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却相对有所下降,尤其是作为当代社会生力军的大学生们的体质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你可能会抱怨大学有很多外部因素影响个人身体健康,但是那也仅仅是个小部分原因,攘外必先安内,根本原因应该从自身找起,那就是大部分大学生忽视对身体锻炼的意识和高校对于体育教育意识形态的漏洞。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教育;意识形态
一、高校体育基础教育意识形态面临的困境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该意见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功能以及价值取向,同时也可以延伸理解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人才的质量,不能仅限于专业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层面,更应该包括身体的质量以及体育教育习得层面。体育教育与德育、智育是一个有机体,不能将其分割开来,三者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在其《八十自述》中曾这样回忆道:“倘若问我圣约翰大学给了我什么好处,那就是给了我健康的肺”。尽管学校教育都在关注人才的培养能力,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狭隘化了,甚至最终培养的“人才”并非真正的人才。当下,我国中小学甚至高校体育课程主要组织形式为体育课堂教学,其在资源配置、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存在明显的投入不足,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体育教育质量。
二、良好的体育教育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
在知识经济主导的今天具备多种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体育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以貌似“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为前提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导向下严重忽略了学生体育教育的发展遏制了一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大学生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正确对待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提高笑體育教育的发展促进高校体育基础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本人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1.体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来说其身体素质是否健康必然会对心里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心理引导,有效的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自信心得以加强培养良好的意志。
2.体育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1)拥有健康的体魄特别是健全的神经系统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大脑长时间内有效地进行工作
(3)体育可以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体育活动和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注意力和记
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面貌。使学生懂得服从裁判、尊重对手观众、维护集体荣誉。
3.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观念。
通过游戏或比赛培养学生之间的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加深学生对集体的认识让他们懂得热爱集体、热爱祖国。
4.体育精神的促进
学校的体育教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种体育竞赛和表演都是在集体的注视下完成的,运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会不断的追求、开发和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因此说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总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使学生拥有健康地体魄更能使学生学会自尊、自强、自律、自信、自爱。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应当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将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挖掘出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的发展性人才。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加强医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抵御西方反动意识形态、腐朽文化渗透的坚实堡垒。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8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然而,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思潮带来的各种新奇思想、异态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极为严重的冲击,开始出现了意识形态“淡化”的迹象。高校院校院,因此,加强学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所谓意识形态教育,它是通过教化或教育把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并将这种聚合心理上升为共同信念和奋斗目标;它具有政治性、阶级性的特点,明确校是祖国人才的摇篮,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中心和前沿阵地,对全社会的思想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地属于一个阶级,并为这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作用在于维护一个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整合的必然产物。但是我们不能一谈到意识形态教育,就认为它是一种完全的政治性的行为,甚至误认为是一种洗脑的行为和奴化教育。无庸置疑,意识形态是一种非批判性、非反思性的东西,总是维护着现状,歪曲和掩饰现状的缺陷,并对新事物进行抗拒,因此它有维护既定的社会现状和社会政治秩序的一面。但是,意识形态的实质并不在于它的真假,而在于它的功效,即实现社会整合的功效。所以我们应该把意识形态视为与人类社会共存的东西,是实现社会整合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合格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事的是一种对处在阶级社会的人们进行该阶级所具有的政治、思想、道德的意识形态教育。它发挥着把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并把这样的思想观念转化为社会手段的功能。在医学院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帮助学生确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二者之间关系紧密。 三、解决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态的策略
首先应该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做出改变,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观念,让体育教学深入人心,明白为何要重视他。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和长时间有效的身体锻炼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设施一切可利用资源,比如,通过教学视频、网络图片等有效的途径宣传来扩大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了解,以此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调动并激发学生自觉训练的热情。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加体育项目的各种比赛,并通过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与其结合,提高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而扩大学校体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一)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佳环境,体育宣传是实现培养学生自觉参加课外锻炼的重要手段,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热情,不定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比如,举办体育知识系列讲座、体育欣赏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校的体育氛围,师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就会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体育教学中应采用理论传授与实际锻炼相结合,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以多元化渠道向学生传授理论课,使学生对体育训练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在实践教学中加以运用,借以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学校体育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相关理论知识。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最大动力。它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因素,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依据,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體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体育兴趣的培养问题更加突出。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锻炼的主动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运动需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个人优势采用多元化的体育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拔河、乒乓球、跳绳等等;通过校内、校外的多元化的比赛,使学生们逐步建立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主动的体育观念,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构成,各系统器官相互功能,身体锻炼的生理卫生常识,体育运动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影响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学生从被动锻炼变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多元化的教学对体育意识的影响
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这样在教学中更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体育教师还要充分运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理论教学,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多方面的体育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不断更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训练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如:教师在一节课中抽出十分钟充分运用讲解示范,在现代化的媒体平台进行讲评、演示,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元化。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能。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精神理念,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场所,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奠定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体艺[2006] 5号
[2]毛振明,张媛媛,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100875
