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致使至少30万婴幼儿出现泌尿系统异常入院治疗。事件最终以主要责任人落马、企业宣布破产、三鹿品牌毁于一旦结果,我国乳制品行业也因此一度处在发展的阴霾之下。然而时至今日,频繁惊现的“问题奶”使这一阴霾似乎挥之不去,不断地打击着我国乳制品行业本已举步维艰的发展。
2010年8月,圣元奶粉又被卷入了“导致婴儿性早熟”的危机,虽然卫生部发表声明称圣元和市场上抽检的其他奶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但无疑给元气重伤的国内奶制品市场又一重大打击。此外,被多家媒体报道的“皮革奶”,虽然最后被证实为失实报道,但如此接二连三的负面新闻,已经把国人对于国内婴幼儿奶粉的信心几乎打击殆尽。
尽管整个乳制品行业一直不断努力挽回婴幼儿奶粉在国人心中的形象,但收效却不十分显著。我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委托第三方所作的抽检显示,国外品牌、进口与国产奶粉在质量上没有明显差异;也有3家国内乳企公开表示有信心向消费者做出产品安全保证。然而据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约有70%的受访者称不会选择国产品牌的奶粉。有一部分消费者对于国内的灌装进口渠道也失去信任,托亲朋好友在港澳或者国外采购,甚至催生出一个新兴行业——代购。
一位一直通过代购购买国外奶粉的妈妈这样告诉记者,“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第一,国外的质量检查会严格一些,至少可以避开一些不必要的风险。第二,国外的产品在包装上更加人性化和细致一些,比如我现在在给宝宝喝的明治奶粉,它的盖子是半密封的,这样既方便有比较卫生。”当记者问道她所代购的产品在国内已经上市为何还要托人代购时,这位妈妈说,“以美素为例吧,我曾经给孩子买过同款的奶粉,但是口感明显要甜一些。我想还是国外灌装的更好一些。”
会“念经”的洋奶粉
据调查,三鹿事件发生之前,国产奶粉市场占有率为60%,进口奶粉为40%。2010年,进口奶粉已经占据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与国内奶粉平分秋色。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洋品牌的奶粉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已经达到80%左右。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计,今年,我国进口奶粉规模可能达到50万吨。在此之前的2008年,我国奶制品进口份额仅为12.08万吨。仅仅两年时间,这个数字翻了3倍。
究其原因,吉林外资奶粉经销商李莫告诉记者,此前洋奶粉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由于价格原因,并不被大多数消费者认同,但是自从三聚氰胺出现之后,这种情况大为改变。“生意突然变好很多。”李莫说,“几个品牌的洋奶粉在2009年左右也相应推出了适应二、三线城市的中低端产品,更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
但是,洋奶粉就真的这样好吗?据国家质检总局去年8月份公布的进境不合格食品,有670多吨乳品被检出不合格,其中婴幼儿奶粉约占70%,原产地以澳洲最多,主要是细菌类、重金属超标。
2010年,来自欧洲的多美滋奶粉被媒体曝光小虫、白线等各种异物,并对麦芽糊精含量予以回避。去年年初,上百名食用多美滋奶粉的宝宝患肾结石。虽然最终药监部门检测结果是多美滋不含三聚氰胺,但多美滋也不得不接受消费者、专家和媒体的质疑:没有三聚氰胺奶粉仍可导致结石。
李莫透露,“国内进口的国外奶粉大多数采取国内灌装销售的路线,当进口奶粉摆在各大超市里销售的时候,可能已经历了一年左右,但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一般会标注为国内灌装出厂的日期。”
从国外代购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后顾之忧,2010年9月,总部位于美国的雅培紧急召回了一批奶粉,原因是雅培北美工厂的一条生产线在自检后发现,可能存在甲虫污染问题。同年日本的明治公司也紧急召回了一批乳酪。事件中虽均未涉及到为中国进口相关的生产线,但是相信很多常年在国外代购奶粉的消费者应该也颇为担心。
信任危机中的国产奶粉
近日,由于日本发生大地震而担心缺货和受到核辐射污染,引发了大陆旅客在港的新一轮“抢奶潮”,有人一大早排队买日本奶粉。早些时候,两名内地旅客赴港买奶粉,与另一名内地旅客和两名香港姐妹发生冲突。一位广州人大代表所言:“这么多人到港澳买奶粉,在日本机场,中国游客在上飞机之前把奶粉抢光了,实在是一种悲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食品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表示,国内婴幼儿奶制品行业在生产工艺上是很成熟的,和国外相比毫不逊色。“但是在整个行业的第一步——奶源上,我们就出现了问题,比如说三聚氰胺,这在奶制品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新西兰、澳洲,是非常陌生的名称。再比较国内的从‘大头娃娃’中没有蛋白质含量,到用‘三聚氰胺’代替蛋白质的一系列事件,不能不说这是很令人痛心的。”
对于今年发生的“圣元奶粉被怀疑导致婴儿性早熟”事件中,虽然经检测并未发现三聚氰胺,但无疑也使消费者对于国内奶粉的品质再度产生怀疑,这位高工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会加入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以满足婴幼儿在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也就是所说的配方奶粉,这些配方奶粉是有标准可循的,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比如L—氨基酸的添加,按标准规定必须是全天然的,可有些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使用合成添加剂。”
