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1-000-02
摘 要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必须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旧的教学模式,改变只注重体能和技术的练习,忽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及评价体系建设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锻炼和指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就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师素质、学生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问题 对策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结合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我国高校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大部分学校课程设置是:大一学生开设基础教学课程,第一学期开设武术基本套路如二十四式太极拳或者初级长拳,第二学期开设篮球、排球或者体操之类的教学课程,大二开设专项选修课,一般开设的都是球类和健美操较多。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甚至只有大一开设体育基本教学课程,开设的内容单一,项目太少。
(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不够
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等三大部分的教学模式,结构模式单一老化,教学内容重在动作技术技能的锻炼,很少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基本体育健身常识和裁判知识不清楚,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不够,学生的组织能力较差。
(三)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评价手段过于简单化
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还是采用传统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的掌握来评价学生的成绩,评价内容采用简单的几个项目的测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好坏,评价手段过于简单化,不能体现学生体育能力和独立锻炼能力以及指导能力的水平,不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锻炼,有的学校在每年的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过程中流于形式,甚至为了应付检查,在上报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时候主动造假,将部分学生体质较差的数据进行人为的改动后上报,这样实际是违背了国家政策,更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四)学生体育意识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竞争压力,学生课程过重、英语四、六级和考研压力过大,很多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体育课教学怀着可有可无的心态,面对学生的这种心态教师存在无可奈何的感觉,没有采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过度看重学生的评教,从而导致体育课堂上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了。
(五)时尚项目专业教师紧缺,科研型教学团队较少
目前,大部分学校体育教育以竞技项目为主,而在竞技项目中又以便于开展、耗资较少的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上,而像网球、羽毛球、棒垒球、游泳、体育舞蹈、有氧运动健身操等娱乐性较强项目的专长教师较少,甚至紧缺。高校现有的教师业务专项结构不能够满足学生选项的要求,缺乏一些时尚运动项目的专业教师。没有形成科研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手段停留在较简单的体育锻炼方法上,没有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方面去研究教学手段的更新,没有思考时代的发展跟教学手段的落后之间的矛盾产生的不良影响。
(六)体育设施短缺,健身场馆太少,影响体育课程教学
高校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数量与教育部发布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的运动场馆和体育器材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在逐步更新,健身需求的增加和体育设施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教学楼、教师和学生宿舍在不断改善和扩建,致使学校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体育场馆建设处于停滞不前,体育教学设施陈旧,场地较小,有时几个班在一个场地上课,班级人数较多,甚至公共体育课达到40人以上,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不能满足上课的需要。学生上课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天气晴朗的时候,外面温度较高,学生活动时间少,下雨天没有室内场馆教学,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就停上。
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后一站,必须建立强身健体、教书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手段和锻炼的方法,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锻炼以及如何传授锻炼知识的能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情感的培养。学校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家政策和教学的目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课程教学和健身活动,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对较难的知识和专业性强的知识做一般介绍,让学生掌握几种熟悉和常用的锻炼方法,加大学生指导能力培养,让学生能学、会教。
(二)改革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改革中要创编符合地方特色和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教材。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指导活动练习,课后让学生创编下次课练习内容。通过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了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可以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让学生了解集合队伍要做到避开干扰,避开阳光直射学生、避开风沙、避开外界干扰源的干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让学生了解锻炼中安全注意事项和营养的补充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锻炼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以及独立生存能力。 (三)优化学生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教师应认真研究每一个班级学生的特点,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并根據其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平时可以多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重点关注学生的突出优点以备期末更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成绩,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重视体育素质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评,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正确引导学生体育意识培养,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改革应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心理品质和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以技术教学为中心,树立以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考核中加大身体素质的权重,特别是有氧耐力素质。让学生自己编排运动项目辅助体操进行教学并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依据。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指导能力,让学生掌握部分体育市场营销知识,体育管理知识,健身知识,能指导和影响一部分人参与体育健身行列,如在学校形成学校体育,在小区形成社区体育,在单位形成单位体育,在家庭形成家庭体育锻炼小群体。
(五)加强培训学习,培养科研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能力
要抓紧改善师资队伍的专长结构,安排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职或脱产培训,解决专长教师不足的问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重视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重视体育理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六)努力改善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校应当加大改善体育物质投入的力度,拓宽体育教学内容,加强体育资源的开发,加强体育健身场馆的建设和现有体育设施的维护,满足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多建设一些方便锻炼的健身路径。体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努力探索,挖掘有效的空间、时间资源,扩充体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运动俱乐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ngjy13-003。
参考文献:
[1] 王守文.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2] 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
[3] 曲宗湖.论我国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18).
[4] 尹念龙.“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阶段性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4.
