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荆州拥有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占湖北省的45.5%、整个长江中下游的25.5%,主城区和所辖6个县市全部沿长江两岸分布。在湖北长江经济带上,武汉是“龙头”,宜昌是“龙尾”,荆州是“龙腰”,舞动龙头、摆动龙尾,关键靠腰部发力。2011年11月份,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实施“壮腰工程”,这让拥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荆州一跃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主战场。
一条河流、一条道路往往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荆州除了坐拥黄金水道外,在江北,国家布局建成了集输水、通航、旅游、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引江济汉工程;在江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纵贯引江济汉工程、长江黄金水道、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是“北煤南运”大通道蒙华铁路,今年开工建设。这样,国家级的机遇在荆州境内叠加交汇成以长江为核心的一纵三横的“丰”字形战略布局。荆州将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优势,乘势而上,奋发有为,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和沿江产业带、城镇带、生态带“三带”建设,努力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实现跨越赶超。
为了将荆州建成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荆州自实施壮腰工程以来,交通建设投资三年三大跨越,2012年投入50亿元,2013年投入8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20亿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203亿元,其中港航建设项目投入26.5亿元,5条高速公路和荆州组合港项目同步施工,发展气势为近年来少有。在完善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升级软件,做到了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当前,荆州正在统筹制定与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沿江工业园区、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相衔接的港口、航道、物流等发展规划。重点推进荆州组合港建设,抓紧编制完成荆州市长江岸线利用控制性规划,实施港口功能分区和岸线资源整合。目前,规划长江港口岸线258.4km,已利用岸线53.3km。制定沿江产业布局规划、船舶建造基地规划和荆州港盐卡保税库物流园等水运物流园区规划,加强铁路站场、货运站场和转运设施建设,扶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水运物流园区快速发展。
荆州正在着力推进“五大工程”建设。一是推进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从根本上改善荆江通航条件,提前实现“畅中游”的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目标;二是推进荆州组合港“一港十区”工程,到2020年将形成以荆州港为中心,洪湖、石首港为重点,监利、松滋港为基础的荆州港口群,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突破100万标箱;三是推进临港物流园工程,积极推广“一港双园(物流园、工业园)驱动”模式,支持港务集团盐卡保税物流园建设,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港口物流园建设,使港口建设与“双园”建设紧密结合,以港兴业、以业兴城、港城互动;四是推进港区快速通道工程,形成连接全市各港区的快速通道网,实现水路与公路、水路与铁路、长江与内河运输的无缝对接、快速转换,提高港口集疏运输能力和区域交通的转换效率;五是抢抓“北煤南运”大通道蒙华铁路布局荆州的机遇,积极推进江陵县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实现资源能源转换,建成辐射两湖平原的能源基地。
交通铺路,产业跟进。为培育市场主体,荆州市也在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水运市场。除了对水运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在土地利用、能源供给、财政投入、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建立水运发展重大事项绿色通道外,荆州还会继续加大水运企业资源整合和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扶持荆州港务集团、公安通运公司等港口经营企业拓展服务功能;支持港口企业采取合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壮大发展规模和实力;鼓励国内外航运企业在荆州开辟航线、增加航班。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方位推动船舶结构升级和标准化进程,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污染少的优质运力,逐步淘汰无市场竞争力的老旧船舶和高污染船舶;积极培育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的船厂和船舶配套装备企业,不断提升船舶修造产业发展水平。
产业格局的整合,必将引起城镇布局的调整。为用足用活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荆州主动适应,根据区位、资源谋产业,根据产业谋城市,今年7月份编制并公布了《荆江城镇带规划方案》,古城荆州将沿长江规划布局40个新城镇,全部打破原有行政区划,根据产业定位等进行重新组合。当前,荆州正在推进的一大项目就是建设李埠临港新城,以一类工业和商贸业为主轴,拟建成吸纳人口10万至12万的新城镇。其中,投资120亿元的荆州卓尔城建成后,可为新城带来6万至8万常住人口,这将成为用“市场之手”建设荆州沿江新城镇的范本。