这位高工表示,国内奶粉市场一直是非不断,各种问题奶屡禁不止,最主要的还是监管机制的问题。“举例来说,新西兰在奶源控制上有非常完善的标准和监管制度,比如牧场的环境、饲料的选用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饲养牧群等等。而中国的奶制品监管却相对滞后,我们把检测放在了最后的阶段,不能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举例子来说,除了三聚氰胺、皮革,还可以从大豆和花生中提炼出蛋白质再添加到牛奶中,在后期的检测过程中,就很难甚至完全不能被检测出来。”也就是说,虽然它们的危害远远小于三聚氰胺,但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并没有摄取到足够的营养。
“与其说国外的奶粉迅速抢占国内市场是因为自身的质量优质,奶源健康,不如说是三聚氰胺为洋奶粉打开了国内市场的大门,相对滞后的监管体制给他们提供契机,而完善的服务和大量的广告投入使他们站稳了脚跟。”李莫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道。
重塑国人对国产奶的信心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认为,要想重塑消费者信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以全产业链的模式生产乳制品,从奶牛养殖开始严把关,把产业链监管前移,因为,企业发展自有奶源是全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婴幼儿奶粉生产的法规和政策,其中,2010年11月公布的《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就规定到本月初仍未获得生产许可的企业,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要想获得生产许可,乳品企业必须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对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而这套设备至少需要200万元以上,这样一部分不具备实力的不规范企业自然也就必须退出奶制品市场。”这位高工说道。
另外,接受监管的也不只有国内的乳制品行业,《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也表明,以后对问题进口奶粉将责令生产商实施召回制度。
这预示着,国家对于国内奶制品的管理机制将日趋完善,也将避免一些劣质的外国奶粉借着洋外衣以次充好,搅乱国内奶制品市场。
“总结来说,在与进口奶粉的竞争中,国产奶之所以一直处于劣势,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原料的生产和监管,原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奶源,二就是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只有奶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管理,完成从单纯的‘结果检测’到‘全过程监管’的转变,那么国内奶粉才能重新站稳脚跟,获得国民的再次信任。”宋昆冈如此说道。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李莫为化名)
2010年8月,圣元奶粉又被卷入了“导致婴儿性早熟”的危机,虽然卫生部发表声明称圣元和市场上抽检的其他奶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但无疑给元气重伤的国内奶制品市场又一重大打击。此外,被多家媒体报道的“皮革奶”,虽然最后被证实为失实报道,但如此接二连三的负面新闻,已经把国人对于国内婴幼儿奶粉的信心几乎打击殆尽。
尽管整个乳制品行业一直不断努力挽回婴幼儿奶粉在国人心中的形象,但收效却不十分显著。我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委托第三方所作的抽检显示,国外品牌、进口与国产奶粉在质量上没有明显差异;也有3家国内乳企公开表示有信心向消费者做出产品安全保证。然而据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约有70%的受访者称不会选择国产品牌的奶粉。有一部分消费者对于国内的灌装进口渠道也失去信任,托亲朋好友在港澳或者国外采购,甚至催生出一个新兴行业——代购。
一位一直通过代购购买国外奶粉的妈妈这样告诉记者,“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第一,国外的质量检查会严格一些,至少可以避开一些不必要的风险。第二,国外的产品在包装上更加人性化和细致一些,比如我现在在给宝宝喝的明治奶粉,它的盖子是半密封的,这样既方便有比较卫生。”当记者问道她所代购的产品在国内已经上市为何还要托人代购时,这位妈妈说,“以美素为例吧,我曾经给孩子买过同款的奶粉,但是口感明显要甜一些。我想还是国外灌装的更好一些。”
会“念经”的洋奶粉
据调查,三鹿事件发生之前,国产奶粉市场占有率为60%,进口奶粉为40%。2010年,进口奶粉已经占据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与国内奶粉平分秋色。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洋品牌的奶粉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已经达到80%左右。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计,今年,我国进口奶粉规模可能达到50万吨。在此之前的2008年,我国奶制品进口份额仅为12.08万吨。仅仅两年时间,这个数字翻了3倍。
究其原因,吉林外资奶粉经销商李莫告诉记者,此前洋奶粉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由于价格原因,并不被大多数消费者认同,但是自从三聚氰胺出现之后,这种情况大为改变。“生意突然变好很多。”李莫说,“几个品牌的洋奶粉在2009年左右也相应推出了适应二、三线城市的中低端产品,更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
但是,洋奶粉就真的这样好吗?据国家质检总局去年8月份公布的进境不合格食品,有670多吨乳品被检出不合格,其中婴幼儿奶粉约占70%,原产地以澳洲最多,主要是细菌类、重金属超标。
