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公共精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遵守社会公德。本文阐述了公共艺术教育和公共精神的概念和内涵,解析了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精神之间的关系,提出从人格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及课程教育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公共精神;培养
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同时兼备,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因此,高校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也不可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魏传义指出:“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因接触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而产生艺术兴趣、获得艺术能力、提高艺术修养的活动。狭义的艺术教育,则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艺术影响,学校是其主要实施场所。”本文将讨论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通过相关艺术类学科的学习或实践活动,发展人的创新思维,塑造美的心灵,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综合素质,最终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一点知识、技巧,也不仅是让学生增加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文的内涵,引导学生提升人文境界,追求一种更高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完美的人生。"
二、公共精神的概念及内涵
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有利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和树立。那么,什么是公共精神呢?
“公共精神就是指个体以独立自由的主体身份,追求超越私人性的整体意识,自觉地关注公共利益与价值,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致力于改善公共生活和秩序的意识与行动,个体自身在其中形成了公共领域所要求的基本道德和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价值取向。” “公共精神指的是,孕育在公共领域之中的,位于最深层次的基本的道德理想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作为依归的一种精神取向。它包含了自由、秩序、平等、民主、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公共范畴。”从以上表述不难看出,公共、自律、责任、社会公德、公共利益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公共精神的内涵和要义。结合以上的阐述以及本人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本文所要论述的公共精神是指具有独立自由人格的个体,自觉地关心公共利益与价值,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认可公共准则与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
三、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精神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的公共精神,突出体现在主体意识、公共参与意识、公共规则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上。这种精神需要大学生具有独立自主、自觉履行权利与义务、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范、承担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公共藝术教育则有助于培养这些综合素质。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精神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
(一)公共性是共同的特点
无论是公共艺术教育,还是公共精神,焦点都集中在“公共”这个词上,那么何为公共性呢?孙振华指出:“公共性意味着交往,意味着沟通,它在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共同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社会责任。”公共艺术是指一切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即为公众服务的艺术,或是放置在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公共性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直接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性质。
公共精神是指独立、理性的个体自主参与公共事务、参与公共生活,进行理性认同,进而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人类生活形式。它的作用场域是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作用对象是公共领域中的公众或者公众利益。所以,公共性也是公共精神的最重要特征。
(二)理念和目标上相一致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大学生在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氛围中得到道德体验,并通过自身力量将道德精神外化出来,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得到升华。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正是对独立的人格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及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形成诚信、和谐的人际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三观”。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正是对公共精神养成的呼应和支持。
(三)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公共精神的培养
当下全社会都在重视和提倡公共精神的养成,当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的行为,阻碍了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活动,进而阻碍了树立公共精神的进程,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有效消除这种障碍,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道德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遵守公共道德的负责公民。
四、如何在公共艺术教育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公共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环境等载体, 以追求真善美价值理想为核心,提高艺术审美与实践能力为旨归,以培养有完善人格的全面均衡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在公共艺术教育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一)以人格教育为主导,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
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讲到:“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应该让受教育者具有艺术上的素养和人格上的魅力。
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学生以独立、平等、自主的身份状态积极参与作品创作, 通过塑造形式各样的艺术形象,心灵得到净化,逐渐达到一个高尚的、健康的、快乐的、充实的人格境界。同时,也能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客观地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受众的位置,这种对心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了其主人翁意识,提高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践行遵守社会公德
梁启超说过:“人独善其身者谓之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傅德田认为:“社会公德指的是用以保障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协调陌生人社会关系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也即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此语道出人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相关的规章、规范,具有诚信宽容等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和环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之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社会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践行公共精神的能力,进而促进公共精神的认识和培育。“公共精神的自制自律、社会公德、独立人格这些重要的内容体系也只能在实践中得以真正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社会磨练和生活经历学生才能体验其中的真谛。”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突出艺术院校的特色开展活动,将公共精神的教育内容同相关实践课程的内容整合,在社区改造项目中,在与少年宫、幼儿园、军队的共建活动中,带动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公共生活,了解认识社会,主动改造自己,在社会实践中体味公共精神所宣扬的独立、合作、自制自律、文明等品质,认识自身的公共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对公共事务的责任心,养成维护公共团体利益的良好品质,在实践中感受公共精神。
