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烂骨吮汁香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d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头一段真味,如鸭入春水,冷暖自知,非外人笔墨可以尽言之。
  周日,買上二三根大骨回家,谓之“随我者,二三子”。当然先请大师傅,高举厚脊销魂鬼头刀砍成一节节,打包拎回家,抖落在砂锅中,堆出一个高高的山尖,注入黄酒浸会儿。然后放葱结、姜块,再放没顶的清水,大火烹煮,可去异味。等血渍、杂屑、大油水全漂浮起来,沸腾少顷,倒掉浑浊汤水,冲净骨,重新放一锅清水。先前辅料,皆成逐臣,弃而不用。切一盘咸火腿,去皮去膘,代替盐味,倒入,小心煨焖。压死盖,回屋去,坐在窗前,放心去读闲书。
  过去我一直不理解孟子为何鼓吹“君子远庖厨”。古代注家认为,远庖厨是不忍见“猪八戒”被宰,这是仁,但注释得太虚伪。我以为,孟子怕嗅到那股猪肉腥杂味,至今鲁菜讲究放大料去异味,结果大料的药味很浓,呛人,所以孟子希望远庖厨。如果改用我的烹调法,舍得泼去头遍浑汤,然后清炖,绝无异味。
  一小时后,缕缕香味浮起,渐渐溢满全室,这是结果前的花朵芬芳,培养食客的情绪,渐入佳境。沉浸到如此气氛中,真是让鼻享福。孟子远庖厨,不闻肉汁香,实乃一大缺憾。
  这一锅汤,清水涟漪,连个油星圈也难觅,最宜泡新大米做的冷饭,滑口鲜香。那增香调鲜的咸肉,被肉汁骨髓煨得丰腴,一点也无枯涩木屑感。骨头肉最香,与咸肉一起搭伙夹入口中,此番咸炖鲜,想想也淌口水,一个字:香!
  捞出骨头,吹喇叭似的封口吸,吸出油滋滋的髓汁一段,唉,没得谈。
  剩下骨头,依旧是宝贝,第二天再续些水微火炖,炖它一整天。下班回家,一揭盖,嗬,白白的奶汤!捞出的是酥烂骨,放入口中,狠狠一咬,嚼成细渣再瘪腮一吮,榨尽骨汁,吐出一嘴干碎粉粒。那口香,淡淡幽幽,如寒冬梅蕊吐气,站得很远,都能久久品味其一缕香。端起大锅掩脸喝,那鲜,一点也不油,不刺嗓眼,全是骨汁精华。
其他文献
很久很久以前,关东平原地广人稀,常常相隔几十里才见到一个村落,散布着几间或几十间草木小屋。由于远离关内传统习俗的影响,这里的民风爽直而淳朴。  某村有个小伙子,将近三十岁了,婚期临近,他非常想念邻村的未婚妻。这天上午,他背着一大块冻猪肉,拎着一铁桶烧酒,兴冲冲地去岳父家探望。五六个小时的路程,加上一顿饭又吃了两三个小时,一转眼就日落西山了。为提防回家路上野兽侵扰,岳父岳母便留他住宿,小伙子暗自欣喜
期刊
城郊一座旧民宅,最近被市文物部门认定为清代初期的地主庄园,旧宅里现在住着李老汉一家。区政府要求当地电视台制作一档关于旧宅的专题节目,以扩大影响。  电视台派来的主持人对李老汉说:“我们采访你,请你千万不要紧张。”  李老汉问:“是有什么说什么吗?”  主持人连连点头:“对,有什么就说什么。你只要如实回答就行了。”  主持人轻声慢语地开始提问:“大爷,庄园建于什么年代?”  李老汉眨眨眼睛,说:“嘿
期刊
中国人称为好茶的,多数味道很淡,譬如西湖龙井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上品———明前茶更是如此了。用清代陆次云的说法,叫“无味之味”。既然无味,又还有什么味道?这是老外难以理解的。欧洲人喝咖啡,便求“香浓”,某些靠它刺激神经干活的,更是一旦无此物落肚,就要犯困。大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靠咖啡喝出来的。  虽然茶里边也有一些刺激神经的玩意儿,然而我们悠然品茗时,往往求的却是“恬淡”。这是人生的另一种至
期刊
