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详细分析了临颍县2012~2013年度小麦全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不利气象因素,评价了冬春连旱、春季剧烈变温、低温、晚霜冻和后期高温、干热风、强降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为指导小麦生产趋利避害、稳产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小麦;减产;原因分析;临颍县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872-03
2012年10月13日前后播种,2013年5月30日前后成熟。全生育期230 d左右,期间≥0 ℃积温2 129.2 ℃·d左右,降水258.3 mm左右,日照时数1 127.3 h左右。2013年度临颍县小麦整个生育期间气候异常,不利因素较多,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根据农业、气象部门联合对全县5个主要栽培品种进行的全程跟踪、实地考查、最终考种分析结果,同2012年相比,全县平均有效穗数降低42.2万穗/hm2,穗粒数平均减少2.7粒,千粒重降低8.73 g,平均单产减产1 693.51 kg/hm2(即减产22%),总产减产69 015.21万t(即减产2.24%),属于严重减产年份。笔者在此详细分析了临颍县2012~2013年度小麦全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讨2013年度该县小麦减产的原因。
1 小麦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1.1 播种-越冬期 播前1个月无有效降水,底墒差,大部分地块造墒播种。2012年10月中下旬气温偏高,积温344.4 ℃·d,同比偏多31.3 ℃·d,小麦出苗较快,基本苗足。11和12月份气温偏低,≥0 ℃积温较上年同期偏少57.3 ℃·d;累计降水量(指10月中旬~12月底)35.1 mm,较历年同期偏少52.9 mm。冬前积温偏少,轻度的干旱对争取多分蘖略有不利影响,但使麦苗地上叶片生长速度较慢,发育进程缓,利于麦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协调生长和叶片糖分的积累,没有茎叶徒长现象,麦田没有旺长现象,利于增强叶片的抗寒性和抗旱性,确保壮苗越冬。
1.2 越冬期
2012年12月22日温度稳定下降至0 ℃以下,小麦开始越冬,比上年早14 d,2013年2月11日溫度稳定上升至0 ℃以上,小麦开始萌动,比常年晚4 d。越冬期积温34.9 ℃·d,比上年和历年均明显偏少。负积温54.9 ℃·d,比上年偏多31.6 ℃·d。越冬期内低于0 ℃的天数有23 d,比上年偏多5 d。
冬季降温早、越冬期时间长、气温低,对抑制病原菌很有利。越冬期内小麦根茎叶蘖生长极其缓慢,但由于小麦冬前个体较壮,苗龄较小,加上冬前温度呈逐渐降低趋势,小麦经过了充分的春化锻炼,故冻害较轻,仅有部分地块的1~2片叶的叶尖有轻微冻害现象。
1.3 返青期 早春温度回升晚,冷暖变幅较小,整体呈攀升趋势,全县小麦整体返青速度快。
2013年2月12日后气温开始回升,16日后气温稳定在3 ℃以上,小麦开始进入返青期,比上年晚5~7 d。但2月21日~3月1日日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基本维持在4~8 ℃,利于小麦返青生长,小麦新叶很快长出,部分麦田分蘖也很快长出,小麦整体返青速度快。
1.4 拔节期
3月份积温315.3 ℃·d左右,比上年偏多72.2 ℃·d。3月1~3日平均气温仅有6.0 ℃,小麦起身较晚,但4~9日回升明显,平均温度15.6 ℃,8、9日分别窜升至20.0和19.1 ℃,10~15日大幅回落后(降温幅度达8.3 ℃,15日极端最低气温降至-0.4 ℃),16~19日气温再次反弹,平均气温升至11.8 ℃。由于3月上中旬气温整体呈偏高趋势,3月16日小麦开始拔节且拔节迅速,比常年早5~7 d。据研究,小麦穗数主要与返青至拔节阶段生长时间、积温多少有关;冬小麦返青早、拔节期晚的年份,由于返青期至拔节阶段生长时间长、积温多可促使中等分蘖生长发育,提高其成穗率,达到穗数高限,甚至极限穗数,反之成穗率低[1-3]。2013年返青期晚、拔节期早,返青至拔节阶段生长时间短,小麦分蘖的“平顶高峰”持续时间短且不明显,加之干旱的影响,使较小的分蘖不能成穗,造成2013年有效穗数偏少,但主茎及大分蘖成穗,使麦田穗层整齐且大穗多。3月下旬温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整个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多数麦田的小分蘖死亡速度慢,造成苗脚不利落。
3月份日照时数146.1 h,较常年偏少18.4 h,特别是下旬仅有31.0 h,较常年偏少26.7 h。拔节期寡照,植株光合效率低,小花分化营养状况不良,影响穗粒数增加。
3月份出现了几次剧烈的降温,对小麦幼穗分化不利,加之干旱、寡照,部分麦田出现小花不孕现象。
1.5 孕穗-抽穗期
拔节-抽穗期是小麦一生生长最旺盛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强光、充足的水和适度的温度(一般需水量约为100~120 mm)。2013年该期降水异常偏少,仅23.6 mm,较正常需求偏少90~100 mm;期间气温总体较适宜,日平均气温11.0 ℃,同比常年偏高0.3 ℃,但变幅大,出现了2次明显降温、低温过程。干旱少雨,剧烈变温、低温等多重作用影响,使全县小麦抽穗早、持续时间长(4月8日开始始穗,4月16日齐穗,比上年早6~7 d),呈现整体不均衡但区域性集中态势,大部分麦田幼穗分化受到影响。
