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仿模块”是学生作文不可回避的阶段,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运用不当,势必助长学生的惰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让学生由“仿模”上升到“反模”,从而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仿模块”;症候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32-02
“模块”本是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原意是指大型软件系统中的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部分,移植到人文学科中指的是潜藏在人类记忆中的人、事、物的块状形态。这种“模块”,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直接形成,也可以通过他人的作品或语言间接形成。在写作实践中,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模块”,都有可能是任何一次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模本。只要作者开始进行写作,思维“模块”便会在记忆中活跃起来。
我国当代作家李传锋在《南窗谈艺》中对“仿模块”的写作价值进行了阐述说明,他说:“作者所写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只不过很多人为了维护和保持创作作品的神秘感,彰显作家的天赋异禀,不愿意去揭开模仿的技巧。”
学习写作,一般都经历过由“仿”到“创”两个阶段,“仿”对写作的意义不言自明。但在“仿”的阶段,必须走出一些误区,一味模仿,难免掉入思维惯性的陷阱。
一、画虎类犬,助长写作惰性
“仿模块”是中学生作文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经验和阅读量少,中学生在“仿模块”写作方面极易出现偏差。长期从事写作学研究的金长明教授指出:写作思维的“仿模块”现象可以分为两种,即“仿生活模块”和“仿成品模块”,它们几乎都是以事物、形式、情感等为模本。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阅读信息更加便利,有的中学生不把教师给的作文题目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写作素材,而是以别人作品中的一些事件和体验作为写作对象,很少注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只会鹦鹉学舌、编故事。这是一种典型的“仿生活模块”现象,也是造成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学生“仿成品模块”现象主要是模仿他人文章的体裁、辞藻、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对初学者来说,这种“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不加选择地依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结果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学生大都是未成年人,年龄比较小,生活阅历相对成年人比较少,阅读量不大,大脑里面没有与作文相关的素材。第二,有些学生喜欢看课外书,具有广泛的阅读经验,但是写作文的时候不会构思,即使有许多实用并且恰到好处的素材也无法通过联想激活。第三,学生自身的文字运用能力比较弱,心中有想法,也有贴切的素材,却无法组织好语言表达出来。
只要有固定的模块和影子存在写作思维中,在往后的创作中,自身的写作思维也必定会受模块的影响,出现趋势偏向,最终会导致写出的作品水平不佳。
在中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这种“仿模块”影子,严重缺少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写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常常喜欢依靠他人的作品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选择一部分和自己作文题目相关的句子或段落,进而把这些篇章、段落混杂在一起,根据范文的篇章结构,模仿一些必要的写作手法,构建成自己的文章。这种做法,除了自我欺骗外没有任何意义,无益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制止,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日常的写作实践中变得更加懈怠,更不愿意去独立思考、认真观察,从而写不出拥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二、囿于自我,风格保守僵化
古往今来,优秀的作品不计其数,其中一些作品风靡一时而后却印记全无。我们深入研究这些作品便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的风格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变化。再去观察对应的作家,也就不难看出,他们往往是因为“仿自我模块”而走了下坡路,把写作的激情与活力消磨殆尽。有时候,成功的作品也会给作家带来不利的影响,限制其创作的思维,这也是很多优秀作家的文学创作水平呈下滑趋势的原因。
名家都是如此,中学生也不例外,在作文实践中,也存在“仿自我模块”现象。当代的中学生缺少自我反省的能力,常常会陶醉于老师和同学的赞美声中,仿照自己成功的文章继续写下去,文风与成名之作相差无几,风格越来越僵化,囿于“自我模块”的深渊,无力自拔。
仿“自我模块”是写作的误区之一,这是每一个作者、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警惕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基础好的学生不应“捧杀”,应引导这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尽己所能丰富自己的生活,观念要与时俱进,同时进行广泛的阅读,开阔视野,要注意适当地调整自己所处的环境,尝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打破“仿自我模块”的魔咒,写作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写作水平才有可能稳步提高。
三、“仿模块”癥候的消解
