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圣节刚过,还没消停几天,感恩节的节日气氛就袭来了。此时我们已经搬到波特兰第18街的一家青年旅馆,这里交通非常方便,步行就可以到市中心第5街。向下走到第19街,穿过杰克逊街就是波特兰大学了。
离感恩节还有好几天,旅馆里就已经忙上了,服务员都是来打工的波特兰大学的学生。他们把楼道里的地毯、窗户都彻底清洗了一遍,连院子里的犄角旮旯也都清理了。平日青年旅馆的卫生条件就已经很好了,再经过这样的大扫除,更是窗明几净整洁温馨了。原来墙上贴的万圣节宠物精灵和古怪的大南瓜,也换成了五彩斑斓的大火鸡。
感恩节前一天,打工的大学生就少了许多。这个节日,90%的美国人都会赶回家,和家人吃一顿感恩大餐,过团聚的夜晚,有些像我们春节的大年三十。学校里剩下的学生都是日本、韩国等留学生,他们反正也回不去,就到旅馆来打工,这样还能和我们一起过感恩节。
旅馆经理告诉大家,感恩节大餐由旅馆提供,客人自己不用做饭了。这下把我乐坏了,活了快70岁了一次火鸡也没吃过,火鸡肉到底是啥滋味还真不晓得。我觉得这次的旅行计划制订得真好,这么多人生第一次全体验了,完全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行走,走出了感觉,走出了惊喜和刺激,还有明天的美味——一只大火鸡。
我和老伴儿欢天喜地地去了超市,我们还要买今天两顿和明天中午一顿饭的原料。感恩节前,超市的货品也会和之前的每个节日一样大降价,冰柜里存满了大火鸡,连平日的海鲜冰柜都腾出来装火鸡了,排队结账的人也几乎是人手一只。夸张一点儿说,这个大超市快成火鸡专卖市场了——火鸡玩具、火鸡饰品、烤火鸡的配料、火鸡肉丝沙拉……就差把面包烤成火鸡样子了。
我和老伴兒都有些发蒙,不知道该买些什么。卖烤鸡的柜台里一只平常鸡都没了,全换成了烤火鸡。大转炉里的大火鸡已经烤得滴油,香味阵阵扑鼻,引得不少人驻足。老伴儿最爱吃肉了,见了这香喷喷的火鸡哪里舍得走,围着炉子左转右转,最后到底是被我一把拽走了。我说:“你再忍忍,明晚就有得吃了。人家过感恩节才吃,难不成你今天就想把节过了?”老伴儿只好咽下口水不情愿地跟在我后边离开了。
我们买了大米、鸡蛋、蔬菜和明天开派对时吃的小零食。结账出来,看见超市墙上贴了一大张纸,是感恩节前夕人们为贫穷的人还账的公告。上面是一串长长的账单,左边列的是欠款人的名字和欠款数目,右边列的是还款人的名字。有些还款人一看就是化名,毕竟在美国叫John、Jack、 Peter、Mike的入成千上万。这样的事我只在书里读过,但从未亲眼见过,今天亲身站在账单前面,感受真是大不一样。
感慨着走出超市,看见大门外摆放着两个巨大的白色圆桶。从桶盖上贴的条子可以看出来,一个大桶是用来放顾客们自愿捐赠的东西的,顾客从超市买完东西出来,可以从自己买的物品中挑出一些,放到这个大桶里;另一个大桶装的是超市免费提供给低收入或无收入家庭的感恩节套餐,每个家庭可以领取一份。我和老伴儿站在那看了好长时间,几乎每个从超市里走出来的人都会往第一个桶里放一些东西,其中以罐头与盒装食品为主,也是为了方便需要的人取用。偶尔也看到有人从第二个桶里取东西,那是一个纸箱子,看样子沉甸甸的,外封上写的是“Food Bank(食品银行)”。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非营利组织,专门为一些贫困的人提供食物,他们所有的物品全部来自捐赠。看来,感恩节不仅是与家人团聚,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家庭的支持,更有着回馈社会的深刻意义。
卡耐基在《论财富》中说,有钱人在道义上有义务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给穷人,因为所有超过需要之外的财产,都应该被认为是让社会受益的信托基金。据说这是美国富翁的一种社会理念,他们认为,在法律上财富是私有的,但在道德和价值层面,超过生活需要的财富就是社会的了。
我和老伴儿互相看了一眼,拿出刚买来的食物放进了第一个大桶里面。
