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研教改的不断开展与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正在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此同时,那些多年来已扎根于教师心中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将随之被淘汰。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顺应教育形势的变化,使自己始终立于教育的不败之地,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师;有些教师甚至开始为自己的明天焦虑和不安。在此燃眉之际,浅谈笔者对探究性学习的一点感悟。
在讲初中化学教材中《盐的性质》一节时,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常见酸和常见碱的性质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笔者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策略,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把教师规定实验内容改为学生自主确定实验内容,自己想知道什么就探索什么,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课前:教师尽可能多的准备了这节课可能用到的化学药品,并列出药品清单,清单内容如下:
⑴ 固体:铁丝铜丝铝丝锌片
⑵ 液体:盐酸 硫酸 硝酸 NaOH溶液CuSO4溶液 FeCl3溶液 NaCl溶液 Hg(NO3)2溶液 BaCl2溶液 ZnSO4溶液KNO3溶液Na2SO4溶液 Na2CO3溶液 酸碱指示剂
CaCO3放水中得到的液体,AgCl放水中得到的液体
2、课上:
⑴、教师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索盐的性质
⑵、学生自愿结组,并由同组同学商量后定出组长
⑶、把药品清单发给学生
⑷、同组同学讨论、商量,最后决定以下内容:
⑸、组长到教室前面领取本组实验所需药品
⑹、同组同学共同参与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并总结出实验结论
课堂实践表明,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每个组所做的实验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够准确。比如:探索金属与盐是否反应时,药品选择(选①铁丝和硫酸铜溶液;②铜丝和硫酸钠溶液;③铝片和五水硫酸铜晶体)的不同,会使不同组学生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时,各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下一个环节:
⑺、不同组之间交流、讨论,评价彼此的结论,最终得出盐的性质
笔者以为,学生通过互相搜集证据评价比较,能唤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使其认真反思,自己发现自身原有知识的局限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本质,补充完善自己的结论。可以看出,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陷入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实验内容的深思,同时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价交流,各抒己见,点评各小组的实验。而且有些学生还能通过实验获取另外一些知识,如:盐溶液的酸碱性不一样,即有的盐溶液是酸性的,有的盐溶液是碱性的,有的盐溶液是中性的等。
金属与盐的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而对此反应学生通过上面的学习,认为满足以下条件就可以了:其一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必须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其二是盐必须是可溶性盐(即该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抓住这个时机,教师补做了以下实验(由于该实验有一定危险,教师没有把钠列入药品清单):用小刀切一小块金属钠并投入到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学生看到:金属钠并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却看到了有蓝色沉淀产生。由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太活泼的金属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教师接着补做下面的实验;即将一小块儿金属钠投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学生观察到金属钠与水剧烈反应,溶液变为红色。综合以上两个实验,学生获悉前一实验中未能置换出铜的原因是金属钠先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至此学生掌握了金属与盐能否发生反应的决定因素。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从整体上看,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相辉映。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突出优点有:
一、探究式学习中,探究目标多数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择的。因此目标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为了达到自己的探索目标学生会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会做出超出教师想象的努力。目标驱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异常活跃,学生会自觉地对学习进展和探究方法做出自我监控、反馈和调节。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学习的目标、方式、方法均由教师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被支配的接受知识状态。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支配者,控制者。相形见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遏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反,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不论是学习的性质,学习的形式,学习的过程都包含、渗透和体现了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这对学生的智力、潜能的发展有利无害,对以后形成创新型人才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
二、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不等于否定了过去的一切。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并不否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相反,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准确的引导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指南。比如:这节课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时,教师不能消极的旁观、等待,而应及时的走近各组认真的听,积极的想;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主动的参加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对学生的正确讨论结果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分析、指导。以便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确切地说,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伙伴。
三、探究式学习通过组内及组间的讨论、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各种思维在研究过程中优势互补,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互补,更有利于优秀生对后进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帮带。而且通过合作,加深了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愿学、乐学、想学、要学。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深感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和发展。达到了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欲深入透彻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就要敢于实践,敢于尝试。感悟从实践中来,尝试就会有收获。
