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水乃生命之源,如何加强自来水厂的设备维护管理,保障供水安全,是現代自来水厂面临的严峻形势。本文从优化设备管理机构、转变设备维修模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现代自来水厂设备维护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自来水厂;设备管理;措施
一、前言
在现代自来水厂进行生产活动中,设备是非常关键的基础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来水厂生产具有流程式、不间断的特点,对设备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与日俱增;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建自来水厂大量采用以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紫外消毒为代表的深度处理技术,且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技术含量明显增加,设备管理的难度日趋复杂,设备管理工作在自来水厂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二、现代化自来水厂设备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与传统自来水厂相比,现代化自来水厂具有人员少、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PLC 控制系统、空压动力系统、在线仪表、鼓风机、变频器被广泛使用,大型、精密、结构复杂的设备不断增多,安全生产对设备的依赖程度显著上升,设备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这给自来水厂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时,一些新建自来水厂还引进了臭氧氧化、紫外消毒等新工艺,使得设备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增加了设备管理的难度。
伴随着设备技术进步和自控程度的提高,现代化自来水厂在设备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管理机构精简与技术复杂、维修人员短缺和维修任务重、先进的设备与落后的维修能力、粗放管理的现实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等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做到科学、有效地落实设备管理的任务,就必须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系统安排,迫切需要更新设备管理观念和工作思路,服务于自来水厂“安全、优质、低耗”供水的目标,切实解决设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优化设备管理机构
设备管理的组织机构极为重要,一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的运用都必须通过组织机构才能得以实现,它影响与决定自来水厂设备管理的运作效率与效果。传统的自来水厂大多采用工段制运行管理模式,即:以工段为界限划分设备管理的责任范围,工段是设备管理的主体,生产则由厂级调度负责。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大量使用,许多现场操作可在上位机SCADA 系统中实现,加药量、加氯量等重要参数实现了流量配比或PID 闭环调整,重要设备也实现了自动启停或上位机远程控制,生产所需要的运行人员不断减少。在此背景下,横班制运行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大势所趋。
四、转变设备维修模式
设备维修体制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事后维修、计划预修和生产维修阶段。事后维修即坏了再修、不坏不修,可以发挥主要零配件的最大寿命,维修经济性较好,缺点是可能由于重要设备故障而停产;计划预修是根据设备磨损规律,确定不同设备的保养周期和维修周期,可以大大减少故障停机,将潜在的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大量严重故障或事故的发生。由于缺乏对设备的综合分析,计划预修制存在维修过渡或维修不足的情况;生产维修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和改善维修三个部分内容,优点是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转变设备维修模式,由事后维修、计划预修向生产维修全面过渡符合现代化自来水厂设备特点和管理要求,生产维修方式更贴近自来水厂实际情况,也更经济。搞单一模式、一刀切显然不符合管理科学的思想。
要实现向生产维修体制的转变,可从设备ABC分类入手,根据设备固定资产价值以及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按照设备对生产、安全、质量、成本影响的重要程度和次序进行排列,整理出ABC清单,以便实施分级管理。对那些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设备,如高压配电系统、空压动力系统,应列入A 类设备,实行以综合管理为特点的生产维修模式,推行由运行班组、设备部门和专业服务商人员组成的不同层次的预防检查制度;对那些产供水重要设备如水泵机组,应列入B 类设备,实行计划检修和状态监测相结合的维修策略;对部分不重要的设备如液位计、采样泵等,可列入C 类设备,仍然采用事后维修,避免过度维修。为提高设备性能,在维修过程中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工艺、新技术,这就是改善维修。
五、提高设备现场管理水平
1.推行切实有效的设备点检管理
自来水厂自动化水平提高后,运行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就是巡视点检。在设备点检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点检标准制订方面,设备技术人员创造了以“看、闻、摸、听、测”为内容的模块化文件编写形式,针对某台设备都要明确看什么、闻什么、摸什么、听什么、测什么以及相关标准,理顺了点检标准编写思路,提高了文件编写效率和质量;二是在文字版点检标准基础上,结合目视化管理思想,制订了图例式点检作业指导书,并张贴在现场指示牌上,点检点位置、点检内容和相关标准等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对点检工作的指导性更强;三是贯彻由运行班组、设备管理人员和专业厂商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点检制度,同时厂级领导不定期抽查监督,做到了全员参与;四是引入电子巡更系统,实现智能量化点检,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对点检工作的记录和监督作用,及时发现漏检人员和漏检项目,保证了点检工作的常态化。