第二天上午,我们吃完早餐后,决定再去超市买些东西。走过市中心的乞丐收容站时,很多流浪汉已经排起了长队。不一会儿两位义工就摆出桌子和很多纸箱,然后从纸箱里掏出一个个纸盒发给每个人。有的人当时就打开盒子吃起来,有的人则默默把盒子夹在腋下,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等待着发放午餐。我看了一下表,此时才10点多,离免费午餐发放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
这些食品的发放工作是成千上万人努力的结果。仅波特兰一个城市,就有几十家公司捐赠食物。几百名义工要把上万份沙拉、肉饼、馅饼等十几种食物搭配好,封装在每个盒子里;他们还要将市民捐赠的钱也买成食物。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繁复工作,可是参加的人很多,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就连我们旅馆里的服务人员都参加了这项感恩节回馈活动。
我看新闻报道,感恩节早上的“为饥饿者长跑”活动将在加州的首府萨克拉门托市举行。这项活动举办了20年,每次都有近3万人参加。活动创始人是弗雷德·凯泽律师,他每年都会带着人为食品银行募捐80万——100万美元。而食品银行每收到1美元的捐款,就可以提供6份套餐,即便按最低的80万美元来算,这项募捐活动至少也会为贫困者提供480万份套餐。
对新闻报道的这组数字,我有些不解,因为套餐的质量并不低,若是让我用1美元做套餐,我最多只能做出1份;如果做6份,即便再倒贴两倍的钱,我也做不出来。我和老伴儿每天都是自己做饭,隔天去超市买一次菜,对价格很熟悉。我们买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快到日期的黄标签的特价商品,比正价的要便宜一半以上,虽然折扣很大,但这些东西看起来与正价商品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算下来的话,我们做一顿饭,米饭0.5美元,红烧鸡翅每磅0.89美元,清炒蔬菜1美元左右,再做个西红柿鸡蛋汤全算上顶多也就3美元,每人合1.5美元。而且这顿饭还没有食品银行套餐中提供的土豆泥沙拉、青豆馅饼什么的。
思来想去,我只能得出这样的解释:做饭的人是义工,燃气、调料等也是义务提供的,大部分食材来自捐赠。而这区区1美元,主要是用掉20美分买一次性餐具和盒子,剩下的再买一些没有的原料,比如沙拉酱、番茄酱、番茄沙司、咖喱粉、香葱……通常情况下,一般人的捐赠不会想到这般细致,除非他本人是厨师。 下午,我们回到了旅馆,感恩大餐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几张桌子拼成一张大长桌,上边放满了托盘。不用猜,肯定是用来放大火鸡的。靠墙边码着三只油滋滋的大食品箱,看来三只主角快登场了。像枕头般大小的面包排列在案板上,旁边还有三桶平日早餐的老三样:黄油、果酱、花生酱,另外还有几大盆的蔬菜沙拉和几十箱可乐、啤酒。看样子大餐还挺丰盛的,多少让我们这些行在路上的匆匆过客也有了家的感觉。
很多看似普通的东西,比如家、亲情、爱和温暖,常常远离家的时候,才让人强烈地怀念。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在感恩节,我想家了。祈祷眼前这个幸福的九口之“家”,永远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
盛宴开始,旅馆经理用一把一尺多长的刀把大火鸡切開,每个人都端着盘子依次上前插上几块,火鸡的香味顿时弥漫了整个大厅。大家端着吃的随意择席而坐,我和老伴儿这桌来了两个小伙子。他们一个是韩国人,姓宋,来这旅行的;另一个是美国人,叫彼得梅尔,名字太长了,我们都昵称他为彼得。他刚从得克萨斯州大学毕业,准备在波特兰市的英特尔公司工作。两个小伙子听了我们的介绍后,非常敬佩我们的勇气。在听说了我老伴儿是孔子的第七十四代孙后,更敬重我们两个人了。
