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入城市,农民工作为特殊全体遍布城市中各个工作岗位,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农民工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农民工留城问题受到政府以及学术界的重视。解决农民工的留城問题,关键在于提升农名工在城市的生存能力。人力资本可代表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重要因素,因此留下农民工的首要任务是充分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加快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基本理论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人花费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等方面投资所产生的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Schultz,首次系统阐述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收益率。美国经济学家Becker(1962)结合教育收益率,提出人们是否选择接受教育决定于教育培训的预期收益率。栋虹(1999)也提出人力资本本子的概念在于编辑报酬递增性质,并且提出同质型和异质型人力资本。李建民(1999)则将人力资本看作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论证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农民工留城还是返乡的问题本质上属于劳动力流动结果的问题。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大多建立在“推拉”理论的基础之上。“推拉”理论认为,在迁入地和迁出地都存在“推动”人口流动的因素,也存在“拉动”人口流动的因素。“推力”和“拉力”既包括客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主观心理方面的因素。在迁入地和迁出地影响“推力”和“拉力”平衡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农村劳动力外出和回流的比例就会发生变化。赵艳枝(2006)分析了在迁入地工作的时间、工作的稳定程度、家庭化迁移(指全家共同外出)、在迁入地的住房情况和户口状况对农民工留城的影响。李强(2009)分析了影响农民工留城和返乡意愿的各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希望能够在留在城镇中生活,受教育程度越高、外出年数越长和举家迁移到城镇都会增加农民工留在城镇的意愿,而已婚和有需要照顾、赡养的父母会降低农民工留城的意愿。在诸多因素中,教育的作用最为明显,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农民工,其留在城镇的意愿就越强。本文并没有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留城意愿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有显著的差异。
二、影响农民工留城的因素分析
政策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对待农名进城务工的政策有所不同。改革初期,由于城镇发展不完善,基础服务社会不健全,政府政策倾向于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限制农名工进入城市发展,农村户籍转向城市户籍困难重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政府逐步放宽农名工进城的政策;至今,大部分城镇对农民工进城采取宽松政策,甚至部分城市鼓励农名工进程发展,除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大城市外对户籍迁入也没有过多要求。
生活压力因素。最关键因素在于房价,相比农村而言,城镇无论是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或是廉租房,房价都远高于农民工的承受范围。中国人传统思想中重视归宿,有安身之地才能带来归宿感和安全感。但高额的房价以及其中附带的物业费、水电费、天然气费用以及宽带费等一系列长期持续的费用需要承担,超出农名工的负担。其次,除去房价因素,城镇物价水平偏高,在城镇生活吃穿用度花销成本大于农村数倍不止。在城市生活成本高,要求农民工有长期稳定的收入保障正常生活水平。
就业压力因素,农民工大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闭塞的偏僻农村,在城镇生活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会受到主流就业市场的歧视,大部分人从事一些体力劳动,经济收入微薄且社会地位偏低。农名工属于次级劳动力市场,广大农民工进城后只得受雇于诸多不见规模的民营企业,而这些企业本身不稳定,缺乏可持续性,无法为他们提供长期的工作。在私营工厂工作的农民工,因受教育水平限制,他们大多不清楚劳动合同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种劳动保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管理者欺骗,签订不平等劳动合同,遭受随意解雇。企业主本着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加之农民工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企业主最大限度获取利益便无视农民工的健康问题,致使农民工深受各种职业病的困扰,最终身体严重受损失去劳作能力。并且他们从事的工种大都低微,城镇人很是蔑视他们,让他们在城镇没有什么尊严感与社会归属感。
子女受教育因素,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一直深受社会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但是,城镇教育硬件配套设施以及教师资源有限,过量的学生人数严重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城镇学校对农民工子女采取限制入学的办法。
三、如何让农民工“留下来”
目前很多地区出现了很严重的民工荒,在分析农民工进入城镇的种种阻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镇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具体情况,可得出要吸引农民工进入城市需要解决农民在城镇生活的困境,实现农民在城镇可持续生活。现阶段农民工在城镇发展的最大阻碍是其人力资本素质与现代化城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相符,因此农民工进城务工最关键问题是如何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源质量,切实帮助农民工增加人力资本,增强农名工在城镇发展的选择性与主动性。农民工在适应城市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健康状况的好坏影响着农民工劳动收入以及职业选择;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很大程度影响农民工的就业,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对信息的敏感性强,可以有效的收集整理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而且,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心理适应能力也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城镇环境;拥有专业技术和相关工作经验的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取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培育与提升可以通过教育、卫生保健、在职培训、择业过程中的花费与迁徙开支等基本途径完成。