课,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那种不走寻常路的独创精神。
   譬如这节《核舟记》,某青年教师就把这篇多少年来一直收编在册的传统课文上得非同一般。作为文言文,他没让学生一字一句地翻译句子。而是在通读全文后就进入第一个环节——说人物:
   一说王叔远。让同学们选用文中词语来评价他的技艺:“奇巧”“灵怪”。并且在此基础上搜集更多成语来评价。如巧夺天工、巧妙绝伦、技压群雄,等等。
   二说舟中所坐之人。东坡、鲁直、黄庭坚,还有“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借此明确这件微雕工艺品所雕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几乎是寥寥数语就直奔本课中心。
   然而,遗憾的是,他却偏偏没有“说”魏学洢,即本文的作者。与众多名家巨笔相比,魏学洢的确名不见经传。但是,就本文来说,他做到了中心突出、言简意赅、形象逼真,也是值得我们认识一下的。
   更加令人遗憾的是,在接下来的“理章法”“品情味”等环节里,该老师琐碎的语言、过度的讲解却严重地违背了“删繁就简”这一宗旨。
   比如在“理章法”里,本来就是理解本文的篇章結构和说明顺序的。其核心问题不过就是“为什么先介绍船头而不介绍‘中轩敞者’”。在学生明确回答“是因为这件作品的主题就是‘大苏泛赤壁’”后,该老师还是搬出了绘画等其他艺术的布局方式等非常专业的理论来加以说明。
   听到这里,我十分纳罕:作者不就是遵循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吗?这种顺序不也是我们的一般认知习惯?何必要拿出这些高深的理论来唬学生!
   再如“品情味”。该老师的处理方式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他说:这个核舟本来是静置不动的,而作者却把它介绍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请同学们自选一点,引用原文加以印证。
   我是自诩对本文极为熟悉的。但是,究竟哪些是突出“声色”的,我能说出的也不多啊!无非就是“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声;“石青糁之”“其色墨”“其色丹”——色。这些与其说是作者介绍得生动,倒不如说是雕刻者雕得逼真!至于“情”与“味”,应该还是突显在本文的说明重点——“船头”和“船尾”上吧?作者如此详细地介绍,不也同样是在惊叹雕刻者技艺的精湛?如果将“大苏泛赤壁”的故事像该老师在课上那样无限拓展开来,这节课什么时候才能完结?
   在观后研讨时,有同行也提出疑问:如何将文艺小品文上好?虽然,文艺小品文语言也有值得我们玩味的地方,但也不能上成散文不是?就像《绿色蝈蝈》(文艺性说明文)和《珍珠鸟》(散文),两文的主人公虽然都是一个小生物,而且语言都很生动有趣。但是,因为文体有别,我们在教材处理上,以及教法的选取上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吧?
   每每观摩课例,我总是自问:如果换成我,我该怎么讲这节课?
   首先立足文本,然后依据文体特点进行讲解。我再次提醒自己。具体的做法是:抓住“盖大苏泛赤壁”这一内容中心,引导学生欣赏这篇说明文的说明技巧——抓住特征,采用空间顺序由主到次地介绍“核舟”;紧扣“技艺亦灵怪矣哉”这一情感中心,对比突出王叔远微雕技术的精湛。如果架空文本、忽略文体,所有的创新都只能是“标新领异”,绝不可能收获“二月花”的以一当十、一花皆春的功效来。
   因此,我想,对于年轻有为且极具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来说,领异标新是可取的,但立足教材与文体,删繁就简,用最简单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与领悟才是最可贵的。
   一言以蔽之,创新应建立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之上!