尤其是那个韩国小伙子,他的整个家庭都崇尚中国儒家思想,他从小就受父母的熏陶,学习孔孟之道,还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如今,亲眼见到孔子的后代,他激动地站起来,高兴得简直手舞足蹈,立刻就给妈妈打了电话,说这是一件比感恩节还令他高兴的事。我们将一张带孔子像的名片送给他,他非常郑重地收起来。彼得听我在得克萨斯州住的旅行途中的见闻,也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得克萨斯州的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感人故事。
2007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刚刚卸任,在得克萨斯州一个庄园举办了一场慈善晚宴,股神巴菲特捐了300万美元,比尔·盖茨捐了800万美元。但让这场晚宴声名远播的,不是这两位商业巨头,而是一个叫露西的小女孩。
那晚,露西带着自己的全部积蓄30.25美元来参加晚宴,却被门卫拦在了门外。于是露西对门卫说:“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刚要进门的巴菲特听到这句话非常感动,他把小露西带进了庄园,小女孩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那次晚宴打出来一条新横幅,上面写的就是小露西的这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周围几张桌子上的人爆发热烈的掌声。其实我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只是在这样的一个节日听到这样的一个小伙子讲,完全又是另外一种感触了。这几天来的一幕幕,纷纷在我的脑海中掠过,化名的还账人、捐赠食品的大桶、乞丐收容站的食品、辛勤付出的义工、普通公民捐献的现金……
我的心又一次感动。感谢旅行,给我带来一个更广阔更温暖的世界。
离感恩节还有好几天,旅馆里就已经忙上了,服务员都是来打工的波特兰大学的学生。他们把楼道里的地毯、窗户都彻底清洗了一遍,连院子里的犄角旮旯也都清理了。平日青年旅馆的卫生条件就已经很好了,再经过这样的大扫除,更是窗明几净整洁温馨了。原来墙上贴的万圣节宠物精灵和古怪的大南瓜,也换成了五彩斑斓的大火鸡。
感恩节前一天,打工的大学生就少了许多。这个节日,90%的美国人都会赶回家,和家人吃一顿感恩大餐,过团聚的夜晚,有些像我们春节的大年三十。学校里剩下的学生都是日本、韩国等留学生,他们反正也回不去,就到旅馆来打工,这样还能和我们一起过感恩节。
旅馆经理告诉大家,感恩节大餐由旅馆提供,客人自己不用做饭了。这下把我乐坏了,活了快70岁了一次火鸡也没吃过,火鸡肉到底是啥滋味还真不晓得。我觉得这次的旅行计划制订得真好,这么多人生第一次全体验了,完全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行走,走出了感觉,走出了惊喜和刺激,还有明天的美味——一只大火鸡。
我和老伴儿欢天喜地地去了超市,我们还要买今天两顿和明天中午一顿饭的原料。感恩节前,超市的货品也会和之前的每个节日一样大降价,冰柜里存满了大火鸡,连平日的海鲜冰柜都腾出来装火鸡了,排队结账的人也几乎是人手一只。夸张一点儿说,这个大超市快成火鸡专卖市场了——火鸡玩具、火鸡饰品、烤火鸡的配料、火鸡肉丝沙拉……就差把面包烤成火鸡样子了。
我和老伴兒都有些发蒙,不知道该买些什么。卖烤鸡的柜台里一只平常鸡都没了,全换成了烤火鸡。大转炉里的大火鸡已经烤得滴油,香味阵阵扑鼻,引得不少人驻足。老伴儿最爱吃肉了,见了这香喷喷的火鸡哪里舍得走,围着炉子左转右转,最后到底是被我一把拽走了。我说:“你再忍忍,明晚就有得吃了。人家过感恩节才吃,难不成你今天就想把节过了?”老伴儿只好咽下口水不情愿地跟在我后边离开了。