2.采用目视化管理工具改善设备管理
目视化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活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以公开化、透明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看得见,形成一目了然的效果。在设备现场管理实践中,我们广泛采用了这种目视化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借鉴目视化管理思想,摒弃了文本式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规程,制订了图例式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规程,优点是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有许多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操作,可以用一张或几张图片加上简单的说明来形象、客观的表现出来,可迅速提高运行人员操作技能,落实日常维护保养任务,实现了设备操作和保养的规范化管理;二是仪表目视化管理。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生产参数在线仪表被广泛使用,仪表数量众多、运行参数各异,通过目视化管理方法将仪表参数低值、正常值、高值用不同颜色标识,做到了一看便知正常与否,帮助运行人员迅速判断故障;三是实现了工具的形迹管理。如氯瓶间更换氯瓶工具使用频繁,摆放杂乱无章,通过使用婴儿垫做工具的行迹管理,不仅提高了工具的取用效率,还很容易发现工具是否缺失,提高了更换氯瓶的安全性;四是管道标识的目视化。自来水厂管道和阀门众多,氯气、氧气、臭氧、压缩空气、工艺水、在线仪表采样水、设备服务水、冷却水等管路相互交错。由于没有标识,在设备操作切换和检修时,即使对现场管道来龙去脉较为熟悉的人,也往往需要在操作前仔细查看,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存在操作的风险。通过管道标识工作,将管道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明介质名称和流向,做到了一目了然。
结束语:
提高自来水厂设备管理水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系统性思维。同时,设备管理终究是一门以技术管理为基础的科学,需要不断更新设备管理观念,加大技术管理力度。通过几年来在设备管理方面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离现代化自来水厂设备管理要求还相距甚远,还需要在技术基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节能降耗、管理信息化手段等方面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年.
[2]袁明康:《浅谈ABC 分级管理在设备管理上的应用》,《新疆化工》,2004 年第3 期.
关键词:自来水厂;设备管理;措施
一、前言
在现代自来水厂进行生产活动中,设备是非常关键的基础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来水厂生产具有流程式、不间断的特点,对设备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与日俱增;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建自来水厂大量采用以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紫外消毒为代表的深度处理技术,且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技术含量明显增加,设备管理的难度日趋复杂,设备管理工作在自来水厂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二、现代化自来水厂设备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与传统自来水厂相比,现代化自来水厂具有人员少、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PLC 控制系统、空压动力系统、在线仪表、鼓风机、变频器被广泛使用,大型、精密、结构复杂的设备不断增多,安全生产对设备的依赖程度显著上升,设备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这给自来水厂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时,一些新建自来水厂还引进了臭氧氧化、紫外消毒等新工艺,使得设备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增加了设备管理的难度。
伴随着设备技术进步和自控程度的提高,现代化自来水厂在设备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管理机构精简与技术复杂、维修人员短缺和维修任务重、先进的设备与落后的维修能力、粗放管理的现实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等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做到科学、有效地落实设备管理的任务,就必须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系统安排,迫切需要更新设备管理观念和工作思路,服务于自来水厂“安全、优质、低耗”供水的目标,切实解决设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优化设备管理机构
设备管理的组织机构极为重要,一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的运用都必须通过组织机构才能得以实现,它影响与决定自来水厂设备管理的运作效率与效果。传统的自来水厂大多采用工段制运行管理模式,即:以工段为界限划分设备管理的责任范围,工段是设备管理的主体,生产则由厂级调度负责。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大量使用,许多现场操作可在上位机SCADA 系统中实现,加药量、加氯量等重要参数实现了流量配比或PID 闭环调整,重要设备也实现了自动启停或上位机远程控制,生产所需要的运行人员不断减少。在此背景下,横班制运行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大势所趋。
