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当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跑道上,面向剧烈竞争的国际大舞台,面对政治民主化的滚滚洪流,我们深刻反思,几千年悠久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是在背负沉重的包袱,步履艰难地迈向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一、中国儒家文化
中华民族的主体从远古开始便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中国古代封闭的自然经济结构,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的“礼治”思想,“礼”在儒家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仁爱”思想是核心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被奉为显学,董仲舒将儒家思想发挥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形成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三纲五常”为骨架的儒家文化。
二、中国儒家文化对政治民主化的正面影响
中国古代以儒家学说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丰富的法律文化,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可以有效地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治法治吏,重民恤民的民本思想,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等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中国儒家文化对政治民主化的负面影响
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程,有着几千年悠久的“人治”传统。儒家文化主要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方面: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特别是明清以后,君主专制极端强化,不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阻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主要原因。
封建专制残余思想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
(二)经济方面:中国儒家文化深深植根于农耕社会经济的土壤之中。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的既定国策,它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日益明显,它维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长期受此政策影响,导致国人的小农意识强,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淡薄,经济上法制的观念不强,这些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建立。
(三)思想道德方面: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儒家思想文化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阶级总是在思想和文化上采取愚民政策和钳制政策。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其消极作用愈来愈大,由于八股取土和文化上的专制政策,导致读书人不过问政事,埋首故纸堆,不敢研究现实问题,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对策
从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历史看,对政治民主化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历程。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交谈时,黄炎培曾提出 共产党在执掌全国政权后怎样才能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对此毛泽东精辟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建国以后,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曾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国际国内的复杂原因,更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和对毛泽东个人迷信崇拜的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了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强调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以此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防止“文革”悲剧重演。
中共十五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宏伟目标。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落脚点。
(一)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苦、复杂的任务,必须采取既坚决又审慎的方针,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向前推进,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一,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的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要依法行政,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等。
第三,推进机构改革。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人员,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
第四,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重在政治制度的制衡。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模式,必须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合理配置国家权力,建立独立合理的法律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国家权力运作的制衡。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经济应重点抓好:
1.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三)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要求的道德体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注重公民群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只有把“法治”和“德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二十一世纪建立起一个民主、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中国儒家文化
中华民族的主体从远古开始便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中国古代封闭的自然经济结构,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的“礼治”思想,“礼”在儒家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仁爱”思想是核心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被奉为显学,董仲舒将儒家思想发挥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形成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三纲五常”为骨架的儒家文化。
二、中国儒家文化对政治民主化的正面影响
中国古代以儒家学说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丰富的法律文化,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可以有效地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治法治吏,重民恤民的民本思想,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等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中国儒家文化对政治民主化的负面影响
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程,有着几千年悠久的“人治”传统。儒家文化主要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方面: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特别是明清以后,君主专制极端强化,不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阻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主要原因。
封建专制残余思想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
(二)经济方面:中国儒家文化深深植根于农耕社会经济的土壤之中。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的既定国策,它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日益明显,它维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长期受此政策影响,导致国人的小农意识强,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淡薄,经济上法制的观念不强,这些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建立。
(三)思想道德方面: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儒家思想文化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阶级总是在思想和文化上采取愚民政策和钳制政策。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其消极作用愈来愈大,由于八股取土和文化上的专制政策,导致读书人不过问政事,埋首故纸堆,不敢研究现实问题,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对策
从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历史看,对政治民主化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历程。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交谈时,黄炎培曾提出 共产党在执掌全国政权后怎样才能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对此毛泽东精辟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建国以后,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曾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国际国内的复杂原因,更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和对毛泽东个人迷信崇拜的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了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强调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以此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防止“文革”悲剧重演。
中共十五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宏伟目标。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落脚点。
(一)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苦、复杂的任务,必须采取既坚决又审慎的方针,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向前推进,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一,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的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要依法行政,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等。
第三,推进机构改革。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人员,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
第四,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重在政治制度的制衡。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模式,必须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合理配置国家权力,建立独立合理的法律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国家权力运作的制衡。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经济应重点抓好:
1.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三)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要求的道德体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注重公民群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只有把“法治”和“德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二十一世纪建立起一个民主、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