2010年,来自欧洲的多美滋奶粉被媒体曝光小虫、白线等各种异物,并对麦芽糊精含量予以回避。去年年初,上百名食用多美滋奶粉的宝宝患肾结石。虽然最终药监部门检测结果是多美滋不含三聚氰胺,但多美滋也不得不接受消费者、专家和媒体的质疑:没有三聚氰胺奶粉仍可导致结石。
李莫透露,“国内进口的国外奶粉大多数采取国内灌装销售的路线,当进口奶粉摆在各大超市里销售的时候,可能已经历了一年左右,但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一般会标注为国内灌装出厂的日期。”
从国外代购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后顾之忧,2010年9月,总部位于美国的雅培紧急召回了一批奶粉,原因是雅培北美工厂的一条生产线在自检后发现,可能存在甲虫污染问题。同年日本的明治公司也紧急召回了一批乳酪。事件中虽均未涉及到为中国进口相关的生产线,但是相信很多常年在国外代购奶粉的消费者应该也颇为担心。
信任危机中的国产奶粉
近日,由于日本发生大地震而担心缺货和受到核辐射污染,引发了大陆旅客在港的新一轮“抢奶潮”,有人一大早排队买日本奶粉。早些时候,两名内地旅客赴港买奶粉,与另一名内地旅客和两名香港姐妹发生冲突。一位广州人大代表所言:“这么多人到港澳买奶粉,在日本机场,中国游客在上飞机之前把奶粉抢光了,实在是一种悲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食品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表示,国内婴幼儿奶制品行业在生产工艺上是很成熟的,和国外相比毫不逊色。“但是在整个行业的第一步——奶源上,我们就出现了问题,比如说三聚氰胺,这在奶制品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新西兰、澳洲,是非常陌生的名称。再比较国内的从‘大头娃娃’中没有蛋白质含量,到用‘三聚氰胺’代替蛋白质的一系列事件,不能不说这是很令人痛心的。”
对于今年发生的“圣元奶粉被怀疑导致婴儿性早熟”事件中,虽然经检测并未发现三聚氰胺,但无疑也使消费者对于国内奶粉的品质再度产生怀疑,这位高工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会加入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以满足婴幼儿在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也就是所说的配方奶粉,这些配方奶粉是有标准可循的,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比如L—氨基酸的添加,按标准规定必须是全天然的,可有些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使用合成添加剂。”
这位高工表示,国内奶粉市场一直是非不断,各种问题奶屡禁不止,最主要的还是监管机制的问题。“举例来说,新西兰在奶源控制上有非常完善的标准和监管制度,比如牧场的环境、饲料的选用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饲养牧群等等。而中国的奶制品监管却相对滞后,我们把检测放在了最后的阶段,不能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举例子来说,除了三聚氰胺、皮革,还可以从大豆和花生中提炼出蛋白质再添加到牛奶中,在后期的检测过程中,就很难甚至完全不能被检测出来。”也就是说,虽然它们的危害远远小于三聚氰胺,但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并没有摄取到足够的营养。
“与其说国外的奶粉迅速抢占国内市场是因为自身的质量优质,奶源健康,不如说是三聚氰胺为洋奶粉打开了国内市场的大门,相对滞后的监管体制给他们提供契机,而完善的服务和大量的广告投入使他们站稳了脚跟。”李莫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道。
重塑国人对国产奶的信心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认为,要想重塑消费者信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以全产业链的模式生产乳制品,从奶牛养殖开始严把关,把产业链监管前移,因为,企业发展自有奶源是全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婴幼儿奶粉生产的法规和政策,其中,2010年11月公布的《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就规定到本月初仍未获得生产许可的企业,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要想获得生产许可,乳品企业必须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对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而这套设备至少需要200万元以上,这样一部分不具备实力的不规范企业自然也就必须退出奶制品市场。”这位高工说道。
另外,接受监管的也不只有国内的乳制品行业,《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也表明,以后对问题进口奶粉将责令生产商实施召回制度。
这预示着,国家对于国内奶制品的管理机制将日趋完善,也将避免一些劣质的外国奶粉借着洋外衣以次充好,搅乱国内奶制品市场。
“总结来说,在与进口奶粉的竞争中,国产奶之所以一直处于劣势,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原料的生产和监管,原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奶源,二就是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只有奶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管理,完成从单纯的‘结果检测’到‘全过程监管’的转变,那么国内奶粉才能重新站稳脚跟,获得国民的再次信任。”宋昆冈如此说道。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李莫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