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未来的希望,其校园适应度情况不容忽视。本项目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采取量表问卷及访谈的形式了解不同年级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校园适应情况。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概述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内地上学,在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变化下,他们往往会产生不适。而当今社会流动性的增加、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迫使他们面临多元文化价值的冲突、碰撞和选择,这必定会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产生影响。本项目将以天津中医药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做出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总共發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2份,有效问卷达到88.0%。调查中男生49人,占总人数的37.1%,女生83人,占总人数的62.9%;年级分布状况,大一学生占比为24.2%,大二学生占比26.5%,大三学生占比为24.2%,大四学生占比为13.6%,其他年级学生占比为11.4%。为展开进一步了解,我们对4名维吾尔族同学、1名哈萨克族同学进行深度访谈。为简洁化以下文中以“新疆同学”替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二)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问卷采用Derogati等编制的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自编问卷。自编问卷共25个项目,分为民俗、语言和学业三个维度,其中民俗包括8个项目,学业包括7个项目,语言包括5个项目。经检验编制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7。
(三)统计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症状自评量表结果与分析
本量表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及精神病性。对不同年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由表1可见,不同年级的新疆同学,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6个因子得分和总分、总均分上均差异显著。经过事后检验,不同年级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方面比重不同。
综合问卷数据分析可将影响校园适应性的主要问题划分为以下几点:民俗特点、学业现状、语言沟通。民俗特点方面,多数新疆同学表示会保持自我民族文化认同并接受外来文化,会通过交流沟通来使其他民族同学了解本民族文化习俗。若有不经意冒犯并不会生气,并且会积极与之沟通交流。大约七成新疆同学表示,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上有困难且程度较平均。探究原因,大多数新疆同学反映是自己在知识的接受程度上出现问题,通过进一步访谈调查了解到,与其家乡教育水平、教育层次有关。语言沟通方面,数据显示大一新疆同学困扰较大,推测随着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此因素会得到改善。上图为列举图表。
四、讨论
(一)本校新疆同学90项自我评分量表数据与全国大学生新常模的差异分析
数据显示,我校新疆同学各因子与全国大学生新常模无显著差异,但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几个因子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尤其是大一年级同学。综合考虑,可能由于新疆同学处于一个和我们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的地方,在刚迈进青年期的时候,走出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新的征程,难免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二)民俗特点,学业现状,语言沟通对校园适应情况的影响
新疆同学来到内地接触到差异较大的其他民族文化后,容易产生孤独感、不适感。但由于对自己民族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两种民族文化发生碰撞时,外来文化较为弱势,其更愿意保持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也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自尊心,进而在校园适应情况上产生阻力,另一方面,大多数新疆同学自小在家乡读书,而新疆地区教育水平及层次较内地城市而言较为弱势,因此,容易在学习上产生困难。而且新疆同学在家乡多使用民族语言,大学转到内陆后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成为阻碍其与外界沟通的因素。以上情况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新疆同学内心产生焦虑和自卑,进而影响校园内适应感的形成。
五、结论与建议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地区发展乃至国内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受到多方关注。为了日后能让新疆同学更好地适应并积极融入校园生活,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要求汉族同学能够了解并尊重其文化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积极营造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发挥“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完善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处理;新疆同学也应注重自己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抗压能力。同时,作为学生家属也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加以疏导,必要时要与学校方面进行沟通,共同解决。
学校内应举办促进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活动,重视少数民族的节日民俗。鼓励新疆同学加入学生会,社团等校园组织,促进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使其在工作中锻炼能力并且得到更多接触不同层次人事的机会,多方面促进新疆同学校园适应感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晶,范筠娜.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的研究——以天津地区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30(11):28-30.
[2]田艳燕,安莉娟,郭倩倩,等.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校园归属适应状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5):165-167,181.
[3]周源源,洪汉英.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现状与对策——以上海高校为例[J].中国民族教育,2016(1):62-64.
[4]穆宏浪,蒋冬双.文化适应视角下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对策——基于对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2):248-251.
[5]高云鹏,艾克热木·艾尔肯,王雪.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北京邮电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92-98.
[6]沈定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7):222-225.