中学生的写作思维往往会经历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在“仿模块”的写作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阅历,开始有一点创新的意味。刚开始的阶段,千篇一律的作文是可以理解为正常现象的,但是如果这种阶段持续时间太长,创作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学生的写作激情不高,不愿意写,其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难提高。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有的放矢“仿模块”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仿模块”呢?首先,上课时提供多篇范文模板供学生选择,使 “仿模块”的途径从单一走向多元。其次,注意学生“仿模块”训练层次。教师要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套对应的引导方法。再次,对于作文后的评价,教师可以按照单项 “仿模块”与综合“仿模块”分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等级的评价,鼓励学生的“仿模块”写作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余映潮老师曾经执教作文指导课“多事一人,写出人物的个性”,他首先给了学生范文,每一篇范文都是写人,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包括郑传省的《父亲的三句箴言》、杨晖的《健忘的教授》、毕玉才和金悦的《时光带不走的美好回忆》三篇范文,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李镇西老师在他的“温馨的记忆”作文讲评课中也不忘提供自己的下水文给学生欣赏和借鉴。 恰当运用“仿模块”教学,能给学生带来巨大收获。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写作基础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文章体裁,教师在选择范文模板、呈现形式、模仿重点等方面,必须做到了然于胸、有的放矢。
(二)循序渐进“仿模块”
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或者说刚开始学习一种新的体裁时,教师就幻想让学生长篇大论,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写作的起步阶段, “仿模块”是中学生习作的必经之途。
不同的习作阶段,“仿模块”现象的心理机制也是不一样的,“仿模块”现象的效果也相应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来说,在年纪尚小或者写作经验较少的习作时期,“仿模块”写作的要求也相對比较低,文章追求的主要是模仿范文模板的形式,模仿得越像越好,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初级“仿模块”现象。
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阅历的逐渐丰富、学识的稳步提高,这时候就不宜进行初级“仿模块”训练了,而应引导学生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的体悟与见解,尝试用自己的亲身经验以及具有个性的写作思维方式去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逐渐减少对范文模块的依赖性,为将来不再“仿模块”做准备,这是一种高级的“仿模块”追求。例如,初中生刚刚接触到议论文体裁,不太会写,教师只能提供范文进行引导。离开了范文模块,有的学生就无从下笔。这是初级的“仿模块”训练。到了高中,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相关写作知识,并且对生活、对社会、对世界有了自己的一些认知,就能逐步摆脱对范文的依赖独立写作了。这就是循序渐进消除“模块”的体现。
(三)独立思考 “反模块”
《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到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反模块”思维需要以想象力作为基础,而想象力又需要思考做铺垫,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写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先向自己发问,独立思考,等到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时,再勇敢地去向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咨询,及时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思维,并将“反模块”的写作思维迁移到写作活动中去。
学贵有疑。不管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还是教师的观点,教师应倡导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辩论,在交锋碰撞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以李镇西老师执教的“温馨的记忆”作文讲评课为例,对于重点教学内容,李老师都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先抛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比如在“佳作亮相”模块开始时,李老师就提了三个问题:“你怎么构思的?”“现在看这篇文章,你觉得最满意的地方是哪里?”“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满意?”。三个问题一抛出来,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了,各种见解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在平常的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 “反模块”思维训练,通过对文章的立意、素材、写作技巧以及语言风格等专项训练的形式,培养 “反模块”思维。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反模块”写作思维,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并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以充实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为“反模块”文章写作在内容上注入充盈而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刘新华.论写作模仿[J].福州师专学报,1996(2):44-48.
[2]李明章.谈模仿与创新的关系[J].甘肃教育,2014(5):68-69.
[3]刘发建.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模仿——谈作文教学“模仿与创新”的关系[J].语文教学通讯,2010(27):10-14.
[4]禹旭红.“模仿”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8(27):126-127.
