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就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引发解决难题的愿望,才能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创新思维。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质疑”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活创新思维
学生初学一节内容,总会有种种问题,对此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质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钻研教材,深刻挖掘出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概括和判断相关信息,这有助于开发探究性学习的潜能。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零乱的,甚至是肤浅的,教师都应予以表扬或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切忌批评或指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锻练学生提取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提出的问题中寻找突破口,共同讨论筛选出有共性、符合教学要求、最有价值的问题。这种加工和重新组合,既是对学生活化思维的训练,更是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整合学生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有机地组织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围绕问题,分组合作,有序探究,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而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自然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找准“焦点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即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教师应在吃透教材、把握住重难点和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找准学生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焦点问题”。只有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中设问,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矛盾,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况且,课堂教学要想在有限时间内产生最大效益,必须对问题进行梳理与选择,充分关注、发现和提炼具有一定思维容量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切不可把课堂搞成“大问小问有问就好”的“满堂问”。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知识助我成长》这一内容时,也许是为了追求所谓的“问题效应”,设置了大量细小、琐碎的问题,如教育的含义、目的及手段,教育对个人、国家及社会的作用等。整堂课就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中结束,没有挫折,没有悬念,没有撞击,没有各抒己见的争执,没有豁然开朗的欣喜,看似水到渠成,却平淡得有如一潭死水。究其原因在于课堂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圈囿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完全在教师既定的框框中亦步亦趋,潜在的能量难以充分释放,个性难以张扬,在繁琐的问答中迷失自我,更谈不上创新与生成。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粗线条,宁整勿碎,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典型性,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放开手脚,从多角度去探索、创新,让智慧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绽放。
三、联系实际设疑导思,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政治课则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就是它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其理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熟悉的影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材,更多地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来创设问题。比如:从学生自身、社会或当前时政热点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现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一方面有切身的感受,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调动主体能动性,激起解决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视野,启发思维,点燃思考的火花,促进知识的迁移。
例如:我在教学《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荣荣的妈妈偷看了荣荣的日记,荣荣气哭了,与妈妈大吵了一顿。(多媒体展示)看完录像后,我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1)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2)如何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你能帮她吗?上述问题涉及学生的隐私权问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会畅所欲言,从而调动起参与意识。组织学生对问题情境展开分析讨论,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如何帮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1)买一本带锁的日记,这样父母就看不到了;(2)向父母宣传法律知识,说明人人有隐私,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劝他们不要做违法的事情;(3)努力做一个好孩子,让父母放心;(4)平时多与父母沟通与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交往等情况,让父母放心,他们就不会因为担心而偷看自己的日记;(5)直白地告诉父母:我爱你们,尊重你们;我大了,你们也要尊重我的秘密和感受,别看我的日记。通过上述活动,在质疑、探究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的过程,在感知生活的同时获得了超越生活本身的理性思考。同时,还发展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源泉,是诱发思维的导火索,是智慧生成的土壤。教师应在教学中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纽带,使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课堂的灵魂,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探索、创新的精神。
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活创新思维
学生初学一节内容,总会有种种问题,对此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质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钻研教材,深刻挖掘出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概括和判断相关信息,这有助于开发探究性学习的潜能。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零乱的,甚至是肤浅的,教师都应予以表扬或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切忌批评或指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锻练学生提取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提出的问题中寻找突破口,共同讨论筛选出有共性、符合教学要求、最有价值的问题。这种加工和重新组合,既是对学生活化思维的训练,更是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整合学生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有机地组织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围绕问题,分组合作,有序探究,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而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自然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找准“焦点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即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教师应在吃透教材、把握住重难点和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找准学生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焦点问题”。只有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中设问,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矛盾,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况且,课堂教学要想在有限时间内产生最大效益,必须对问题进行梳理与选择,充分关注、发现和提炼具有一定思维容量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切不可把课堂搞成“大问小问有问就好”的“满堂问”。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知识助我成长》这一内容时,也许是为了追求所谓的“问题效应”,设置了大量细小、琐碎的问题,如教育的含义、目的及手段,教育对个人、国家及社会的作用等。整堂课就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中结束,没有挫折,没有悬念,没有撞击,没有各抒己见的争执,没有豁然开朗的欣喜,看似水到渠成,却平淡得有如一潭死水。究其原因在于课堂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圈囿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完全在教师既定的框框中亦步亦趋,潜在的能量难以充分释放,个性难以张扬,在繁琐的问答中迷失自我,更谈不上创新与生成。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粗线条,宁整勿碎,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典型性,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放开手脚,从多角度去探索、创新,让智慧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绽放。
三、联系实际设疑导思,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政治课则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就是它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其理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熟悉的影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材,更多地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来创设问题。比如:从学生自身、社会或当前时政热点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现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一方面有切身的感受,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调动主体能动性,激起解决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视野,启发思维,点燃思考的火花,促进知识的迁移。
例如:我在教学《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荣荣的妈妈偷看了荣荣的日记,荣荣气哭了,与妈妈大吵了一顿。(多媒体展示)看完录像后,我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1)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2)如何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你能帮她吗?上述问题涉及学生的隐私权问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会畅所欲言,从而调动起参与意识。组织学生对问题情境展开分析讨论,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如何帮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1)买一本带锁的日记,这样父母就看不到了;(2)向父母宣传法律知识,说明人人有隐私,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劝他们不要做违法的事情;(3)努力做一个好孩子,让父母放心;(4)平时多与父母沟通与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交往等情况,让父母放心,他们就不会因为担心而偷看自己的日记;(5)直白地告诉父母:我爱你们,尊重你们;我大了,你们也要尊重我的秘密和感受,别看我的日记。通过上述活动,在质疑、探究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的过程,在感知生活的同时获得了超越生活本身的理性思考。同时,还发展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源泉,是诱发思维的导火索,是智慧生成的土壤。教师应在教学中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纽带,使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课堂的灵魂,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探索、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