因此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首先需要提高农民工以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农村的教育资源不足一直以来是农民最关注的问题,学校基础建设可以通过政府补助、社会帮助提高农村地区的学校质量;而农村的教师资源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优秀的教师大多不愿意在农村入职,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实现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措施。通过完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待遇,加速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教学改革,提高农村办学质量和水平。
建立和完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确保农民工职业卫生安全,让他们在城镇与乡下健康地工作与生活,是农民工愿意留在城镇的最关键因素。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和保健设施,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身体素质,实现人力资本可持续积累;企业应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保障职工安全卫生权益,建立企业员工医疗保健、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及定期体检等制度,以提高农民工健康水平。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满足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与企业高校合作,建立适应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加强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训练,扩大农民工职业选择范围;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创新培训途径,除国家和地区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外,也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包括海外力量,多渠道融资,多元化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眼下提升其人力资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从农民工在職培训入手。
四、结语
现代社会农民对进城务工生活不再热衷,态度逐渐淡化,主要是因为入住城镇将面临巨大的生活、就业压力,加之目前农村土地、社会保障等带给农户越来越实在的利益。根据城乡推拉理论,农民工在做出留城生活或返乡的决策时,他们会先计算着在城镇生活与返乡生活的利弊以及获利大小,如果发觉在城镇生活无非给他们带来所期望的利益,反而在农村生活能带有越来越多的好处时,他们会选择返乡放弃在城镇生活的打算。所以目前农民不愿意留在城镇生活是城镇生活的无奈和农村生活的有利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农民工作为城镇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吸引农民进入城镇是实现经济正常运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政府提供帮助支持,保障农民工在城镇正常生活。(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一、基本理论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人花费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等方面投资所产生的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Schultz,首次系统阐述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收益率。美国经济学家Becker(1962)结合教育收益率,提出人们是否选择接受教育决定于教育培训的预期收益率。栋虹(1999)也提出人力资本本子的概念在于编辑报酬递增性质,并且提出同质型和异质型人力资本。李建民(1999)则将人力资本看作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论证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农民工留城还是返乡的问题本质上属于劳动力流动结果的问题。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大多建立在“推拉”理论的基础之上。“推拉”理论认为,在迁入地和迁出地都存在“推动”人口流动的因素,也存在“拉动”人口流动的因素。“推力”和“拉力”既包括客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主观心理方面的因素。在迁入地和迁出地影响“推力”和“拉力”平衡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农村劳动力外出和回流的比例就会发生变化。赵艳枝(2006)分析了在迁入地工作的时间、工作的稳定程度、家庭化迁移(指全家共同外出)、在迁入地的住房情况和户口状况对农民工留城的影响。李强(2009)分析了影响农民工留城和返乡意愿的各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希望能够在留在城镇中生活,受教育程度越高、外出年数越长和举家迁移到城镇都会增加农民工留在城镇的意愿,而已婚和有需要照顾、赡养的父母会降低农民工留城的意愿。在诸多因素中,教育的作用最为明显,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农民工,其留在城镇的意愿就越强。本文并没有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留城意愿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有显著的差异。
二、影响农民工留城的因素分析
政策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对待农名进城务工的政策有所不同。改革初期,由于城镇发展不完善,基础服务社会不健全,政府政策倾向于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限制农名工进入城市发展,农村户籍转向城市户籍困难重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政府逐步放宽农名工进城的政策;至今,大部分城镇对农民工进城采取宽松政策,甚至部分城市鼓励农名工进程发展,除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大城市外对户籍迁入也没有过多要求。