我们买了大米、鸡蛋、蔬菜和明天开派对时吃的小零食。结账出来,看见超市墙上贴了一大张纸,是感恩节前夕人们为贫穷的人还账的公告。上面是一串长长的账单,左边列的是欠款人的名字和欠款数目,右边列的是还款人的名字。有些还款人一看就是化名,毕竟在美国叫John、Jack、 Peter、Mike的入成千上万。这样的事我只在书里读过,但从未亲眼见过,今天亲身站在账单前面,感受真是大不一样。
感慨着走出超市,看见大门外摆放着两个巨大的白色圆桶。从桶盖上贴的条子可以看出来,一个大桶是用来放顾客们自愿捐赠的东西的,顾客从超市买完东西出来,可以从自己买的物品中挑出一些,放到这个大桶里;另一个大桶装的是超市免费提供给低收入或无收入家庭的感恩节套餐,每个家庭可以领取一份。我和老伴儿站在那看了好长时间,几乎每个从超市里走出来的人都会往第一个桶里放一些东西,其中以罐头与盒装食品为主,也是为了方便需要的人取用。偶尔也看到有人从第二个桶里取东西,那是一个纸箱子,看样子沉甸甸的,外封上写的是“Food Bank(食品银行)”。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非营利组织,专门为一些贫困的人提供食物,他们所有的物品全部来自捐赠。看来,感恩节不仅是与家人团聚,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家庭的支持,更有着回馈社会的深刻意义。
卡耐基在《论财富》中说,有钱人在道义上有义务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给穷人,因为所有超过需要之外的财产,都应该被认为是让社会受益的信托基金。据说这是美国富翁的一种社会理念,他们认为,在法律上财富是私有的,但在道德和价值层面,超过生活需要的财富就是社会的了。
我和老伴儿互相看了一眼,拿出刚买来的食物放进了第一个大桶里面。
第二天上午,我们吃完早餐后,决定再去超市买些东西。走过市中心的乞丐收容站时,很多流浪汉已经排起了长队。不一会儿两位义工就摆出桌子和很多纸箱,然后从纸箱里掏出一个个纸盒发给每个人。有的人当时就打开盒子吃起来,有的人则默默把盒子夹在腋下,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等待着发放午餐。我看了一下表,此时才10点多,离免费午餐发放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
这些食品的发放工作是成千上万人努力的结果。仅波特兰一个城市,就有几十家公司捐赠食物。几百名义工要把上万份沙拉、肉饼、馅饼等十几种食物搭配好,封装在每个盒子里;他们还要将市民捐赠的钱也买成食物。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繁复工作,可是参加的人很多,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就连我们旅馆里的服务人员都参加了这项感恩节回馈活动。
我看新闻报道,感恩节早上的“为饥饿者长跑”活动将在加州的首府萨克拉门托市举行。这项活动举办了20年,每次都有近3万人参加。活动创始人是弗雷德·凯泽律师,他每年都会带着人为食品银行募捐80万——100万美元。而食品银行每收到1美元的捐款,就可以提供6份套餐,即便按最低的80万美元来算,这项募捐活动至少也会为贫困者提供480万份套餐。
对新闻报道的这组数字,我有些不解,因为套餐的质量并不低,若是让我用1美元做套餐,我最多只能做出1份;如果做6份,即便再倒贴两倍的钱,我也做不出来。我和老伴儿每天都是自己做饭,隔天去超市买一次菜,对价格很熟悉。我们买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快到日期的黄标签的特价商品,比正价的要便宜一半以上,虽然折扣很大,但这些东西看起来与正价商品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算下来的话,我们做一顿饭,米饭0.5美元,红烧鸡翅每磅0.89美元,清炒蔬菜1美元左右,再做个西红柿鸡蛋汤全算上顶多也就3美元,每人合1.5美元。而且这顿饭还没有食品银行套餐中提供的土豆泥沙拉、青豆馅饼什么的。