(三)以志愿服务为体验,拓宽公共参与与公共关怀
约翰•穆勒曾说:“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学生通过不断的公共参与,主动地调整自身行动使之符合于公共参与的需要,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例如,在参与无偿献血的过程中,从开始的不了解、恐惧到了解无偿献血对挽救生命的重要贡献,再到主动地、不计回报地奉献,这对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社会责任感,是很好的体验。
(四)以艺术团队和工作营等专业实践为抓手,提升社会责任感
提高大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是培育公共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自身的公共责任,才能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体验社会角色,从而感受公共精神。美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公共艺术创作实践,如国际创意工作营、国际手工营、创意市集、手工坊、大师班课程、轨道交通建设,设计系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一系列的专业服务社会活动,建筑系的师生联合北京里社区进行古建筑测绘、“曹杨一村”等社区改造服务项目中,本着服务上海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学生作为主动的创造者,锻炼了权责意识,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五)挖掘课程和教师的育人优势,提升公共精神
首先,在教学内容中挖掘。例如,在一些社会应用型的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参与招标公示、民众参与、专家评审、媒体监督、施工建设等系列操作程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以这些实践教学来带动学生参与社会、认识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加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其次,在师生交往中表达公共精神。专业课教师在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的专业课程教师,要从平时的言行举止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及课间的师生沟通中,有效地配合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多进行公共问题的思考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多增加对“公共性”、“公共意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教学知识和课程有机结合,而不是只让其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中。
总之,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公共精神的人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引领者,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公共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独立人格意识,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专业实践,遵守社会公德,提升社会责任心,使公共精神得以树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传义.艺术教育学[M〕.重庆出版社,1990:11
[2]叶朗:美育与人生境界[C〕.陆挺 徐宏主编.人文通识讲演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杜,2007.26
[3]曾爱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及其课程整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
[4]金生鋐:保卫教育的公共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7.
[5]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8-1
[6]董学文:《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4期
[7]傅德田著.《社会转型问题的伦理反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8]罗伯特D.帕特男:《使民主运转起来》[M],第I版.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0.
[9]韩志君:《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年4月19日
[10]张皓:《提升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路径选择》,郑州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公共精神;培养
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同时兼备,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因此,高校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也不可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魏传义指出:“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因接触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而产生艺术兴趣、获得艺术能力、提高艺术修养的活动。狭义的艺术教育,则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艺术影响,学校是其主要实施场所。”本文将讨论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通过相关艺术类学科的学习或实践活动,发展人的创新思维,塑造美的心灵,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综合素质,最终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一点知识、技巧,也不仅是让学生增加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文的内涵,引导学生提升人文境界,追求一种更高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完美的人生。"
二、公共精神的概念及内涵
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有利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和树立。那么,什么是公共精神呢?
“公共精神就是指个体以独立自由的主体身份,追求超越私人性的整体意识,自觉地关注公共利益与价值,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致力于改善公共生活和秩序的意识与行动,个体自身在其中形成了公共领域所要求的基本道德和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价值取向。” “公共精神指的是,孕育在公共领域之中的,位于最深层次的基本的道德理想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作为依归的一种精神取向。它包含了自由、秩序、平等、民主、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公共范畴。”从以上表述不难看出,公共、自律、责任、社会公德、公共利益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公共精神的内涵和要义。结合以上的阐述以及本人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本文所要论述的公共精神是指具有独立自由人格的个体,自觉地关心公共利益与价值,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认可公共准则与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
三、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精神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的公共精神,突出体现在主体意识、公共参与意识、公共规则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上。这种精神需要大学生具有独立自主、自觉履行权利与义务、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范、承担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公共藝术教育则有助于培养这些综合素质。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精神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
(一)公共性是共同的特点
无论是公共艺术教育,还是公共精神,焦点都集中在“公共”这个词上,那么何为公共性呢?孙振华指出:“公共性意味着交往,意味着沟通,它在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共同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社会责任。”公共艺术是指一切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即为公众服务的艺术,或是放置在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公共性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直接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性质。
公共精神是指独立、理性的个体自主参与公共事务、参与公共生活,进行理性认同,进而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人类生活形式。它的作用场域是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作用对象是公共领域中的公众或者公众利益。所以,公共性也是公共精神的最重要特征。
