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ret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着眼于高职教育“供给侧”,高职院校要从办学层面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有效的利用资金、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等;企业要主动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质量评估的全过程,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高职院校办学的自主权,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搭建好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三方通力协作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供给侧改革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a)-0196-02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其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其就业质量却不容乐观,市场仍然频频出现“用工荒”、“技工荒”。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了,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供需矛盾就愈加凸显。职教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离不开企业,作为高职教育供给侧的兩个主体,职校和企业在高职发展中有着共同的作用和义务。同时,政府也有义务做好支持与引导工作,三方要办好各自的角色并互助协作,才能突破现阶段发展的瓶颈障碍。
  1 高职院校侧改问题与对策
  1.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从国家层面上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仅是一个概念,具体到高职院校应该把它具体化、可考核化。但很多职业院校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自身办学条件,培养目标定位不具体、不精准,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目前,高职生源种类多,层次相差较大,结合社会产业对人才技能需求的不同层次,学院可以创新三层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培养中级工(一线操作技能工)、高级工(一技之长技能工)和技师(一专多能技能工),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进行精准定位,实现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
  1.2 结合企业,科学设置专业,完善教学质量监管、考评机制
  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够理性,主要是对产业行业发展背景了解和调查不深入,对当地产业政策、人才市场前景分析不够,不能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无法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因而造成人才培养的供给错位。有些高职院校办学观念滞后,对自身的办学条件认识不清,盲目增设新专业、热门专业而又缺乏长远和系统的规划,最终造成生源“招不来”或“留不住”。
  高职院校应该联合企业增设专门负责对接市场的部门机构,及时了解市场发展行情,为新增或传统专业调整与升级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使专业发展顺应产业需求的新变化;专业设置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分析办学优势,创办专业品牌。没有企业的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三年时间不可能培养出符合企业标准的人才,所以需要结合企业进行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专业长远发展规划。
  学生是“产品”,教师是“模具”,教师能力是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教学能力,还要有企业实践经验,要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能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课程的培养目标,这对于年轻教师和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都很难做到,又怎么会培养出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毕业生呢。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师资培养,根据教师结构与能力、教学需求和企业发展等方面做出长远规划,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1.3 提高投入与产出收益比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相差很大,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软硬实力均不足,很难获得高额资金项目的支持;近几年,国家对高职给予了大力支持,经费投入加大,但是部分高职院校购买设备缺乏全局性、前瞻性的系统规划,导致设备重复购买或性能滞后,资金浪费较大;一味地重视硬件建设,师资培训不足,教学质量很难提高。资金的错位使用与浪费,导致办学的投入与产出收益比不高。
  高职院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资金使用制度,接受学院和政府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2]。资金分配要合理,有侧重,有缓急;定期整合教学资源,使其能得到合理、综合、有效的利用,降低资金闲置和浪费。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共享教育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1.4 完善教学质量监管、考评机制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最高领导层来自于政府机关,发展高职教育的嗅觉不够灵敏,学校建设只注重“面子”工程,追求规模和硬件建设,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甚至不懂得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校内质量监督、管理和评价体系。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动,“项目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看似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教学质量缺少评估,课程考核缺少监督与评价,这样的质量管理状态又何谈人才质量培养?高职院校应该设立由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带头人和行业企业代表等组成的专门进行教学质量监管、考评部门,使课程的培养更符合企业用人标准。
  2 企业侧改问题与对策
  2.1 要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要放弃以前急功近利的想法,改变粗狂的发展模式,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与储备在未来竞争中的重大作用,要主动把关注点从“用人”转移到“育人”;从“短期利益”转移到“长远发展”上。人才质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能力,校企合作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所以企业应该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作为用人单位,企业更应该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双方共同完善人才质量考评机制。
  2.2 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主动承担相应责任
  人才质量的标准来自于企业,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预测,让学校掌握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技术,促其及时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以实现人才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企业还可以代表学校向政府表达意见与建议,推动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政府进行教育决策和教育立法提供参考,以增强教育决策的客观性与透明性。
  3 政府侧改问题与对策
  3.1 招生政策要平等
  一部分高职院校为了保规模、求生存不断降低录取标准,几乎是来者不拒,无形中影响着学院的发展和人才质量培养,政府应该从政策上改善这种低门槛招生带来的恶性循环。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教育类型,在招生上理应受到同等重视,使其能够录取到优质生源,为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3.2 促使高职院校财务自主权,完善多元化筹资机制
  目前,国家的专项资金、地方配套经费,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紧张问题。为了充分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政府要促进高职院校财务自主权,并完善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在财务自主和资金监管相辅相成中,高职院校按照自身发展需求做好做实资金预算,自主决定资金的使用范围,统筹开展各项工作。国家应出台捐赠、免税、退税等政策来鼓励企业或民间资金进入高职院校,拓宽高职院校的资金渠道。鼓励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3.3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高职院校人才质量评估机制
  校企合作“一头热”的现状仍然是制约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瓶颈,目前的有部分校企合作仅流于形式。政府应该完善切实保障校企双方的合法权益制度,为其深度合作提供政策支持,甚至在政策上给予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一定的利益倾斜,如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等;要系统研究双方的合作路径、办法和措施,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做好双方的统筹工作,搭建起校企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人才质量标准应该有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估机构完成,政府可对其评价的公正性实施有效的监督,完善人才质量评估机制,实现校企共赢、共发展。a
  参考文献
  [1] 章振周,何晓琴.供给侧改革驱动下三层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6(8):89-90.
  [2] 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Z].财教[2015]467号,2015.
  [3] 余丽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企业行业协会角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4):8-9.
其他文献
【正】 在电磁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问题之一是:电磁场的本质是什么?在物理学参考书中,对电磁场的本质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主要有:1)认为电磁场是客观存在,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摘 要:高空模式数据G文件质量控制软件的质量控制参数库采用气候学界限值通配的,即全国应用的一个质量控制规则库,因此导致各月记录超极值疑误信息量大。经统计银川探空站2013年以来G文件质量控制要素疑误信息文件内容,分析形成本站新的气候界限值。通过推广软件实际对比分析应用,能够准确地进行银川高空站模式数据文件质量控制所造成的疑误信息的处理,提高了数据资料质量的准确性。  关键词:高空 质量控制 规则库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7.30.212  摘 要:地质地貌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后续的土壤学和土地资源学等很多课程都离不开其基本理论知识。因此,在地质地貌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要应用案例教学法,又注重前沿知识介绍,加强实践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