思来想去,我只能得出这样的解释:做饭的人是义工,燃气、调料等也是义务提供的,大部分食材来自捐赠。而这区区1美元,主要是用掉20美分买一次性餐具和盒子,剩下的再买一些没有的原料,比如沙拉酱、番茄酱、番茄沙司、咖喱粉、香葱……通常情况下,一般人的捐赠不会想到这般细致,除非他本人是厨师。 下午,我们回到了旅馆,感恩大餐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几张桌子拼成一张大长桌,上边放满了托盘。不用猜,肯定是用来放大火鸡的。靠墙边码着三只油滋滋的大食品箱,看来三只主角快登场了。像枕头般大小的面包排列在案板上,旁边还有三桶平日早餐的老三样:黄油、果酱、花生酱,另外还有几大盆的蔬菜沙拉和几十箱可乐、啤酒。看样子大餐还挺丰盛的,多少让我们这些行在路上的匆匆过客也有了家的感觉。
很多看似普通的东西,比如家、亲情、爱和温暖,常常远离家的时候,才让人强烈地怀念。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在感恩节,我想家了。祈祷眼前这个幸福的九口之“家”,永远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
盛宴开始,旅馆经理用一把一尺多长的刀把大火鸡切開,每个人都端着盘子依次上前插上几块,火鸡的香味顿时弥漫了整个大厅。大家端着吃的随意择席而坐,我和老伴儿这桌来了两个小伙子。他们一个是韩国人,姓宋,来这旅行的;另一个是美国人,叫彼得梅尔,名字太长了,我们都昵称他为彼得。他刚从得克萨斯州大学毕业,准备在波特兰市的英特尔公司工作。两个小伙子听了我们的介绍后,非常敬佩我们的勇气。在听说了我老伴儿是孔子的第七十四代孙后,更敬重我们两个人了。
尤其是那个韩国小伙子,他的整个家庭都崇尚中国儒家思想,他从小就受父母的熏陶,学习孔孟之道,还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如今,亲眼见到孔子的后代,他激动地站起来,高兴得简直手舞足蹈,立刻就给妈妈打了电话,说这是一件比感恩节还令他高兴的事。我们将一张带孔子像的名片送给他,他非常郑重地收起来。彼得听我在得克萨斯州住的旅行途中的见闻,也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得克萨斯州的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感人故事。
2007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刚刚卸任,在得克萨斯州一个庄园举办了一场慈善晚宴,股神巴菲特捐了300万美元,比尔·盖茨捐了800万美元。但让这场晚宴声名远播的,不是这两位商业巨头,而是一个叫露西的小女孩。
那晚,露西带着自己的全部积蓄30.25美元来参加晚宴,却被门卫拦在了门外。于是露西对门卫说:“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刚要进门的巴菲特听到这句话非常感动,他把小露西带进了庄园,小女孩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那次晚宴打出来一条新横幅,上面写的就是小露西的这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周围几张桌子上的人爆发热烈的掌声。其实我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只是在这样的一个节日听到这样的一个小伙子讲,完全又是另外一种感触了。这几天来的一幕幕,纷纷在我的脑海中掠过,化名的还账人、捐赠食品的大桶、乞丐收容站的食品、辛勤付出的义工、普通公民捐献的现金……
我的心又一次感动。感谢旅行,给我带来一个更广阔更温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