四、转变设备维修模式
设备维修体制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事后维修、计划预修和生产维修阶段。事后维修即坏了再修、不坏不修,可以发挥主要零配件的最大寿命,维修经济性较好,缺点是可能由于重要设备故障而停产;计划预修是根据设备磨损规律,确定不同设备的保养周期和维修周期,可以大大减少故障停机,将潜在的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大量严重故障或事故的发生。由于缺乏对设备的综合分析,计划预修制存在维修过渡或维修不足的情况;生产维修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和改善维修三个部分内容,优点是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转变设备维修模式,由事后维修、计划预修向生产维修全面过渡符合现代化自来水厂设备特点和管理要求,生产维修方式更贴近自来水厂实际情况,也更经济。搞单一模式、一刀切显然不符合管理科学的思想。
要实现向生产维修体制的转变,可从设备ABC分类入手,根据设备固定资产价值以及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按照设备对生产、安全、质量、成本影响的重要程度和次序进行排列,整理出ABC清单,以便实施分级管理。对那些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设备,如高压配电系统、空压动力系统,应列入A 类设备,实行以综合管理为特点的生产维修模式,推行由运行班组、设备部门和专业服务商人员组成的不同层次的预防检查制度;对那些产供水重要设备如水泵机组,应列入B 类设备,实行计划检修和状态监测相结合的维修策略;对部分不重要的设备如液位计、采样泵等,可列入C 类设备,仍然采用事后维修,避免过度维修。为提高设备性能,在维修过程中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工艺、新技术,这就是改善维修。
五、提高设备现场管理水平
1.推行切实有效的设备点检管理
自来水厂自动化水平提高后,运行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就是巡视点检。在设备点检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点检标准制订方面,设备技术人员创造了以“看、闻、摸、听、测”为内容的模块化文件编写形式,针对某台设备都要明确看什么、闻什么、摸什么、听什么、测什么以及相关标准,理顺了点检标准编写思路,提高了文件编写效率和质量;二是在文字版点检标准基础上,结合目视化管理思想,制订了图例式点检作业指导书,并张贴在现场指示牌上,点检点位置、点检内容和相关标准等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对点检工作的指导性更强;三是贯彻由运行班组、设备管理人员和专业厂商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点检制度,同时厂级领导不定期抽查监督,做到了全员参与;四是引入电子巡更系统,实现智能量化点检,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对点检工作的记录和监督作用,及时发现漏检人员和漏检项目,保证了点检工作的常态化。
2.采用目视化管理工具改善设备管理
目视化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活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以公开化、透明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看得见,形成一目了然的效果。在设备现场管理实践中,我们广泛采用了这种目视化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借鉴目视化管理思想,摒弃了文本式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规程,制订了图例式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规程,优点是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有许多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操作,可以用一张或几张图片加上简单的说明来形象、客观的表现出来,可迅速提高运行人员操作技能,落实日常维护保养任务,实现了设备操作和保养的规范化管理;二是仪表目视化管理。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生产参数在线仪表被广泛使用,仪表数量众多、运行参数各异,通过目视化管理方法将仪表参数低值、正常值、高值用不同颜色标识,做到了一看便知正常与否,帮助运行人员迅速判断故障;三是实现了工具的形迹管理。如氯瓶间更换氯瓶工具使用频繁,摆放杂乱无章,通过使用婴儿垫做工具的行迹管理,不仅提高了工具的取用效率,还很容易发现工具是否缺失,提高了更换氯瓶的安全性;四是管道标识的目视化。自来水厂管道和阀门众多,氯气、氧气、臭氧、压缩空气、工艺水、在线仪表采样水、设备服务水、冷却水等管路相互交错。由于没有标识,在设备操作切换和检修时,即使对现场管道来龙去脉较为熟悉的人,也往往需要在操作前仔细查看,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存在操作的风险。通过管道标识工作,将管道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明介质名称和流向,做到了一目了然。
结束语:
提高自来水厂设备管理水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系统性思维。同时,设备管理终究是一门以技术管理为基础的科学,需要不断更新设备管理观念,加大技术管理力度。通过几年来在设备管理方面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离现代化自来水厂设备管理要求还相距甚远,还需要在技术基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节能降耗、管理信息化手段等方面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年.
[2]袁明康:《浅谈ABC 分级管理在设备管理上的应用》,《新疆化工》,2004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