[5]李明章.谈模仿与创新的关系[J].甘肃教育,2014(5):68-69.
关键词:作文教学;“仿模块”;症候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32-02
“模块”本是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原意是指大型软件系统中的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部分,移植到人文学科中指的是潜藏在人类记忆中的人、事、物的块状形态。这种“模块”,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直接形成,也可以通过他人的作品或语言间接形成。在写作实践中,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模块”,都有可能是任何一次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模本。只要作者开始进行写作,思维“模块”便会在记忆中活跃起来。
我国当代作家李传锋在《南窗谈艺》中对“仿模块”的写作价值进行了阐述说明,他说:“作者所写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只不过很多人为了维护和保持创作作品的神秘感,彰显作家的天赋异禀,不愿意去揭开模仿的技巧。”
学习写作,一般都经历过由“仿”到“创”两个阶段,“仿”对写作的意义不言自明。但在“仿”的阶段,必须走出一些误区,一味模仿,难免掉入思维惯性的陷阱。
一、画虎类犬,助长写作惰性
“仿模块”是中学生作文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经验和阅读量少,中学生在“仿模块”写作方面极易出现偏差。长期从事写作学研究的金长明教授指出:写作思维的“仿模块”现象可以分为两种,即“仿生活模块”和“仿成品模块”,它们几乎都是以事物、形式、情感等为模本。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阅读信息更加便利,有的中学生不把教师给的作文题目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写作素材,而是以别人作品中的一些事件和体验作为写作对象,很少注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只会鹦鹉学舌、编故事。这是一种典型的“仿生活模块”现象,也是造成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学生“仿成品模块”现象主要是模仿他人文章的体裁、辞藻、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对初学者来说,这种“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不加选择地依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结果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学生大都是未成年人,年龄比较小,生活阅历相对成年人比较少,阅读量不大,大脑里面没有与作文相关的素材。第二,有些学生喜欢看课外书,具有广泛的阅读经验,但是写作文的时候不会构思,即使有许多实用并且恰到好处的素材也无法通过联想激活。第三,学生自身的文字运用能力比较弱,心中有想法,也有贴切的素材,却无法组织好语言表达出来。
只要有固定的模块和影子存在写作思维中,在往后的创作中,自身的写作思维也必定会受模块的影响,出现趋势偏向,最终会导致写出的作品水平不佳。
在中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这种“仿模块”影子,严重缺少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写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常常喜欢依靠他人的作品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选择一部分和自己作文题目相关的句子或段落,进而把这些篇章、段落混杂在一起,根据范文的篇章结构,模仿一些必要的写作手法,构建成自己的文章。这种做法,除了自我欺骗外没有任何意义,无益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制止,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日常的写作实践中变得更加懈怠,更不愿意去独立思考、认真观察,从而写不出拥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二、囿于自我,风格保守僵化
古往今来,优秀的作品不计其数,其中一些作品风靡一时而后却印记全无。我们深入研究这些作品便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的风格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变化。再去观察对应的作家,也就不难看出,他们往往是因为“仿自我模块”而走了下坡路,把写作的激情与活力消磨殆尽。有时候,成功的作品也会给作家带来不利的影响,限制其创作的思维,这也是很多优秀作家的文学创作水平呈下滑趋势的原因。
名家都是如此,中学生也不例外,在作文实践中,也存在“仿自我模块”现象。当代的中学生缺少自我反省的能力,常常会陶醉于老师和同学的赞美声中,仿照自己成功的文章继续写下去,文风与成名之作相差无几,风格越来越僵化,囿于“自我模块”的深渊,无力自拔。
仿“自我模块”是写作的误区之一,这是每一个作者、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警惕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基础好的学生不应“捧杀”,应引导这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尽己所能丰富自己的生活,观念要与时俱进,同时进行广泛的阅读,开阔视野,要注意适当地调整自己所处的环境,尝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打破“仿自我模块”的魔咒,写作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写作水平才有可能稳步提高。
三、“仿模块”癥候的消解
