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农村偏远山区,学生的见识少、缺乏积累,又没有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挖掘山区特有的写作资源,再通过回顾经典课文,归纳写作方法进行模仿写作,最后通过作文讲评,鼓励学生多修改,才能最终实现提升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山区;写作;提升;能力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栏目,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的传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语文教师也都认为语文越来越难教,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令教师们头疼。农村教师特别羡慕城市教师,认为城市学校的教学条件好,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眼界开阔、见多识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积累的写作素材也多,这些使得学生在作文时都能信手拈来。
在农村偏远山区,学生的见识少、缺乏积累,又没有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因此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远低于城市学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只能说,农村教师还没有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山区特有的资源用于写作:农村有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有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淳朴善良的邻里乡亲……这些都是作文教学中取之不尽的资源。那么,如何提高山区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作文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才能去谈提高写作能力。如何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爱上写作呢?很多教师经常会对学生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可学生本来就没有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去观察,这些话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空话。那怎么办?其实这需要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观察,或者通过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引导他们去观察。例如:晚霞很美,我们就陪学生一起欣赏晚霞,边赞美晚霞的美丽边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晚霞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看到有学生在专心阅读或认真做作业,就让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把当时看到的情景和心里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随时抓拍精彩的瞬间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身边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美。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分享每天看到或听到的有意义的事或景,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任务,让他们写成观察日记,到时比比谁观察得最仔细……通过教师的引导,相信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一定会去细心观察生活、慢慢养成观察的兴趣,也会愿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记下来。
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大多数学生谈及不愿写作文的理由是“没有东西可写”。荀子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就得要积累写作素材,没有积累,就没有创造。
就拿萍乡市湘东区的广寒寨乡做例子,这是一个有着国家级生态乡镇美誉的山区,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乡风淳朴、民俗独特、特产丰富。作为教师, 要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山区特有的资源,积累写作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分类建立“写作素材库”。一类是“抄摘素材”,即学生把书报上或网上阅读到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积累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中,另一类是“实践素材”,即学生自身经历的生活素材,一方面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记入“写作素材库”,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搜集山区特有的写作资源,充实他们的“写作素材库”。例如:“自然风光类”,广寒寨乡一年四季季节分明,自然界的每一处风景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如“四八门映山红”“黄忠寨金缕梅”“塘溪漂流”“独石龙瀑布”等, “写人叙事类”有“最美萍乡人”的先进事迹,有“邻里互帮互助”的生活小事,有“乡村春晚”“乡村团年盛宴”“耍茶灯”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等, “状物类” 有“广寒农家豆腐”“广寒米粉肉”“山里蜂蜜”“红豆杉”“本地黑山羊”等特产……这众多的资源,都是写作的宝贵素材,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后可以利用阅读课进行素材的交流,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段段生动有趣的文字,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写作难道还会为“无米之炊”而烦恼吗?
三、借鉴经典作品进行模仿写作
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经激发出来了,也学会了积累素材,有东西可写了,接下来就要教会学生写作方法。要把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一个档次,教师首先可以考虑进行仿写。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言:“古人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富兰克林在谈自己是如何学习写作时说:“我先是筛选名篇精粹,朗讀、默记、背诵之后进行仿写,一直练到和原文大致相似为止。”最终,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由此观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内还是国外,模仿都是人们学习写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模仿不是照搬照抄,我们是从模仿中去创新,只是模仿优美的句式或语段,模仿精美的布局,模仿独特的立意,模仿多种写作技巧。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经典作品,当中的写作手法都值得学生去模仿。例如:教写景作文时,可以选取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那一段进行仿写,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样的句式,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又依照语段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并且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教写人记事时,可以模仿杨绛的《老王》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些文章能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抓住细节来刻画人物,正是学生写作文时要重点做到的,而朱自清的《春》是经典模仿之作,无论是写人、叙事、写景,学生都可以借鉴。如果经常去仿写经典,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不断地提高,久而久之,将各种方法融会贯通,就能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文章了。
四、鼓励学生进行独立修改
俗话说“文章不厌千遍改”,一篇作品通过反复的修改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如果学生能独立进行作文的修改,那么他的写作水平就很不错了。所以教师要重视作文的讲评,鼓励学生每次作文之后都进行仔细的修改。每次作文后,教师都精心挑选一两篇好作文进行讲评,鼓励学生以此为标准,以自改、互改、小组改等多种形式进行修改。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推选优秀作文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作品展示栏中,作品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都由学生们自己赏析点评并进行修改,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比起学生写完作文交上来、让教师来批改的效果要强上十倍。因为修改的主动权在学生,他们在修改的过程中必然会思考改进的方法,能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也一定会促使他们注重观察和积累,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水平焉能不提高呢?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 山区;写作;提升;能力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栏目,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的传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语文教师也都认为语文越来越难教,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令教师们头疼。农村教师特别羡慕城市教师,认为城市学校的教学条件好,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眼界开阔、见多识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积累的写作素材也多,这些使得学生在作文时都能信手拈来。
