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解决好群众利益问题,关键要抓住根本,从制度建设入手。把解决群众利益问题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使解决群众利益问题的各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一整套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健全有效的长效机制。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解决好群众利益问题,关键要抓住根本,从制度建设人手,把解决群众利益问题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使解决群众利益问题的各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一整套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健全有效的长效机制。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应着重在五个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着眼于利益关系和谐,建立健全各方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必须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现阶段,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由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在这一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在增高,已经上升到0.45,超过0.4这一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社会不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黑龙江与全国一样存在利益关系不协调问题。从工人群体看,以国企改革为例,“并轨”人员经济补偿标准偏低,企业职工承担了较大的改革成本,自身利益受损,生活比较困难,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日趋淡化。从农民群体看,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较大,增长缓慢。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1元,二者之比为2.5:1。另外,征地拆迁中农民利益受损、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欠保障等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区域发展看,虽然是资源大省,历史贡献较大,但目前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的压力,原油、木材可开采量逐年递减,有相当数量的煤矿濒临资源枯竭。资源消耗居高不下。资源型城市中的林城和煤城职工的收入更低、生活更加困难。因此,必须兼顾国家、企业、群众三者利益,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合理经济补偿制度,对分流下岗职工和置换身份职工给予合理经济补偿,实现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合法权益不受损、投资者合法权益不被侵占;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制度,逐步建立劳动者和经营者的协商、对话机制,保证每个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必须兼顾城市居民和农民利益,健全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严格实行依法拆迁和拆迁公示制度;健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政策和制度。必须兼顾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利益,健全完善资源开发补偿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经济转型进程。
二、着眼于发展成果共享,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机制
发展成果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要求。必须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编织一张救助保障网,不断提高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着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导致城镇养老负担和医疗费用加重。我国城镇化率将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由此带来的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大量劳动者以灵活方式就业,传统的以“单位”为本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已不适应这种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黑龙江省近几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但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尚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城镇居民“低保”水平还比较低,2005年全省“低保”补差标准仅为65元,广大农民还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尚处于探索阶段,农村“低保”还在部分地方试点,低水平的新型合作医疗也仅覆盖了一半的县。因此,必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扩面征缴政策,强化扩面征缴管理,重点落实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落实扩面征缴和发放责任,完善对困难市县和森工、农垦等困难行业的养老保险的补助机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应提高“低保”标准的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优抚对象和老龄、孤儿保障服务机制。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着眼于民计民生问题,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帮扶机制
民计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必须把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抓好就业工作,通过建立健全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解决好就业这一民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的就业面临城乡双重压力,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交织,新增劳动力与失业人员并存,如何扩大就业成为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同时,我国广大农村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隐性失业”现象。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比重大,全省13个市地中有7个市地是依资源而建,危困行业较多,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比重仅为33%,导致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和再就业矛盾一直较为突出。而随着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高校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步伐加快等因素,使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加大。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通过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强就业政策的连续性和普惠性,形成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空间。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增加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贫困劳动力实行免费培训,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对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的指导和帮助,帮扶残疾人就业,扩大就业再就业政策支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和被征地无业农民就业,努力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不断 完善廉租房制度。同时,在就业、吃饭、住房、供暖、教育、医疗、法律援助等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帮扶和救助。
四、着眼于理顺分配关系,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理顺分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机制。必须建立改革与发展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使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实现公平分配,让各种社会群体承受改革与发展成本的比例与他们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比例相近。当前我国社会收入结构仍然是一种底层最大、中层与高层较小的“金字塔”结构,而不是一种中层最大、底层与高层较小的“橄榄形”结构。分配不公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行业、职业和阶层,下岗失业人员只靠每月一、二百元的失业保险或低保资金生活,农村的贫困户全年的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而一些垄断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三、四万元,林业职工的年人均工资还不到5000元。因此,促进资源平等分配,防止财富过分集中,已经势在必行。必须制定和完善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经济社会政策,进行分配机制的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往上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公务员工资制度,加快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形成企业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提高而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随财力增长而增长、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在职职工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机制。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确定管理者与职工工资合理比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权益,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五、着眼于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保证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现阶段新旧体制、新旧思想观念激烈冲撞,社会失范、法律失严、组织失控、机构失职、文化失调、道德失律、心理失衡等无序现象,都会不同程度发生。这种无序现象导致了浮躁、易变的社会心理倾向,使人们容易产生迷茫,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和行为,甚至会引发某些集体行为不规则现象。人民内部矛盾会进一步多样化、复杂化,特别是一些敏感地区和敏感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演变还会较难把握和控制。黑龙江省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是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从黑龙江省的信访情况可以看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异常艰巨。特别是从近两年发生的沙兰镇泥石流灾害、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七台河矿难等重特大突发事件中还可以看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社会危机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亟需提高。