其他文献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断魂枪》,故事背景是清末,是火车、快枪、通商的年代的江湖事。   他侧写沙子龙: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写王三胜和孙老头对阵: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兩个香火头,随着面前的枪尖儿转,王三胜觉得不舒服,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小说的语言切换很快,句子也短,一句话在描写一个动作的时候,往往也写出习武之人的状态。武术家的精髓就在眼睛上,平常可能很懒散,一动上手,眼神就像野兽
期刊
有人说,老师是天上最亮的北斗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人说,老师是山间最清凉的山泉,用清香的甘露汁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苗;有人说,老师是茂盛的叶子,用他那强有力的身躯和护着我们这些未来的花骨朵儿。   老师,我崇拜您,我也说不自己为何有这种崇拜之情,看着您在黑板上留下的一行行整齐而漂亮的字迹,我却不能掂量出这中间蕴藏着多少的奥妙和辛勤的汗水,只知道这是您对社会教育事业的无私的奉献。听着您在讲台
期刊
上个星期,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闹钟。   它的外形很漂亮,像个火红的小娃娃一样,立在我的小床边上。它那圆圆的身体上有两个银白色的半圆盖,像小娃娃的两只小耳朵。中间还有两个小按钮,晚上,我要是睡不着,一按,它会亮起来,可有趣了!看着看着,我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梦乡。早晨,它丁零零地提醒我,让我每天上學不迟到,让我早点睡,明天上学更有精神。   从此,它成了我朝夕相伴的最要好的朋友。我想,在以后的生活
期刊
球球,是我家小狗的名字,是我的好朋友。它刚来的时候,个头可小了,胆子也不大,毛茸茸的,就像一个毛球,所以我叫它“球球”。   球球很黏人,总是喜欢蹭着我的腿卧在地上,一边吐着小舌头喘气,一边瞪着小黑豆般的眼睛巴巴地看着你,仿佛在说:“主人,有没有好吃的呀?”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忍不住摸摸它的头,给它一根火腿肠。球球会立刻叼起火腿肠跑到桌子底下,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吃的时候还用两只小前爪捂得死死的,生怕
期刊
叔本华有言:“人类有两大痛苦的根源——物质匮乏和精神无聊。”   而这两大痛苦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为生而活”就是“物质匮乏”,为生存所累,不能得以享受闲暇之乐;“为活而生”则为“精神无聊”,不能认识到闲暇之乐,用各种活动充塞心灵及时间,蝇营狗苟而往往不知所求,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大部分人都难以摆脱这两种东西,习惯把身外之物当作人生的幸福来源,易于享受外在满足,抑或是人生重心部分在于自身。
期刊
秦岭山脉横亘于中国中部,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那里风景优美、山清水秀,是个美丽的地方。  秦岭山脉的树木种类繁多。高大的杨树和健壮的松树拔地而起;枝叶茂密的大榕树撑开它那把绿绒大伞,笔直地伫立在那里。虽然秦岭山脉的山势高低不平,有深沟、有山峰,但树木依然坚强地立在那里。  林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清晨,熊迷迷糊糊地从洞中爬起来,懒洋洋地在树下乘凉、散步。但此时的小松鼠却精力充沛,在枝头欢蹦乱跳,
期刊
焚一炉香、饮一盏茶、阅一卷书,于是仓促的时光也慢了下来。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橘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接受着雨的洗礼。窗内的我正在进行中考的第一轮复习。   语文的复习任务结束了,我翻开物理练习册,开始和这个“冤家”做斗争。很不幸,我到第三题便卡住了。翻开那本蓝皮的物理书,指尖飞快地翻动书页,双眼急切地寻找对应的知识点。“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书上的笔记清
期刊
读完一本书,你会有回味,会有感慨,会有思考,会和朋友津津乐道一些情节,评价一个人物等等,但是,当你遇到老师让你写一篇读后感,你是不是感觉没有什么话可说,没有多少东西可写?其实写读后感并不难。所谓“感”,是你内心的想法、感受,可以是从文字中领悟出来的经验或道理,也可以是受文字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会想、会表达,就能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落笔成文。   一、读后感,源于“读”,读好文章  
期刊
五千多年走过,大起大落,几盛几衰,全都化作历史的尘烟,而那些深深的印迹却重地打在我们心上,打在华夏儿女的心上。中国是不可分割的,中国人是不容分离的。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成功收复台湾。而300百年后,于右任老人在台湾心念大陆,彻夜难眠。登上高山,望着大陆的方向,痛哭流涕,“葬我于高山之上,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望我故乡,故乡不可望兮,永不能忘!”目光
期刊
我的家就像一个小小的“动物园”,它温暖,温馨,其乐融融。   爸爸像一只泰迪熊。他个子不高,有点微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沉默寡言的他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总是默默地专注着自己的科研工作。他总是那么和蔼可亲,沉着镇定,投进爸爸的怀抱,我总能感受到无比的温暖。   妈妈更像一只老虎。她的手掌就像一只无形的“虎爪”,死死抓着我不放,对我要求极其严格。一道简单的单复数用法题做错了,被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