[3]《体育心理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4]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5]《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项驭宇,辽宁,辽阳111003.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教育;意识形态
一、高校体育基础教育意识形态面临的困境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该意见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功能以及价值取向,同时也可以延伸理解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人才的质量,不能仅限于专业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层面,更应该包括身体的质量以及体育教育习得层面。体育教育与德育、智育是一个有机体,不能将其分割开来,三者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在其《八十自述》中曾这样回忆道:“倘若问我圣约翰大学给了我什么好处,那就是给了我健康的肺”。尽管学校教育都在关注人才的培养能力,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狭隘化了,甚至最终培养的“人才”并非真正的人才。当下,我国中小学甚至高校体育课程主要组织形式为体育课堂教学,其在资源配置、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存在明显的投入不足,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体育教育质量。
二、良好的体育教育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
在知识经济主导的今天具备多种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体育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以貌似“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为前提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导向下严重忽略了学生体育教育的发展遏制了一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大学生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正确对待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提高笑體育教育的发展促进高校体育基础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本人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1.体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来说其身体素质是否健康必然会对心里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心理引导,有效的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自信心得以加强培养良好的意志。
2.体育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1)拥有健康的体魄特别是健全的神经系统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大脑长时间内有效地进行工作
(3)体育可以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体育活动和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注意力和记
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面貌。使学生懂得服从裁判、尊重对手观众、维护集体荣誉。
3.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观念。
通过游戏或比赛培养学生之间的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加深学生对集体的认识让他们懂得热爱集体、热爱祖国。
4.体育精神的促进
学校的体育教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种体育竞赛和表演都是在集体的注视下完成的,运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会不断的追求、开发和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因此说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总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使学生拥有健康地体魄更能使学生学会自尊、自强、自律、自信、自爱。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应当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将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挖掘出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的发展性人才。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加强医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抵御西方反动意识形态、腐朽文化渗透的坚实堡垒。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8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然而,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思潮带来的各种新奇思想、异态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极为严重的冲击,开始出现了意识形态“淡化”的迹象。高校院校院,因此,加强学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所谓意识形态教育,它是通过教化或教育把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并将这种聚合心理上升为共同信念和奋斗目标;它具有政治性、阶级性的特点,明确校是祖国人才的摇篮,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中心和前沿阵地,对全社会的思想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地属于一个阶级,并为这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作用在于维护一个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整合的必然产物。但是我们不能一谈到意识形态教育,就认为它是一种完全的政治性的行为,甚至误认为是一种洗脑的行为和奴化教育。无庸置疑,意识形态是一种非批判性、非反思性的东西,总是维护着现状,歪曲和掩饰现状的缺陷,并对新事物进行抗拒,因此它有维护既定的社会现状和社会政治秩序的一面。但是,意识形态的实质并不在于它的真假,而在于它的功效,即实现社会整合的功效。所以我们应该把意识形态视为与人类社会共存的东西,是实现社会整合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合格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事的是一种对处在阶级社会的人们进行该阶级所具有的政治、思想、道德的意识形态教育。它发挥着把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并把这样的思想观念转化为社会手段的功能。在医学院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帮助学生确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二者之间关系紧密。 三、解决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态的策略
首先应该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做出改变,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观念,让体育教学深入人心,明白为何要重视他。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和长时间有效的身体锻炼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设施一切可利用资源,比如,通过教学视频、网络图片等有效的途径宣传来扩大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了解,以此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调动并激发学生自觉训练的热情。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加体育项目的各种比赛,并通过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与其结合,提高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而扩大学校体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一)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佳环境,体育宣传是实现培养学生自觉参加课外锻炼的重要手段,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热情,不定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比如,举办体育知识系列讲座、体育欣赏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校的体育氛围,师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就会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体育教学中应采用理论传授与实际锻炼相结合,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以多元化渠道向学生传授理论课,使学生对体育训练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在实践教学中加以运用,借以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学校体育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相关理论知识。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最大动力。它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因素,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依据,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體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体育兴趣的培养问题更加突出。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锻炼的主动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运动需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个人优势采用多元化的体育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拔河、乒乓球、跳绳等等;通过校内、校外的多元化的比赛,使学生们逐步建立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主动的体育观念,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构成,各系统器官相互功能,身体锻炼的生理卫生常识,体育运动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影响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学生从被动锻炼变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多元化的教学对体育意识的影响
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这样在教学中更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体育教师还要充分运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理论教学,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多方面的体育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不断更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训练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如:教师在一节课中抽出十分钟充分运用讲解示范,在现代化的媒体平台进行讲评、演示,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元化。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能。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精神理念,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场所,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奠定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体艺[2006] 5号
[2]毛振明,张媛媛,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100875
[3]《体育心理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4]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5]《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项驭宇,辽宁,辽阳1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