必须针对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更多采用调节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解决好群众利益问题,关键要抓住根本,从制度建设人手,把解决群众利益问题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使解决群众利益问题的各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一整套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健全有效的长效机制。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应着重在五个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着眼于利益关系和谐,建立健全各方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必须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现阶段,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由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在这一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在增高,已经上升到0.45,超过0.4这一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社会不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黑龙江与全国一样存在利益关系不协调问题。从工人群体看,以国企改革为例,“并轨”人员经济补偿标准偏低,企业职工承担了较大的改革成本,自身利益受损,生活比较困难,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日趋淡化。从农民群体看,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较大,增长缓慢。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1元,二者之比为2.5:1。另外,征地拆迁中农民利益受损、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欠保障等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区域发展看,虽然是资源大省,历史贡献较大,但目前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的压力,原油、木材可开采量逐年递减,有相当数量的煤矿濒临资源枯竭。资源消耗居高不下。资源型城市中的林城和煤城职工的收入更低、生活更加困难。因此,必须兼顾国家、企业、群众三者利益,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合理经济补偿制度,对分流下岗职工和置换身份职工给予合理经济补偿,实现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合法权益不受损、投资者合法权益不被侵占;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制度,逐步建立劳动者和经营者的协商、对话机制,保证每个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必须兼顾城市居民和农民利益,健全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严格实行依法拆迁和拆迁公示制度;健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政策和制度。必须兼顾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利益,健全完善资源开发补偿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经济转型进程。
二、着眼于发展成果共享,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机制
发展成果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要求。必须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编织一张救助保障网,不断提高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着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导致城镇养老负担和医疗费用加重。我国城镇化率将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由此带来的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大量劳动者以灵活方式就业,传统的以“单位”为本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已不适应这种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黑龙江省近几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但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尚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城镇居民“低保”水平还比较低,2005年全省“低保”补差标准仅为65元,广大农民还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尚处于探索阶段,农村“低保”还在部分地方试点,低水平的新型合作医疗也仅覆盖了一半的县。因此,必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扩面征缴政策,强化扩面征缴管理,重点落实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落实扩面征缴和发放责任,完善对困难市县和森工、农垦等困难行业的养老保险的补助机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应提高“低保”标准的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优抚对象和老龄、孤儿保障服务机制。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着眼于民计民生问题,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帮扶机制
民计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必须把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抓好就业工作,通过建立健全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解决好就业这一民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的就业面临城乡双重压力,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交织,新增劳动力与失业人员并存,如何扩大就业成为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同时,我国广大农村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隐性失业”现象。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比重大,全省13个市地中有7个市地是依资源而建,危困行业较多,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比重仅为33%,导致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和再就业矛盾一直较为突出。而随着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高校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步伐加快等因素,使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加大。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通过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强就业政策的连续性和普惠性,形成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空间。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增加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贫困劳动力实行免费培训,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对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的指导和帮助,帮扶残疾人就业,扩大就业再就业政策支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和被征地无业农民就业,努力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不断 完善廉租房制度。同时,在就业、吃饭、住房、供暖、教育、医疗、法律援助等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帮扶和救助。
四、着眼于理顺分配关系,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理顺分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机制。必须建立改革与发展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使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实现公平分配,让各种社会群体承受改革与发展成本的比例与他们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比例相近。当前我国社会收入结构仍然是一种底层最大、中层与高层较小的“金字塔”结构,而不是一种中层最大、底层与高层较小的“橄榄形”结构。分配不公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行业、职业和阶层,下岗失业人员只靠每月一、二百元的失业保险或低保资金生活,农村的贫困户全年的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而一些垄断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三、四万元,林业职工的年人均工资还不到5000元。因此,促进资源平等分配,防止财富过分集中,已经势在必行。必须制定和完善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经济社会政策,进行分配机制的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往上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公务员工资制度,加快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形成企业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提高而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随财力增长而增长、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在职职工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机制。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确定管理者与职工工资合理比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权益,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五、着眼于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保证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现阶段新旧体制、新旧思想观念激烈冲撞,社会失范、法律失严、组织失控、机构失职、文化失调、道德失律、心理失衡等无序现象,都会不同程度发生。这种无序现象导致了浮躁、易变的社会心理倾向,使人们容易产生迷茫,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和行为,甚至会引发某些集体行为不规则现象。人民内部矛盾会进一步多样化、复杂化,特别是一些敏感地区和敏感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演变还会较难把握和控制。黑龙江省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是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从黑龙江省的信访情况可以看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异常艰巨。特别是从近两年发生的沙兰镇泥石流灾害、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七台河矿难等重特大突发事件中还可以看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社会危机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亟需提高。必须针对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更多采用调节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