在农村偏远山区,学生的见识少、缺乏积累,又没有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因此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远低于城市学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只能说,农村教师还没有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山区特有的资源用于写作:农村有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有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淳朴善良的邻里乡亲……这些都是作文教学中取之不尽的资源。那么,如何提高山区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作文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才能去谈提高写作能力。如何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爱上写作呢?很多教师经常会对学生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可学生本来就没有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去观察,这些话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空话。那怎么办?其实这需要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观察,或者通过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引导他们去观察。例如:晚霞很美,我们就陪学生一起欣赏晚霞,边赞美晚霞的美丽边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晚霞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看到有学生在专心阅读或认真做作业,就让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把当时看到的情景和心里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随时抓拍精彩的瞬间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身边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美。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分享每天看到或听到的有意义的事或景,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任务,让他们写成观察日记,到时比比谁观察得最仔细……通过教师的引导,相信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一定会去细心观察生活、慢慢养成观察的兴趣,也会愿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记下来。
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大多数学生谈及不愿写作文的理由是“没有东西可写”。荀子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就得要积累写作素材,没有积累,就没有创造。
就拿萍乡市湘东区的广寒寨乡做例子,这是一个有着国家级生态乡镇美誉的山区,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乡风淳朴、民俗独特、特产丰富。作为教师, 要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山区特有的资源,积累写作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分类建立“写作素材库”。一类是“抄摘素材”,即学生把书报上或网上阅读到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积累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中,另一类是“实践素材”,即学生自身经历的生活素材,一方面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记入“写作素材库”,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搜集山区特有的写作资源,充实他们的“写作素材库”。例如:“自然风光类”,广寒寨乡一年四季季节分明,自然界的每一处风景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如“四八门映山红”“黄忠寨金缕梅”“塘溪漂流”“独石龙瀑布”等, “写人叙事类”有“最美萍乡人”的先进事迹,有“邻里互帮互助”的生活小事,有“乡村春晚”“乡村团年盛宴”“耍茶灯”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等, “状物类” 有“广寒农家豆腐”“广寒米粉肉”“山里蜂蜜”“红豆杉”“本地黑山羊”等特产……这众多的资源,都是写作的宝贵素材,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后可以利用阅读课进行素材的交流,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段段生动有趣的文字,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写作难道还会为“无米之炊”而烦恼吗?
三、借鉴经典作品进行模仿写作
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经激发出来了,也学会了积累素材,有东西可写了,接下来就要教会学生写作方法。要把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一个档次,教师首先可以考虑进行仿写。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言:“古人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富兰克林在谈自己是如何学习写作时说:“我先是筛选名篇精粹,朗讀、默记、背诵之后进行仿写,一直练到和原文大致相似为止。”最终,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由此观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内还是国外,模仿都是人们学习写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模仿不是照搬照抄,我们是从模仿中去创新,只是模仿优美的句式或语段,模仿精美的布局,模仿独特的立意,模仿多种写作技巧。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经典作品,当中的写作手法都值得学生去模仿。例如:教写景作文时,可以选取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那一段进行仿写,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样的句式,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又依照语段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并且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教写人记事时,可以模仿杨绛的《老王》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些文章能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抓住细节来刻画人物,正是学生写作文时要重点做到的,而朱自清的《春》是经典模仿之作,无论是写人、叙事、写景,学生都可以借鉴。如果经常去仿写经典,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不断地提高,久而久之,将各种方法融会贯通,就能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文章了。
四、鼓励学生进行独立修改
俗话说“文章不厌千遍改”,一篇作品通过反复的修改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如果学生能独立进行作文的修改,那么他的写作水平就很不错了。所以教师要重视作文的讲评,鼓励学生每次作文之后都进行仔细的修改。每次作文后,教师都精心挑选一两篇好作文进行讲评,鼓励学生以此为标准,以自改、互改、小组改等多种形式进行修改。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推选优秀作文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作品展示栏中,作品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都由学生们自己赏析点评并进行修改,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比起学生写完作文交上来、让教师来批改的效果要强上十倍。因为修改的主动权在学生,他们在修改的过程中必然会思考改进的方法,能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也一定会促使他们注重观察和积累,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水平焉能不提高呢?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