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有幸读到几篇大作,矛头直指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焦点访谈》,责其“只拍苍蝇,不打老虎”,且其批评的锋芒是“刺下不刺上,刺远不刺近”云云。一言以蔽之,该栏目的锐气消磨了,质量下降了,看后不过瘾了,作者“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溢于笔端。这样煽情的文章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笔者乍阅之下便深有同感。但转而思及舆论监督的现实境遇,便不由觉得这样的数落,实在有“站着说话腰不疼”的意味,对央视那些仗义执言的勇士是极不公平的,不禁为《焦点访谈》的同行深感委屈。试为之一辩。
只要不是桃花源中人,对舆论监督的现实境遇便不难了解一二。舆论监督虽说从来就不是禁区,但也称得上是棘荆密布的雷场。由于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在一些人身上日渐淡化,“多栽花,少栽刺”被一些人奉为人生圭臬,少数权高位重者更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于是,“栽花”赏心悦目,皆大欢喜;“栽刺”则良药苦口,四面树敌。“报喜得喜,报忧得忧”几乎成了一条通行的规律。当小人得势、正义受阻,贪官污吏疯狂攫钱掠权,肆意蛀蚀共和国大厦,平头百姓有苦难诉、有冤难申之时,人民群众是多么盼望新闻界作为党和人民的代言人,能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路见不平一声吼”,做社会良知和正义的守护者。然而,一些精神“缺钙”的新闻从业人员,一些染上“软骨病”沉疴的媒体,面对邪恶却退避三舍,三缄其口,罹患了“失语症”,一次次地让人失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焦点访谈》似横空出世的剑侠,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向邪恶和腐败掷出锋利的匕首和投枪,一扫新闻界的沉闷,让业内那些怯懦的同行相形见绌,叫那些权力蛀虫闻风色变心懔,令人民群众为之欢欣鼓舞,成为受众心目中的“雷场相思树”。
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说过:“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记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微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温柔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污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能在《焦点访谈》供职的记者,无疑是新闻界的佼佼者,在他们的身边,这样的诱惑与压迫,几乎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笔者就曾耳闻,《焦点访谈》记者经常光顾的邻县的“父母官”们,在伤透脑筋之余,多次小范围开会苦思对策,终于得出了号称四字真经的“研讨成果”,曰“围、追、堵、截”。“围”,即动用美言、美酒、美食、美钞、美物乃至美色等,将采访者包围在花团锦簇之中;“追”,即实施贴身紧逼战术,形影不离地步步跟踪采访者,让他难以发问;“堵”,即泥门塞洞,千方百计封锁新闻线索,堵住一切可能泄漏天机的管道;“截”,上述几招难以奏效后,即转入正面交锋,死缠烂泡,软硬兼施,冀使采访稿胎死腹中。在这样光怪陆离的现实面前,《焦点访谈》的记者能突出重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终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满腔热情地为民鼓与呼,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假恶丑,从抨击邪恶始,以弘扬正义终,唱响了新时代的正气之歌,从而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印象中很少题字的朱●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后,欣然为之写下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16个大字予以勉励,广大群众更将这块新闻界的“净土”视为心中的“圣地”。他们不愧为记者的骄傲,民族的脊梁,人民的知音。
诚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焦点访谈》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其中也不乏应景之作,在批评的对象、时机、火候、力度、深度等方面也大有改进之处。但犹如“人不可能拎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一样,评判事物也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环境。舆论监督的强化和深化,固然有赖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法制环境和体制环境的完善。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期望《焦点访谈》成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逢锁必开的万能钥匙,无疑是太苛求了。进而言之,在一个秩序井然的法治社会里,媒体的功能固然巨大,但永远也不可能充当评判一切的角色。否则,便有僭越之嫌。因而,期求《焦点访谈》成为包打天下不平之事的现代“焦青天”,本身就大可商榷。
行文至此,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倏然浮上脑际:“一个没有产生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产生了英雄,却对英雄百般苛求的民族,则是更悲哀的。”我知道,《焦点访谈》的同行们从未以英雄自许,但他们秉承董狐直笔的良史传统,持守操行,砥砺节操,坚守良知,针砭时弊,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是人民大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真心英雄。因此,当目睹射向他们的明枪暗箭时,我真不知晓这是《焦点访谈》的悲哀,还是我们自身的悲哀。□