(作者单位:067000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二中学)
在讲初中化学教材中《盐的性质》一节时,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常见酸和常见碱的性质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笔者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策略,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把教师规定实验内容改为学生自主确定实验内容,自己想知道什么就探索什么,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课前:教师尽可能多的准备了这节课可能用到的化学药品,并列出药品清单,清单内容如下:
⑴ 固体:铁丝铜丝铝丝锌片
⑵ 液体:盐酸 硫酸 硝酸 NaOH溶液CuSO4溶液 FeCl3溶液 NaCl溶液 Hg(NO3)2溶液 BaCl2溶液 ZnSO4溶液KNO3溶液Na2SO4溶液 Na2CO3溶液 酸碱指示剂
CaCO3放水中得到的液体,AgCl放水中得到的液体
2、课上:
⑴、教师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索盐的性质
⑵、学生自愿结组,并由同组同学商量后定出组长
⑶、把药品清单发给学生
⑷、同组同学讨论、商量,最后决定以下内容:
⑸、组长到教室前面领取本组实验所需药品
⑹、同组同学共同参与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并总结出实验结论
课堂实践表明,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每个组所做的实验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够准确。比如:探索金属与盐是否反应时,药品选择(选①铁丝和硫酸铜溶液;②铜丝和硫酸钠溶液;③铝片和五水硫酸铜晶体)的不同,会使不同组学生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时,各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下一个环节:
⑺、不同组之间交流、讨论,评价彼此的结论,最终得出盐的性质
笔者以为,学生通过互相搜集证据评价比较,能唤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使其认真反思,自己发现自身原有知识的局限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本质,补充完善自己的结论。可以看出,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陷入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实验内容的深思,同时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价交流,各抒己见,点评各小组的实验。而且有些学生还能通过实验获取另外一些知识,如:盐溶液的酸碱性不一样,即有的盐溶液是酸性的,有的盐溶液是碱性的,有的盐溶液是中性的等。
金属与盐的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而对此反应学生通过上面的学习,认为满足以下条件就可以了:其一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必须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其二是盐必须是可溶性盐(即该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抓住这个时机,教师补做了以下实验(由于该实验有一定危险,教师没有把钠列入药品清单):用小刀切一小块金属钠并投入到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学生看到:金属钠并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却看到了有蓝色沉淀产生。由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太活泼的金属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教师接着补做下面的实验;即将一小块儿金属钠投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学生观察到金属钠与水剧烈反应,溶液变为红色。综合以上两个实验,学生获悉前一实验中未能置换出铜的原因是金属钠先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至此学生掌握了金属与盐能否发生反应的决定因素。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从整体上看,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相辉映。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突出优点有:
一、探究式学习中,探究目标多数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择的。因此目标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为了达到自己的探索目标学生会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会做出超出教师想象的努力。目标驱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异常活跃,学生会自觉地对学习进展和探究方法做出自我监控、反馈和调节。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学习的目标、方式、方法均由教师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被支配的接受知识状态。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支配者,控制者。相形见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遏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反,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不论是学习的性质,学习的形式,学习的过程都包含、渗透和体现了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这对学生的智力、潜能的发展有利无害,对以后形成创新型人才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
二、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不等于否定了过去的一切。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并不否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相反,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准确的引导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指南。比如:这节课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时,教师不能消极的旁观、等待,而应及时的走近各组认真的听,积极的想;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主动的参加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对学生的正确讨论结果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分析、指导。以便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确切地说,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伙伴。
三、探究式学习通过组内及组间的讨论、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各种思维在研究过程中优势互补,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互补,更有利于优秀生对后进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帮带。而且通过合作,加深了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愿学、乐学、想学、要学。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深感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和发展。达到了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欲深入透彻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就要敢于实践,敢于尝试。感悟从实践中来,尝试就会有收获。
(作者单位:067000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