生活压力因素。最关键因素在于房价,相比农村而言,城镇无论是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或是廉租房,房价都远高于农民工的承受范围。中国人传统思想中重视归宿,有安身之地才能带来归宿感和安全感。但高额的房价以及其中附带的物业费、水电费、天然气费用以及宽带费等一系列长期持续的费用需要承担,超出农名工的负担。其次,除去房价因素,城镇物价水平偏高,在城镇生活吃穿用度花销成本大于农村数倍不止。在城市生活成本高,要求农民工有长期稳定的收入保障正常生活水平。
就业压力因素,农民工大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闭塞的偏僻农村,在城镇生活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会受到主流就业市场的歧视,大部分人从事一些体力劳动,经济收入微薄且社会地位偏低。农名工属于次级劳动力市场,广大农民工进城后只得受雇于诸多不见规模的民营企业,而这些企业本身不稳定,缺乏可持续性,无法为他们提供长期的工作。在私营工厂工作的农民工,因受教育水平限制,他们大多不清楚劳动合同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种劳动保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管理者欺骗,签订不平等劳动合同,遭受随意解雇。企业主本着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加之农民工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企业主最大限度获取利益便无视农民工的健康问题,致使农民工深受各种职业病的困扰,最终身体严重受损失去劳作能力。并且他们从事的工种大都低微,城镇人很是蔑视他们,让他们在城镇没有什么尊严感与社会归属感。
子女受教育因素,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一直深受社会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但是,城镇教育硬件配套设施以及教师资源有限,过量的学生人数严重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城镇学校对农民工子女采取限制入学的办法。
三、如何让农民工“留下来”
目前很多地区出现了很严重的民工荒,在分析农民工进入城镇的种种阻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镇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具体情况,可得出要吸引农民工进入城市需要解决农民在城镇生活的困境,实现农民在城镇可持续生活。现阶段农民工在城镇发展的最大阻碍是其人力资本素质与现代化城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相符,因此农民工进城务工最关键问题是如何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源质量,切实帮助农民工增加人力资本,增强农名工在城镇发展的选择性与主动性。农民工在适应城市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健康状况的好坏影响着农民工劳动收入以及职业选择;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很大程度影响农民工的就业,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对信息的敏感性强,可以有效的收集整理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而且,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心理适应能力也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城镇环境;拥有专业技术和相关工作经验的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取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培育与提升可以通过教育、卫生保健、在职培训、择业过程中的花费与迁徙开支等基本途径完成。因此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首先需要提高农民工以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农村的教育资源不足一直以来是农民最关注的问题,学校基础建设可以通过政府补助、社会帮助提高农村地区的学校质量;而农村的教师资源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优秀的教师大多不愿意在农村入职,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实现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措施。通过完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待遇,加速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教学改革,提高农村办学质量和水平。
建立和完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确保农民工职业卫生安全,让他们在城镇与乡下健康地工作与生活,是农民工愿意留在城镇的最关键因素。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和保健设施,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身体素质,实现人力资本可持续积累;企业应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保障职工安全卫生权益,建立企业员工医疗保健、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及定期体检等制度,以提高农民工健康水平。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满足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与企业高校合作,建立适应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加强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训练,扩大农民工职业选择范围;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创新培训途径,除国家和地区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外,也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包括海外力量,多渠道融资,多元化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眼下提升其人力资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从农民工在職培训入手。
四、结语
现代社会农民对进城务工生活不再热衷,态度逐渐淡化,主要是因为入住城镇将面临巨大的生活、就业压力,加之目前农村土地、社会保障等带给农户越来越实在的利益。根据城乡推拉理论,农民工在做出留城生活或返乡的决策时,他们会先计算着在城镇生活与返乡生活的利弊以及获利大小,如果发觉在城镇生活无非给他们带来所期望的利益,反而在农村生活能带有越来越多的好处时,他们会选择返乡放弃在城镇生活的打算。所以目前农民不愿意留在城镇生活是城镇生活的无奈和农村生活的有利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农民工作为城镇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吸引农民进入城镇是实现经济正常运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政府提供帮助支持,保障农民工在城镇正常生活。(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