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债危机加剧蔓延,波及到欧盟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及西班牙,欧美股市普跌。面对高负债、高赤字、民众高负债率,欧洲总体采用的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日本走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路线。中国、澳大利亚,还有金砖四国,走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财政政策。然而,相比之下,中国更具投资前景。
中国正在从全球的制造大国转变成全球的消费大国、资本大国,并拥有一个增长非常迅速的财富市场。很多机构预测,中国2015年将会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中国交易所融资额过去两年都是全球第一。今年一季度,中国IPO融资总额相当于全球同期的58%。中国向全球资本市场供应企业的能力,过去两年也都是全球第一。所以,中国不仅向全世界提供资金,也向全世界供应好企业。
投资中国的“蓝海”
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这就是投资的“蓝海”。
找到全球的品牌,一同分享中国的成长。倒过来,成为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之后,去寻找全球的品牌来嫁接或者整合。这两种方式,都是可以成功的,但需要有全球的能力和本土的能力。
建设自己的全球投资能力和融资能力,就是要在全世界能找到企业,并且有能力评估、评价它在全球的价值。一方面要建设自己全球的投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战略合作。
过去10年,外资到中国是寻求低成本制造;未来的10年,外资到中国是想寻求怎样快速地分享中国的消费增长。帮助外资培养中国能力,一是协助它扩大销售的能力,分销渠道、网点,包括开店各方面的能力;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三是做好跨文化管理,使之成为中国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升级消费市场的专家。
还有一个巨大的蓝海就是财富管理。中国的家庭财富总额达16.5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三。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个人财富总额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201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近6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可投资现金资产超过1000万的高净值人士,在全国有50万人,人均3000万左右。从整个社会的资产管理市场来说,个人存款有30万亿人民币,现在都是银行管理;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总额5万亿人民币,每年会增加1.5万亿左右;公募基金,资产净值2.5万亿左右,每年新增大概3000亿;阳光私募存量1300多亿;私募基金近5年来是9000多亿,如果算去年一年,约是3000亿左右;社保基金大约8000亿左右。这些,都是需要被管理的资产。
中国不仅富人多,中产阶级也比较多。年收入超过30万的家庭,大概有2000万户左右,而75%的财富用现金或者存款形式持有。80%的高净值的人,是自己做投资决策的,没有把钱委托给一个机构。然而,相对于这么大的市场来说,中国的财富管理机构品牌非常少,规模非常小。
中国的风险与对冲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面临风险。
第一个长期风险是汇率问题。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走高,在海外基本是属于“被升值”,在境内,又面临贬值,这是一个长期趋势。如果对这个方向是明确的,应该找到一个非常稳定的对冲的机制。比如发行美元计价债券,在对冲掉人民币升值部分后,成本比国内融资更低。
第二个是国家间的冲突。2001—2008年,根据商务部统计,全球的反倾销案官司有一半是跟中国打的。因为在此期间,中国的制造业大规模发展,对全球很多国家的就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未来10年,全世界的企业要指望中国市场发展,把产品卖到中国来赚取利润,借此分享中国成长,给他们的企业和国家带来收益。
第三个则是通胀。有三类可对抗通胀的资产:有抗性的资产,能源、资源、房地产、农产品;跟通胀没关系的金融行业;成长性超过通胀的,就是中国的升级消费。
还有一个货币政策问题。过去,中央政府控制的是信贷,今年变成要控制全社会的融资总额。由于信贷政策的变化,导致依赖银行贷款的行业会很吃紧。在银行贷款很难的同时,债券市场发展得非常快。债券市场是企业可以新增考虑的一个融资渠道。还有IPO,这么多的个人资产,国家希望引导它能够投入到生产运营中,所以股权性融资增长很快。
(作者系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CEO)
中国正在从全球的制造大国转变成全球的消费大国、资本大国,并拥有一个增长非常迅速的财富市场。很多机构预测,中国2015年将会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中国交易所融资额过去两年都是全球第一。今年一季度,中国IPO融资总额相当于全球同期的58%。中国向全球资本市场供应企业的能力,过去两年也都是全球第一。所以,中国不仅向全世界提供资金,也向全世界供应好企业。
投资中国的“蓝海”
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这就是投资的“蓝海”。
找到全球的品牌,一同分享中国的成长。倒过来,成为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之后,去寻找全球的品牌来嫁接或者整合。这两种方式,都是可以成功的,但需要有全球的能力和本土的能力。
建设自己的全球投资能力和融资能力,就是要在全世界能找到企业,并且有能力评估、评价它在全球的价值。一方面要建设自己全球的投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战略合作。
过去10年,外资到中国是寻求低成本制造;未来的10年,外资到中国是想寻求怎样快速地分享中国的消费增长。帮助外资培养中国能力,一是协助它扩大销售的能力,分销渠道、网点,包括开店各方面的能力;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三是做好跨文化管理,使之成为中国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升级消费市场的专家。
还有一个巨大的蓝海就是财富管理。中国的家庭财富总额达16.5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三。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个人财富总额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201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近6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可投资现金资产超过1000万的高净值人士,在全国有50万人,人均3000万左右。从整个社会的资产管理市场来说,个人存款有30万亿人民币,现在都是银行管理;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总额5万亿人民币,每年会增加1.5万亿左右;公募基金,资产净值2.5万亿左右,每年新增大概3000亿;阳光私募存量1300多亿;私募基金近5年来是9000多亿,如果算去年一年,约是3000亿左右;社保基金大约8000亿左右。这些,都是需要被管理的资产。
中国不仅富人多,中产阶级也比较多。年收入超过30万的家庭,大概有2000万户左右,而75%的财富用现金或者存款形式持有。80%的高净值的人,是自己做投资决策的,没有把钱委托给一个机构。然而,相对于这么大的市场来说,中国的财富管理机构品牌非常少,规模非常小。
中国的风险与对冲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面临风险。
第一个长期风险是汇率问题。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走高,在海外基本是属于“被升值”,在境内,又面临贬值,这是一个长期趋势。如果对这个方向是明确的,应该找到一个非常稳定的对冲的机制。比如发行美元计价债券,在对冲掉人民币升值部分后,成本比国内融资更低。
第二个是国家间的冲突。2001—2008年,根据商务部统计,全球的反倾销案官司有一半是跟中国打的。因为在此期间,中国的制造业大规模发展,对全球很多国家的就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未来10年,全世界的企业要指望中国市场发展,把产品卖到中国来赚取利润,借此分享中国成长,给他们的企业和国家带来收益。
第三个则是通胀。有三类可对抗通胀的资产:有抗性的资产,能源、资源、房地产、农产品;跟通胀没关系的金融行业;成长性超过通胀的,就是中国的升级消费。
还有一个货币政策问题。过去,中央政府控制的是信贷,今年变成要控制全社会的融资总额。由于信贷政策的变化,导致依赖银行贷款的行业会很吃紧。在银行贷款很难的同时,债券市场发展得非常快。债券市场是企业可以新增考虑的一个融资渠道。还有IPO,这么多的个人资产,国家希望引导它能够投入到生产运营中,所以股权性融资增长很快。
(作者系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