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新华社播发了一篇温家宝总理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温总理说,过去他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学生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但是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例下降了。
总理的话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和城市孩子相比,如今的农村孩子确有“三难”:读书难、升学难、就业难。
“读书难”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与城市差距太大,农村孩子从小就很难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的起点就落后了。
即使农村孩子接受了完整的高中阶段教育,但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底子太薄,致使很多农村孩子被拦在大学门槛之外,造成了“升学难”的困境。可见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是农村学生走到大学,甚至走到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前提。
再来看看就业情况,今年毕业的610多万大学生中,有15%~17%来自农村,总数约有100万人。以目前的就业率計算,大概有四五十万名的农村大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
农村紧缺师资的同时,大量大学生又找不到工作。看上去可以互补解决的问题,却由于诸多现实原因难以对接。
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成本。对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而言,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是不一样的。许多家在农村的大学生,为了上学几乎倾尽家财甚至举债。城市大学生的父母许多是“望子成龙”,但许多农村大学生的父母则是首先盼着回收教育成本,孩子读了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依然找不到好工作,对于家长来说很难接受。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让到农村或回乡服务的大学生们看到希望,看到好处!
虽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五条建议,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去,到农村去,到部队去,到企业去,到大专院校去,并提出五条措施,采取优惠政策,给了大学生一个大大的鼓励,而且中央财政拿出400多亿支持就业,这个措施非常大胆,但是这个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需要进一步的细化。
如各级地方政府拿出一笔资金,给毕业后到农村支农支教当“村官”的大学生提供薪酬或生活补贴;对于在农村服务一定年限的大学生,在考研、考公务员乃至晋职称、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加分或优先考虑。特别是利用4DO多亿的就业资金的适当份额,首先落实农村贫困大学生今年的就业,给予他们政策优惠,让他们回家乡就业。这不仅能解决农村大学生的生活和出路问题,而且直接服务于“三农”,还能化就业危机为契机,扭转“教育致贫、读书无用”的情绪在农村的蔓延,并改善农村师资力量,传播文化、传播新的思想。同时,这对农村科技骨干力量的培养,改变农村干部的知识结构也非常有好处。
我们一直讲“三农”问题,讲得更多的是资金和政策,我觉得“三农”的长远问题还是人才问题。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回到自己家乡,成为未来“三农”的骨干人才,这也有利于破解农村孩子“三难”的困境。
总理的话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和城市孩子相比,如今的农村孩子确有“三难”:读书难、升学难、就业难。
“读书难”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与城市差距太大,农村孩子从小就很难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的起点就落后了。
即使农村孩子接受了完整的高中阶段教育,但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底子太薄,致使很多农村孩子被拦在大学门槛之外,造成了“升学难”的困境。可见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是农村学生走到大学,甚至走到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前提。
再来看看就业情况,今年毕业的610多万大学生中,有15%~17%来自农村,总数约有100万人。以目前的就业率計算,大概有四五十万名的农村大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
农村紧缺师资的同时,大量大学生又找不到工作。看上去可以互补解决的问题,却由于诸多现实原因难以对接。
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成本。对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而言,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是不一样的。许多家在农村的大学生,为了上学几乎倾尽家财甚至举债。城市大学生的父母许多是“望子成龙”,但许多农村大学生的父母则是首先盼着回收教育成本,孩子读了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依然找不到好工作,对于家长来说很难接受。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让到农村或回乡服务的大学生们看到希望,看到好处!
虽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五条建议,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去,到农村去,到部队去,到企业去,到大专院校去,并提出五条措施,采取优惠政策,给了大学生一个大大的鼓励,而且中央财政拿出400多亿支持就业,这个措施非常大胆,但是这个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需要进一步的细化。
如各级地方政府拿出一笔资金,给毕业后到农村支农支教当“村官”的大学生提供薪酬或生活补贴;对于在农村服务一定年限的大学生,在考研、考公务员乃至晋职称、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加分或优先考虑。特别是利用4DO多亿的就业资金的适当份额,首先落实农村贫困大学生今年的就业,给予他们政策优惠,让他们回家乡就业。这不仅能解决农村大学生的生活和出路问题,而且直接服务于“三农”,还能化就业危机为契机,扭转“教育致贫、读书无用”的情绪在农村的蔓延,并改善农村师资力量,传播文化、传播新的思想。同时,这对农村科技骨干力量的培养,改变农村干部的知识结构也非常有好处。
我们一直讲“三农”问题,讲得更多的是资金和政策,我觉得“三农”的长远问题还是人才问题。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回到自己家乡,成为未来“三农”的骨干人才,这也有利于破解农村孩子“三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