作者简介:刘嬴(1998-),女,汉族,天津市人,本科,本科在读,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护理学;孙铭谣(1998-),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本科,本科在读,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护理学。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概述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内地上学,在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变化下,他们往往会产生不适。而当今社会流动性的增加、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迫使他们面临多元文化价值的冲突、碰撞和选择,这必定会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产生影响。本项目将以天津中医药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做出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总共發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2份,有效问卷达到88.0%。调查中男生49人,占总人数的37.1%,女生83人,占总人数的62.9%;年级分布状况,大一学生占比为24.2%,大二学生占比26.5%,大三学生占比为24.2%,大四学生占比为13.6%,其他年级学生占比为11.4%。为展开进一步了解,我们对4名维吾尔族同学、1名哈萨克族同学进行深度访谈。为简洁化以下文中以“新疆同学”替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二)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问卷采用Derogati等编制的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自编问卷。自编问卷共25个项目,分为民俗、语言和学业三个维度,其中民俗包括8个项目,学业包括7个项目,语言包括5个项目。经检验编制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7。
(三)统计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症状自评量表结果与分析
本量表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及精神病性。对不同年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由表1可见,不同年级的新疆同学,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6个因子得分和总分、总均分上均差异显著。经过事后检验,不同年级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方面比重不同。
综合问卷数据分析可将影响校园适应性的主要问题划分为以下几点:民俗特点、学业现状、语言沟通。民俗特点方面,多数新疆同学表示会保持自我民族文化认同并接受外来文化,会通过交流沟通来使其他民族同学了解本民族文化习俗。若有不经意冒犯并不会生气,并且会积极与之沟通交流。大约七成新疆同学表示,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上有困难且程度较平均。探究原因,大多数新疆同学反映是自己在知识的接受程度上出现问题,通过进一步访谈调查了解到,与其家乡教育水平、教育层次有关。语言沟通方面,数据显示大一新疆同学困扰较大,推测随着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此因素会得到改善。上图为列举图表。
四、讨论
(一)本校新疆同学90项自我评分量表数据与全国大学生新常模的差异分析
数据显示,我校新疆同学各因子与全国大学生新常模无显著差异,但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几个因子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尤其是大一年级同学。综合考虑,可能由于新疆同学处于一个和我们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的地方,在刚迈进青年期的时候,走出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新的征程,难免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二)民俗特点,学业现状,语言沟通对校园适应情况的影响
新疆同学来到内地接触到差异较大的其他民族文化后,容易产生孤独感、不适感。但由于对自己民族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两种民族文化发生碰撞时,外来文化较为弱势,其更愿意保持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也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自尊心,进而在校园适应情况上产生阻力,另一方面,大多数新疆同学自小在家乡读书,而新疆地区教育水平及层次较内地城市而言较为弱势,因此,容易在学习上产生困难。而且新疆同学在家乡多使用民族语言,大学转到内陆后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成为阻碍其与外界沟通的因素。以上情况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新疆同学内心产生焦虑和自卑,进而影响校园内适应感的形成。
五、结论与建议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地区发展乃至国内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受到多方关注。为了日后能让新疆同学更好地适应并积极融入校园生活,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要求汉族同学能够了解并尊重其文化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积极营造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发挥“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完善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处理;新疆同学也应注重自己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抗压能力。同时,作为学生家属也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加以疏导,必要时要与学校方面进行沟通,共同解决。
学校内应举办促进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活动,重视少数民族的节日民俗。鼓励新疆同学加入学生会,社团等校园组织,促进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使其在工作中锻炼能力并且得到更多接触不同层次人事的机会,多方面促进新疆同学校园适应感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晶,范筠娜.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的研究——以天津地区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30(11):28-30.
[2]田艳燕,安莉娟,郭倩倩,等.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校园归属适应状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5):165-167,181.
[3]周源源,洪汉英.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现状与对策——以上海高校为例[J].中国民族教育,2016(1):62-64.
[4]穆宏浪,蒋冬双.文化适应视角下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对策——基于对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2):248-251.
[5]高云鹏,艾克热木·艾尔肯,王雪.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北京邮电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92-98.
[6]沈定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7):222-225.
作者简介:刘嬴(1998-),女,汉族,天津市人,本科,本科在读,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护理学;孙铭谣(1998-),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本科,本科在读,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