只要不是桃花源中人,对舆论监督的现实境遇便不难了解一二。舆论监督虽说从来就不是禁区,但也称得上是棘荆密布的雷场。由于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在一些人身上日渐淡化,“多栽花,少栽刺”被一些人奉为人生圭臬,少数权高位重者更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于是,“栽花”赏心悦目,皆大欢喜;“栽刺”则良药苦口,四面树敌。“报喜得喜,报忧得忧”几乎成了一条通行的规律。当小人得势、正义受阻,贪官污吏疯狂攫钱掠权,肆意蛀蚀共和国大厦,平头百姓有苦难诉、有冤难申之时,人民群众是多么盼望新闻界作为党和人民的代言人,能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路见不平一声吼”,做社会良知和正义的守护者。然而,一些精神“缺钙”的新闻从业人员,一些染上“软骨病”沉疴的媒体,面对邪恶却退避三舍,三缄其口,罹患了“失语症”,一次次地让人失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焦点访谈》似横空出世的剑侠,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向邪恶和腐败掷出锋利的匕首和投枪,一扫新闻界的沉闷,让业内那些怯懦的同行相形见绌,叫那些权力蛀虫闻风色变心懔,令人民群众为之欢欣鼓舞,成为受众心目中的“雷场相思树”。
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说过:“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记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微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温柔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污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能在《焦点访谈》供职的记者,无疑是新闻界的佼佼者,在他们的身边,这样的诱惑与压迫,几乎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笔者就曾耳闻,《焦点访谈》记者经常光顾的邻县的“父母官”们,在伤透脑筋之余,多次小范围开会苦思对策,终于得出了号称四字真经的“研讨成果”,曰“围、追、堵、截”。“围”,即动用美言、美酒、美食、美钞、美物乃至美色等,将采访者包围在花团锦簇之中;“追”,即实施贴身紧逼战术,形影不离地步步跟踪采访者,让他难以发问;“堵”,即泥门塞洞,千方百计封锁新闻线索,堵住一切可能泄漏天机的管道;“截”,上述几招难以奏效后,即转入正面交锋,死缠烂泡,软硬兼施,冀使采访稿胎死腹中。在这样光怪陆离的现实面前,《焦点访谈》的记者能突出重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终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满腔热情地为民鼓与呼,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假恶丑,从抨击邪恶始,以弘扬正义终,唱响了新时代的正气之歌,从而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印象中很少题字的朱●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后,欣然为之写下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16个大字予以勉励,广大群众更将这块新闻界的“净土”视为心中的“圣地”。他们不愧为记者的骄傲,民族的脊梁,人民的知音。
诚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焦点访谈》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其中也不乏应景之作,在批评的对象、时机、火候、力度、深度等方面也大有改进之处。但犹如“人不可能拎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一样,评判事物也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环境。舆论监督的强化和深化,固然有赖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法制环境和体制环境的完善。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期望《焦点访谈》成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逢锁必开的万能钥匙,无疑是太苛求了。进而言之,在一个秩序井然的法治社会里,媒体的功能固然巨大,但永远也不可能充当评判一切的角色。否则,便有僭越之嫌。因而,期求《焦点访谈》成为包打天下不平之事的现代“焦青天”,本身就大可商榷。
行文至此,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倏然浮上脑际:“一个没有产生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产生了英雄,却对英雄百般苛求的民族,则是更悲哀的。”我知道,《焦点访谈》的同行们从未以英雄自许,但他们秉承董狐直笔的良史传统,持守操行,砥砺节操,坚守良知,针砭时弊,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是人民大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真心英雄。因此,当目睹射向他们的明枪暗箭时,我真不知晓这是《焦点访谈》的悲哀,还是我们自身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