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应在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导向;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
目前,学科体系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仍较为普遍,我们借鉴CBE教育思想,探索了“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将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实施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为了使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企业分析检验岗位准确对接,我们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国内的国家示范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研究,一致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改革的方向。
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最终目标”。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开发了以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人专家访谈会”确定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第二步,学习领域设计。在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第三步,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对整个专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开发,将学习领域变成可以教学的课程,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
确定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听取许多工业分析专家的意见,在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岗位(群)及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该专业的6个职业岗位和14项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在听取大量一线分析人员的意见后,结合对分析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分析归纳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对应的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材料成方检验工、水环境检测工、大气环境监测工等5种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类出12个行动领域,转换成12门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对应的主要教学内容如表3所示。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条件
创新“校企研联手、工学交替、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起点,以校企合作为根本途径,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最终目的。通过校企研深度融合,校企共同完成订单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质量标准,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共同实施教学,形成校企研共同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
建立能力测评体系高职教育的质量优劣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学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具备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建立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旨在探索学生学习效果检验制度的改革,以期建立一种教学绩效评价及教学质量标准导向。可以将职业能力测评大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等衔接起来,因为能力测评的指向能引发学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改革,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考核范围与方法、评分标准及要求,这种以能力测评为指向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要体现校企联合的特色,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一是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用于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培训,以保证顶岗实习的安全;二是引企入校(校中厂形式),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和经营管理人员,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三是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学院教師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企业安排一线技术能手、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实训教学,担任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姚和芳,首衡,周虹.基于工作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黄淑芳(1975—),女,湖南永州人,硕士,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学。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导向;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
目前,学科体系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仍较为普遍,我们借鉴CBE教育思想,探索了“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将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实施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为了使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企业分析检验岗位准确对接,我们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国内的国家示范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研究,一致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改革的方向。
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最终目标”。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开发了以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人专家访谈会”确定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第二步,学习领域设计。在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第三步,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对整个专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开发,将学习领域变成可以教学的课程,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
确定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听取许多工业分析专家的意见,在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岗位(群)及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该专业的6个职业岗位和14项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在听取大量一线分析人员的意见后,结合对分析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分析归纳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对应的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材料成方检验工、水环境检测工、大气环境监测工等5种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类出12个行动领域,转换成12门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对应的主要教学内容如表3所示。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条件
创新“校企研联手、工学交替、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起点,以校企合作为根本途径,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最终目的。通过校企研深度融合,校企共同完成订单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质量标准,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共同实施教学,形成校企研共同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
建立能力测评体系高职教育的质量优劣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学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具备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建立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旨在探索学生学习效果检验制度的改革,以期建立一种教学绩效评价及教学质量标准导向。可以将职业能力测评大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等衔接起来,因为能力测评的指向能引发学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改革,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考核范围与方法、评分标准及要求,这种以能力测评为指向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要体现校企联合的特色,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一是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用于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培训,以保证顶岗实习的安全;二是引企入校(校中厂形式),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和经营管理人员,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三是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学院教師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企业安排一线技术能手、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实训教学,担任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姚和芳,首衡,周虹.基于工作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黄淑芳(1975—),女,湖南永州人,硕士,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