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 着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稳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壮大,“一肩挑”后村(社区)负责人权力相对集中,面临较大风险隐患。为此,绵阳市涪城区纪委监委积极推行“1233 微权e监督”模式,努力提升村级权力监督能力,确保小微权力管得住、不任性。
织密一张网络,吹响村级“监督哨”
过去一段时期,一些村级纪检组织面临职责模糊、力量薄弱等问题,监督“前哨”作用发挥不明显。区纪委监委按照“队伍建强、干部过硬”要求,在织密织牢村级纪检监督+监委会监督+专项监督+群众监督“一张网”上下功夫,一体推进区、镇、村三级纪检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配齐了村(社区)纪检委员(纪委书记)、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级项目建设中设立重大项目监督小组。
同时,依托“清风进万家·整治微腐败”活动,调动区、镇、村三级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到田间地頭、群众身边开展监督、发现问题,纠正偏差。2019年以来,全区查处涉及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违纪违法案件44件,村级纪检组织主动上报其他党员违纪违法问题线索2件。
目前,正试点推行村(社区)纪检委员(纪委书记)、监察工作信息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一肩挑”,改变过去多头监督造成的“九龙治水”问题,进一步织密织紧村级监督网络。
用好两个平台,推动监督“智慧化”
村(社区)集体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痕迹化”管理等问题,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既是村级事务管理的难题,也是村(社区)干部规避监督的隐患。
为此,区纪委监委强化“互联网+”思维,搭建“大数据+信息化”智慧监管平台。一方面,用好“惠民惠农财政补助资金‘一卡通’监管平台”,及时收集录入涉及民生的政策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发放情况等信息,实时分析比对、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建立“阳光惠农监管平台”,强化对“三资”管理、征地拆迁、土地租赁、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权力运行监督,逐步形成一张覆盖基层“人、财、事”的智慧监督网络。
2019年以来,通过两个智慧监管平台与行业主管部门数据进行比对,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31条,党纪处分9人,组织处理2人,挽回经济损失2.85万余元。
聚焦三个重点,瞄准监督“靶心点”
为了破解基层监督面宽量广这个难题,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区纪委监委明确把监督重点放在项目建设、集体资金使用、惠民政策落实三个方面。
在项目建设方面,重点是监督财政资金补助项目、集体经济自建项目的招标、实施、验收关键环节;在集体“三资”监管方面,重点是集体资金使用、宅基地使用以及耕地、山林、办公用房、门面等集体资源承包、租赁、流转等经营活动;在惠民惠农政策落实方面,重点是监督低保、五保、残疾人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惠民惠农补助资金审核、发放程序。
通过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的“贴身式”监督,让基层小微权力规范有序运行。据统计,近年来全区关于村级项目建设、集体“三资”、惠农政策落实方面的信访举报逐年下降。
紧盯三个环节,跟踪监督“全程化”
实践中,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在履责过程中始终存在想不到方法、“敲不到鼓心”等难题。为此,区纪委监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村级权力运行特点,紧紧盯住决策、过程、结果这三个关键环节,开启监督的全过程“探照灯”。
事前,坚持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都必须进入规定的议事程序,让村民了解情况,发表意见,确保决策科学透明。事中,村务监督人员深入实地,采取随机抽查检查、核实数据等方式,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事后,随机抽取群众代表听取意见,着重了解能不能给群众带来实惠,能不能改善人民生活。
通过“1233微权e监督”模式,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一环扣一环,及时发现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作者系绵阳市涪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
织密一张网络,吹响村级“监督哨”
过去一段时期,一些村级纪检组织面临职责模糊、力量薄弱等问题,监督“前哨”作用发挥不明显。区纪委监委按照“队伍建强、干部过硬”要求,在织密织牢村级纪检监督+监委会监督+专项监督+群众监督“一张网”上下功夫,一体推进区、镇、村三级纪检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配齐了村(社区)纪检委员(纪委书记)、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级项目建设中设立重大项目监督小组。
同时,依托“清风进万家·整治微腐败”活动,调动区、镇、村三级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到田间地頭、群众身边开展监督、发现问题,纠正偏差。2019年以来,全区查处涉及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违纪违法案件44件,村级纪检组织主动上报其他党员违纪违法问题线索2件。
目前,正试点推行村(社区)纪检委员(纪委书记)、监察工作信息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一肩挑”,改变过去多头监督造成的“九龙治水”问题,进一步织密织紧村级监督网络。
用好两个平台,推动监督“智慧化”
村(社区)集体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痕迹化”管理等问题,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既是村级事务管理的难题,也是村(社区)干部规避监督的隐患。
为此,区纪委监委强化“互联网+”思维,搭建“大数据+信息化”智慧监管平台。一方面,用好“惠民惠农财政补助资金‘一卡通’监管平台”,及时收集录入涉及民生的政策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发放情况等信息,实时分析比对、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建立“阳光惠农监管平台”,强化对“三资”管理、征地拆迁、土地租赁、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权力运行监督,逐步形成一张覆盖基层“人、财、事”的智慧监督网络。
2019年以来,通过两个智慧监管平台与行业主管部门数据进行比对,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31条,党纪处分9人,组织处理2人,挽回经济损失2.85万余元。
聚焦三个重点,瞄准监督“靶心点”
为了破解基层监督面宽量广这个难题,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区纪委监委明确把监督重点放在项目建设、集体资金使用、惠民政策落实三个方面。
在项目建设方面,重点是监督财政资金补助项目、集体经济自建项目的招标、实施、验收关键环节;在集体“三资”监管方面,重点是集体资金使用、宅基地使用以及耕地、山林、办公用房、门面等集体资源承包、租赁、流转等经营活动;在惠民惠农政策落实方面,重点是监督低保、五保、残疾人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惠民惠农补助资金审核、发放程序。
通过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的“贴身式”监督,让基层小微权力规范有序运行。据统计,近年来全区关于村级项目建设、集体“三资”、惠农政策落实方面的信访举报逐年下降。
紧盯三个环节,跟踪监督“全程化”
实践中,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在履责过程中始终存在想不到方法、“敲不到鼓心”等难题。为此,区纪委监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村级权力运行特点,紧紧盯住决策、过程、结果这三个关键环节,开启监督的全过程“探照灯”。
事前,坚持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都必须进入规定的议事程序,让村民了解情况,发表意见,确保决策科学透明。事中,村务监督人员深入实地,采取随机抽查检查、核实数据等方式,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事后,随机抽取群众代表听取意见,着重了解能不能给群众带来实惠,能不能改善人民生活。
通过“1233微权e监督”模式,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一环扣一环,及时发现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作者系绵阳市涪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