老赵该退休了。说来也真荒唐,从他档案中竟然查出十个不同的出生日期,最早的是1933年,最晚的是1943年。这到底应该按哪个算呢?  老赵跟劳资科长商量:“给我按1943年那个算吧。”  劳资科长绷着脸教训道:“老赵啊,你是怎么搞的,这档案里的东西可都是你自己填的,怎么连自己的生日也搞不清啊?”  老赵说:“我的科长大人哟,你不知道我是个苦出身嘛,参加革命时还穿着开裆裤呢,怕人家不要,只有往大了填呀
期刊
有一个故事,足以解释当下餐馆的风气,何以极力讲究场地的道理。  招待难题  乾隆年间,福康安受命西征。福康安是孝贤纯皇后胞弟傅恒之子,名为乾隆的内侄,其实是乾隆的私生子。福康安带兵出征,豪奢无比。临阵督战,亦坐轿子。轿夫三十六人,分为四班,每班八人,另加一名候补。一班执役,则未轮到的三班,各骑良马后随。沿途所经的地方官,照例办差,供应稍有不当意,先摘顶戴,派员署理,然后奏请革职。自然,所请无不照准
期刊
提醒  学校的自行车棚由几位老师轮流监管,车棚外的小黑板上写有提醒学生们注意的事情。第一周,车棚由体育老师监管,小黑板上写道:“全体自行車向右看齐!”过了一周,车棚改由数学老师监管,小黑板上的字换成:“两条直线保持平行。”随后的监管者是语文老师,他在小黑板上写道:“另起一行空两格。”  没有奖章  爷爷:“有一次我在部队里值勤,曾让300名士兵失去了战斗能力。”  孙子:“啊,爷爷,我从来没有想到
期刊
喝到陶然是享受  汪曾祺的逝世对我是一个打击,据说他的死和饮酒有点关系,因而他就成了我的前车之鉴,成了我的警钟:“别喝了,你想想汪曾祺!”  可我一想起汪曾祺,就有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回想起我们几个老酒友共饮时的情景,那真是妙不可言。  喝酒总是要有个借口,接风、送别、庆祝、婚丧喜庆、借酒浇愁……我和高晓声、叶至诚、林斤澜、汪曾祺等几个人坐在一起饮酒时,什么也不为,就是要喝酒。无愁可浇,无喜可庆,也
期刊
徐悲鸿曾力赞张大千在艺术上的成就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却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张大千曾拜书法大家李瑞清为师,这位特立独行的“清道人”吃名远扬,尤喜食蟹,据传曾有一天之内吃掉一百只螃蟹的壮举,因而得了个“李百蟹”的绰号;而他最后去世,也正是因为吃了死蟹,引发伤寒的缘故,从某个角度来看,算是死得其所。不但师父喜欢吃,张大千的父亲张怀忠、母亲曾友贞,也都是精于厨艺之人。在
期刊
我家夏天吃芝麻醬拌凉面,曾被好几位朋友誉为最美味之食。面条煮得好是主因,调味料加工也极重要。凉面不宜配荤腥,如鸡丝、肉丝等,但蛋炸酱油,却不可缺。朋友吃过如法去做,可是那碗蛋炸酱油完全不同。原来我忘了告诉她,蛋下锅不等炒成块即倒下酱油,蛋才会又稀又碎,酱油才会因蛋而鲜美。而她又懒,蛋下锅之前连打匀都没有,她的蛋炸酱油成了“蟹黄蛋”,怎还能拌面呢?  一次在朋友家吃饭,一盘雪里蕻炒蚕豆,雪菜碧绿鲜脆
期刊
我与佛跳墙的缘分结在15年前的一次聚会上。一天,我路过南京东路一家饭店,店门口那张海报写得让我馋涎欲滴:“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原来是佛跳墙的广告。这时我又想起曾在港澳和海外华文报纸上登的佛跳墙广告,更加挑逗起我品此美肴的食欲。但一打听价格,却让我怦然心跳,一道佛跳墙,要价竟值两席普通酒席的价格。为了促成尝鲜的奇想,我相约左右饕兄饕妹,“劈硬柴”去“杭一记”。  佛跳墙上桌后,大家贪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