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单位面积产量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金黎平研究员指出,中国的马铃薯产业还存在着脱毒种薯普及程度低、水肥利用率低、农药使用量大、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熊兴耀所在的蔬菜花卉研究所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院等单位密切合作,协同创新,共同推进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的研究,并将生产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示范。
“总体上来讲,目前集成有七项核心技术,在全国不同地区可能有着不同的突出重点,但总体上就包括这七项。这七项核心技术分别是高产优质品种筛选、脱毒种薯繁殖技术、水肥药一体化种植技术、水分高效利用技术、化学农药减施技术、机械化种植技术、主食产品加工技术等。”据熊兴耀介绍,这7项核心技术涵盖了从育种到收获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通过筛选品种和脱毒保障马铃薯品质,通过提高水肥药利用效率和机械化种植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主食产品加工技术来让更多的马铃薯产品走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那么,集成技術的实际效果是怎么样?2016年5月19日,在湖北襄阳襄州区张集镇布局的万亩示范片,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的“中薯5号”品种,通过采用集成技术,实地测产验收结果显示,该示范片平均亩产达4121.4公斤,商品薯率93.6%,比“早大白”增产49.02%,按当天产地马铃薯价格每公斤3.0元,亩产值达到12364.14元,亩纯收入10614.14元。
而且七项核心技术不仅实现了增产增效,还突出重视“绿色”。通过研发白僵菌、绿僵菌以及Bt微生物杀虫剂,可以有效的替代化学杀虫剂,减少农药施用达20%以上,实现了绿色防控。针对稻/薯二熟制栽培模式下青枯病呈区域性和间歇性发生的现状,采用土壤生物熏蒸技术,通过把秸秆牛粪覆膜灌水发酵,可以有效的控制青枯病,从而实现了家畜粪便和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马铃薯作为我国农作物当中增产潜力最大的一个作物,通过开展技术提升模式的研究与示范,来促进马铃薯增产,是一件利民利国增产增效的大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对技术集成生产模式予以了充分肯定,而且指出“马铃薯的产业效益好,每亩3吨的产量,两千元的纯收入,在其他大面积作物中很少看到。马铃薯对比其他作物,产业优势十分明显。所以小土豆可以铸就大产业。”
“总体上来讲,目前集成有七项核心技术,在全国不同地区可能有着不同的突出重点,但总体上就包括这七项。这七项核心技术分别是高产优质品种筛选、脱毒种薯繁殖技术、水肥药一体化种植技术、水分高效利用技术、化学农药减施技术、机械化种植技术、主食产品加工技术等。”据熊兴耀介绍,这7项核心技术涵盖了从育种到收获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通过筛选品种和脱毒保障马铃薯品质,通过提高水肥药利用效率和机械化种植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主食产品加工技术来让更多的马铃薯产品走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那么,集成技術的实际效果是怎么样?2016年5月19日,在湖北襄阳襄州区张集镇布局的万亩示范片,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的“中薯5号”品种,通过采用集成技术,实地测产验收结果显示,该示范片平均亩产达4121.4公斤,商品薯率93.6%,比“早大白”增产49.02%,按当天产地马铃薯价格每公斤3.0元,亩产值达到12364.14元,亩纯收入10614.14元。
而且七项核心技术不仅实现了增产增效,还突出重视“绿色”。通过研发白僵菌、绿僵菌以及Bt微生物杀虫剂,可以有效的替代化学杀虫剂,减少农药施用达20%以上,实现了绿色防控。针对稻/薯二熟制栽培模式下青枯病呈区域性和间歇性发生的现状,采用土壤生物熏蒸技术,通过把秸秆牛粪覆膜灌水发酵,可以有效的控制青枯病,从而实现了家畜粪便和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马铃薯作为我国农作物当中增产潜力最大的一个作物,通过开展技术提升模式的研究与示范,来促进马铃薯增产,是一件利民利国增产增效的大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对技术集成生产模式予以了充分肯定,而且指出“马铃薯的产业效益好,每亩3吨的产量,两千元的纯收入,在其他大面积作物中很少看到。马铃薯对比其他作物,产业优势十分明显。所以小土豆可以铸就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