中学生的写作思维往往会经历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在“仿模块”的写作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阅历,开始有一点创新的意味。刚开始的阶段,千篇一律的作文是可以理解为正常现象的,但是如果这种阶段持续时间太长,创作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学生的写作激情不高,不愿意写,其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难提高。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有的放矢“仿模块”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仿模块”呢?首先,上课时提供多篇范文模板供学生选择,使 “仿模块”的途径从单一走向多元。其次,注意学生“仿模块”训练层次。教师要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套对应的引导方法。再次,对于作文后的评价,教师可以按照单项 “仿模块”与综合“仿模块”分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等级的评价,鼓励学生的“仿模块”写作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余映潮老师曾经执教作文指导课“多事一人,写出人物的个性”,他首先给了学生范文,每一篇范文都是写人,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包括郑传省的《父亲的三句箴言》、杨晖的《健忘的教授》、毕玉才和金悦的《时光带不走的美好回忆》三篇范文,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李镇西老师在他的“温馨的记忆”作文讲评课中也不忘提供自己的下水文给学生欣赏和借鉴。 恰当运用“仿模块”教学,能给学生带来巨大收获。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写作基础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文章体裁,教师在选择范文模板、呈现形式、模仿重点等方面,必须做到了然于胸、有的放矢。
(二)循序渐进“仿模块”
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或者说刚开始学习一种新的体裁时,教师就幻想让学生长篇大论,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写作的起步阶段, “仿模块”是中学生习作的必经之途。
不同的习作阶段,“仿模块”现象的心理机制也是不一样的,“仿模块”现象的效果也相应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来说,在年纪尚小或者写作经验较少的习作时期,“仿模块”写作的要求也相對比较低,文章追求的主要是模仿范文模板的形式,模仿得越像越好,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初级“仿模块”现象。
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阅历的逐渐丰富、学识的稳步提高,这时候就不宜进行初级“仿模块”训练了,而应引导学生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的体悟与见解,尝试用自己的亲身经验以及具有个性的写作思维方式去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逐渐减少对范文模块的依赖性,为将来不再“仿模块”做准备,这是一种高级的“仿模块”追求。例如,初中生刚刚接触到议论文体裁,不太会写,教师只能提供范文进行引导。离开了范文模块,有的学生就无从下笔。这是初级的“仿模块”训练。到了高中,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相关写作知识,并且对生活、对社会、对世界有了自己的一些认知,就能逐步摆脱对范文的依赖独立写作了。这就是循序渐进消除“模块”的体现。
(三)独立思考 “反模块”
《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到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反模块”思维需要以想象力作为基础,而想象力又需要思考做铺垫,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写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先向自己发问,独立思考,等到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时,再勇敢地去向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咨询,及时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思维,并将“反模块”的写作思维迁移到写作活动中去。
学贵有疑。不管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还是教师的观点,教师应倡导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辩论,在交锋碰撞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以李镇西老师执教的“温馨的记忆”作文讲评课为例,对于重点教学内容,李老师都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先抛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比如在“佳作亮相”模块开始时,李老师就提了三个问题:“你怎么构思的?”“现在看这篇文章,你觉得最满意的地方是哪里?”“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满意?”。三个问题一抛出来,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了,各种见解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在平常的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 “反模块”思维训练,通过对文章的立意、素材、写作技巧以及语言风格等专项训练的形式,培养 “反模块”思维。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反模块”写作思维,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并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以充实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为“反模块”文章写作在内容上注入充盈而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刘新华.论写作模仿[J].福州师专学报,1996(2):44-48.
[2]李明章.谈模仿与创新的关系[J].甘肃教育,2014(5):68-69.
[3]刘发建.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模仿——谈作文教学“模仿与创新”的关系[J].语文教学通讯,2010(27):10-14.
[4]禹旭红.“模仿”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8(27):126-127.
[5]李明章.谈模仿与创新的关系[J].甘肃教育,2014(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