下一步,荆州将抢抓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致力于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并重点突出水运建设,促进荆州港水运口岸开放,整合港航管理和港口物流信息,重点向港航业倾斜优惠政策以加快沿江产业布局。
一条河流、一条道路往往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荆州除了坐拥黄金水道外,在江北,国家布局建成了集输水、通航、旅游、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引江济汉工程;在江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纵贯引江济汉工程、长江黄金水道、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是“北煤南运”大通道蒙华铁路,今年开工建设。这样,国家级的机遇在荆州境内叠加交汇成以长江为核心的一纵三横的“丰”字形战略布局。荆州将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优势,乘势而上,奋发有为,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和沿江产业带、城镇带、生态带“三带”建设,努力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中实现跨越赶超。
为了将荆州建成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荆州自实施壮腰工程以来,交通建设投资三年三大跨越,2012年投入50亿元,2013年投入8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20亿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203亿元,其中港航建设项目投入26.5亿元,5条高速公路和荆州组合港项目同步施工,发展气势为近年来少有。在完善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升级软件,做到了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当前,荆州正在统筹制定与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沿江工业园区、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相衔接的港口、航道、物流等发展规划。重点推进荆州组合港建设,抓紧编制完成荆州市长江岸线利用控制性规划,实施港口功能分区和岸线资源整合。目前,规划长江港口岸线258.4km,已利用岸线53.3km。制定沿江产业布局规划、船舶建造基地规划和荆州港盐卡保税库物流园等水运物流园区规划,加强铁路站场、货运站场和转运设施建设,扶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水运物流园区快速发展。
荆州正在着力推进“五大工程”建设。一是推进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从根本上改善荆江通航条件,提前实现“畅中游”的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目标;二是推进荆州组合港“一港十区”工程,到2020年将形成以荆州港为中心,洪湖、石首港为重点,监利、松滋港为基础的荆州港口群,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突破100万标箱;三是推进临港物流园工程,积极推广“一港双园(物流园、工业园)驱动”模式,支持港务集团盐卡保税物流园建设,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港口物流园建设,使港口建设与“双园”建设紧密结合,以港兴业、以业兴城、港城互动;四是推进港区快速通道工程,形成连接全市各港区的快速通道网,实现水路与公路、水路与铁路、长江与内河运输的无缝对接、快速转换,提高港口集疏运输能力和区域交通的转换效率;五是抢抓“北煤南运”大通道蒙华铁路布局荆州的机遇,积极推进江陵县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实现资源能源转换,建成辐射两湖平原的能源基地。
交通铺路,产业跟进。为培育市场主体,荆州市也在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水运市场。除了对水运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在土地利用、能源供给、财政投入、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建立水运发展重大事项绿色通道外,荆州还会继续加大水运企业资源整合和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扶持荆州港务集团、公安通运公司等港口经营企业拓展服务功能;支持港口企业采取合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壮大发展规模和实力;鼓励国内外航运企业在荆州开辟航线、增加航班。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方位推动船舶结构升级和标准化进程,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污染少的优质运力,逐步淘汰无市场竞争力的老旧船舶和高污染船舶;积极培育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的船厂和船舶配套装备企业,不断提升船舶修造产业发展水平。
产业格局的整合,必将引起城镇布局的调整。为用足用活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荆州主动适应,根据区位、资源谋产业,根据产业谋城市,今年7月份编制并公布了《荆江城镇带规划方案》,古城荆州将沿长江规划布局40个新城镇,全部打破原有行政区划,根据产业定位等进行重新组合。当前,荆州正在推进的一大项目就是建设李埠临港新城,以一类工业和商贸业为主轴,拟建成吸纳人口10万至12万的新城镇。其中,投资120亿元的荆州卓尔城建成后,可为新城带来6万至8万常住人口,这将成为用“市场之手”建设荆州沿江新城镇的范本。
下一步,荆州将抢抓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致力于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并重点突出水运建设,促进荆州港水运口岸开放,整合港航管理和港口物流信息,重点向港航业倾斜优惠政策以加快沿江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