摘 要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必须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旧的教学模式,改变只注重体能和技术的练习,忽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及评价体系建设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锻炼和指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就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师素质、学生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问题 对策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结合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我国高校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大部分学校课程设置是:大一学生开设基础教学课程,第一学期开设武术基本套路如二十四式太极拳或者初级长拳,第二学期开设篮球、排球或者体操之类的教学课程,大二开设专项选修课,一般开设的都是球类和健美操较多。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甚至只有大一开设体育基本教学课程,开设的内容单一,项目太少。
(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不够
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等三大部分的教学模式,结构模式单一老化,教学内容重在动作技术技能的锻炼,很少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基本体育健身常识和裁判知识不清楚,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不够,学生的组织能力较差。
(三)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评价手段过于简单化
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还是采用传统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的掌握来评价学生的成绩,评价内容采用简单的几个项目的测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好坏,评价手段过于简单化,不能体现学生体育能力和独立锻炼能力以及指导能力的水平,不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锻炼,有的学校在每年的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过程中流于形式,甚至为了应付检查,在上报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时候主动造假,将部分学生体质较差的数据进行人为的改动后上报,这样实际是违背了国家政策,更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四)学生体育意识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竞争压力,学生课程过重、英语四、六级和考研压力过大,很多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体育课教学怀着可有可无的心态,面对学生的这种心态教师存在无可奈何的感觉,没有采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过度看重学生的评教,从而导致体育课堂上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了。
(五)时尚项目专业教师紧缺,科研型教学团队较少
目前,大部分学校体育教育以竞技项目为主,而在竞技项目中又以便于开展、耗资较少的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上,而像网球、羽毛球、棒垒球、游泳、体育舞蹈、有氧运动健身操等娱乐性较强项目的专长教师较少,甚至紧缺。高校现有的教师业务专项结构不能够满足学生选项的要求,缺乏一些时尚运动项目的专业教师。没有形成科研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手段停留在较简单的体育锻炼方法上,没有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方面去研究教学手段的更新,没有思考时代的发展跟教学手段的落后之间的矛盾产生的不良影响。
(六)体育设施短缺,健身场馆太少,影响体育课程教学
高校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数量与教育部发布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的运动场馆和体育器材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在逐步更新,健身需求的增加和体育设施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教学楼、教师和学生宿舍在不断改善和扩建,致使学校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体育场馆建设处于停滞不前,体育教学设施陈旧,场地较小,有时几个班在一个场地上课,班级人数较多,甚至公共体育课达到40人以上,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不能满足上课的需要。学生上课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天气晴朗的时候,外面温度较高,学生活动时间少,下雨天没有室内场馆教学,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就停上。
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后一站,必须建立强身健体、教书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手段和锻炼的方法,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锻炼以及如何传授锻炼知识的能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情感的培养。学校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家政策和教学的目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课程教学和健身活动,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对较难的知识和专业性强的知识做一般介绍,让学生掌握几种熟悉和常用的锻炼方法,加大学生指导能力培养,让学生能学、会教。
(二)改革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改革中要创编符合地方特色和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教材。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指导活动练习,课后让学生创编下次课练习内容。通过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了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可以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让学生了解集合队伍要做到避开干扰,避开阳光直射学生、避开风沙、避开外界干扰源的干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让学生了解锻炼中安全注意事项和营养的补充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锻炼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以及独立生存能力。 (三)优化学生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教师应认真研究每一个班级学生的特点,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并根據其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平时可以多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重点关注学生的突出优点以备期末更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成绩,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重视体育素质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评,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正确引导学生体育意识培养,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改革应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心理品质和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以技术教学为中心,树立以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考核中加大身体素质的权重,特别是有氧耐力素质。让学生自己编排运动项目辅助体操进行教学并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依据。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指导能力,让学生掌握部分体育市场营销知识,体育管理知识,健身知识,能指导和影响一部分人参与体育健身行列,如在学校形成学校体育,在小区形成社区体育,在单位形成单位体育,在家庭形成家庭体育锻炼小群体。
(五)加强培训学习,培养科研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能力
要抓紧改善师资队伍的专长结构,安排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职或脱产培训,解决专长教师不足的问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重视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重视体育理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六)努力改善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校应当加大改善体育物质投入的力度,拓宽体育教学内容,加强体育资源的开发,加强体育健身场馆的建设和现有体育设施的维护,满足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多建设一些方便锻炼的健身路径。体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努力探索,挖掘有效的空间、时间资源,扩充体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运动俱乐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ngjy13-003。
参考文献:
[1] 王守文.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2] 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
[3] 曲宗湖.论我国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18).
[4] 尹念龙.“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阶段性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