(二)理念和目标上相一致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大学生在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氛围中得到道德体验,并通过自身力量将道德精神外化出来,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得到升华。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正是对独立的人格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及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形成诚信、和谐的人际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三观”。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正是对公共精神养成的呼应和支持。
(三)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公共精神的培养
当下全社会都在重视和提倡公共精神的养成,当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的行为,阻碍了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活动,进而阻碍了树立公共精神的进程,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有效消除这种障碍,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道德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遵守公共道德的负责公民。
四、如何在公共艺术教育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公共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环境等载体, 以追求真善美价值理想为核心,提高艺术审美与实践能力为旨归,以培养有完善人格的全面均衡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在公共艺术教育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一)以人格教育为主导,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
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讲到:“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应该让受教育者具有艺术上的素养和人格上的魅力。
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学生以独立、平等、自主的身份状态积极参与作品创作, 通过塑造形式各样的艺术形象,心灵得到净化,逐渐达到一个高尚的、健康的、快乐的、充实的人格境界。同时,也能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客观地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受众的位置,这种对心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了其主人翁意识,提高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践行遵守社会公德
梁启超说过:“人独善其身者谓之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傅德田认为:“社会公德指的是用以保障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协调陌生人社会关系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也即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此语道出人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相关的规章、规范,具有诚信宽容等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和环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之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社会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践行公共精神的能力,进而促进公共精神的认识和培育。“公共精神的自制自律、社会公德、独立人格这些重要的内容体系也只能在实践中得以真正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社会磨练和生活经历学生才能体验其中的真谛。”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突出艺术院校的特色开展活动,将公共精神的教育内容同相关实践课程的内容整合,在社区改造项目中,在与少年宫、幼儿园、军队的共建活动中,带动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公共生活,了解认识社会,主动改造自己,在社会实践中体味公共精神所宣扬的独立、合作、自制自律、文明等品质,认识自身的公共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对公共事务的责任心,养成维护公共团体利益的良好品质,在实践中感受公共精神。
(三)以志愿服务为体验,拓宽公共参与与公共关怀
约翰•穆勒曾说:“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学生通过不断的公共参与,主动地调整自身行动使之符合于公共参与的需要,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例如,在参与无偿献血的过程中,从开始的不了解、恐惧到了解无偿献血对挽救生命的重要贡献,再到主动地、不计回报地奉献,这对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社会责任感,是很好的体验。
(四)以艺术团队和工作营等专业实践为抓手,提升社会责任感
提高大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是培育公共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自身的公共责任,才能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体验社会角色,从而感受公共精神。美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公共艺术创作实践,如国际创意工作营、国际手工营、创意市集、手工坊、大师班课程、轨道交通建设,设计系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一系列的专业服务社会活动,建筑系的师生联合北京里社区进行古建筑测绘、“曹杨一村”等社区改造服务项目中,本着服务上海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学生作为主动的创造者,锻炼了权责意识,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五)挖掘课程和教师的育人优势,提升公共精神
首先,在教学内容中挖掘。例如,在一些社会应用型的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参与招标公示、民众参与、专家评审、媒体监督、施工建设等系列操作程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以这些实践教学来带动学生参与社会、认识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加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其次,在师生交往中表达公共精神。专业课教师在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的专业课程教师,要从平时的言行举止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及课间的师生沟通中,有效地配合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多进行公共问题的思考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多增加对“公共性”、“公共意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教学知识和课程有机结合,而不是只让其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中。
总之,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公共精神的人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引领者,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公共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独立人格意识,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专业实践,遵守社会公德,提升社会责任心,使公共精神得以树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传义.艺术教育学[M〕.重庆出版社,1990:11
[2]叶朗:美育与人生境界[C〕.陆挺 徐宏主编.人文通识讲演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杜,2007.26
[3]曾爱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及其课程整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
[4]金生鋐:保卫教育的公共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7.
[5]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8-1
[6]董学文:《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4期
[7]傅德田著.《社会转型问题的伦理反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8]罗伯特D.帕特男:《使民主运转起来》[M],第I版.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0.
[9]韩志君:《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年4月19日
[10]张皓:《提升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路径选择》,郑州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