4月19~20日,冰粒和小雨齐下,过程降水量22.0 mm,持续的旱情得到了明显缓解,但伴随着降雨,出现了晚霜冻害。
1.6 扬花、授粉期 4月底5月初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有利于小麦扬花授粉、籽粒形成。
2013年大田小麦4月24日开始扬花,30日结束。4月24~30日基本维持晴好天气,日平均温度20.0 ℃,日平均日照时数8 h以上,日平均风力0.9~1.5 m/s,平均相对湿度60%~77%,加之墒情适宜(4月19~20日出现了22 mm的降水),气象条件对小麦扬花授粉较为适宜,使小麦扬花期集中,授粉好,籽粒退化少,结实率高。 1.7 灌浆期
5月份气温整体偏高,先是出现了2次阶段性高温、低湿并热风天气,植株发生生理干旱,灌浆受阻,灌浆时间缩短;下旬又遭遇强降水袭击,土壤水分处于过饱和状态,根系缺氧,加速了植株死亡,使灌浆受阻或停止;灌浆末期(小高峰形成期),连续出现3 d阴雨寡照天气,灌浆小高峰难于形成,诸多不利因素导致2013年千粒重严重下降,同时平均日较差偏低(日较差为10.4 ℃,较近5年偏低1.1 ℃),秕粒多,色泽也不好,产量和品质均下降。
2 小麦减产气象原因分析
2.1 长期干旱
2013年度小麦整个生育期大部分时间水分不足,从播种到灌浆始终受到干旱的困扰。全生育期降水量258.3 mm,较正常需水缺100~200 mm。播前1个月至齐穗期累计降水量仅77.6 mm,创同期有资料以来最少值(图1)。播前蓄墒水少、气温高,加之秋作物收获后土壤裸露等,土壤水分蒸发加剧,耕层墒不足,特别是口墒较差,大部分灌溉造墒播种,部分欠墒播种、播后浇水,少部分播后等雨等墒,造成小麦播期拉长、不集中,出苗不齐,有缺垄断行现象。播后至翌年4月18日连续187 d降水量仅77.4 mm,较历年同期偏少81.4 mm,且降水过程分散、量小,仅2月2~5日降水量大于10 mm,其余大多在5 mm左右(图2),长期干旱少雨影响了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特别是对黄沙土质麦田,影响更明显。据北徐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实时监测显示,自2012年10月至越冬前,0~10 cm土壤相对湿度大部分时段不足55%,部分时段不足50%。冬前干旱,分蘖节处于干土层中,影响分蘖的正常发生和次生根的正常生长,造成分蘖缺位、高位分蘖多、三叶以上大蘖偏少,次生根量较少、入土较浅,影响有效穗数提高。据冬前小麦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分析和大田调查,一类苗比例为66.8%(约27 223 hm2),二类苗比例为32.4%(约13 204 hm2),三类苗比例为0.8%(约326 hm2),一类苗较上年同期偏少20.0%。拔节-孕穗期是小麦生长最旺盛时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对水分需求量大,也最敏感,此期缺水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耕层需要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而2013年该期降水量(3月1日~4月18日)仅23.6 mm,较正常需求偏少60~80 mm,据大田实测墒情显示,3月8日~4月18日耕层壤土相对湿度58%~64%、黃沙土49%~56%、黏土68%~72%,水分不足使小穗分化速度加快,导致花粉、子房发育不良,小花大量退化,并导致结实率下降。
2.2 春季气温变化剧烈,出现了冷、霜冻害
2013年春季极端最低温度并不太低,3月份极端最低气温-3.7 ℃、4月份-0.2 ℃,虽然4月份较常年偏低明显,但从近10年来看,有6年极端最低气温均在-0.2 ℃以下,也属正常。不过春季受强冷暖气团频繁交汇的影响,气温变化剧烈,出现了多次极端冷暖异常天气交替现象。先是连续几天气温异常偏高(如3月8日最高气温达31.1 ℃,创历史极值),使小麦发育进程加快,突然大幅降温、低温,使小麦遭受冷、霜冻害。最典型的分别是2月28日~3月3日、3月9~11日、3月18~21日(时值小麦幼穗发育到药隔形成期)、4月6~7日(时值小麦幼穗发育到四分体形成期)和4月19~21日5次(表1)。最高温度降温幅度大多在10 ℃以上,2月28日~3月3日那次降温过程,最低气温降至-3.7 ℃,时值部分小麦幼穗分化至二棱期,低温使小穗遭受一定的冻害,结实率下降;4月6~7日,幼穗分化至四分体形成期,对低温最敏感,据研究,此期的冷害指标是5 ℃[4-5]。2013年该期最低气温2.6 ℃,气温≤5 ℃的时间持续近7 h,导致花粉发育不好;4月19~21日,日平均气温下降10~14 ℃,21日凌晨极端最低气温降至-0.2 ℃,达到了霜冻害指标。3~4月份,时值小麦幼穗分化期、抗寒能力最弱,对外部环境变化敏感,多次极端冷暖异常天气影响了小麦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穗发育异常,小花大量退化、小麦花药败育、颖壳开张,导致小麦普遍出现缺粒、缺位、穗顶部或基部不育现象,结实率下降。据调查,全县冻害轻的田块冻穗率在1%左右,严重冻害田块冻穗率达50%~80%,多数在5%~15%。4月20~23日出现了雨雪天气,造成有些品种顶端小穗结实性差。春季变温、低温是造成2013年穗粒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3 结论
(1)影响有效穗数的主要因素是冬春连旱、春季剧烈变温、低温,造成冬前分蘖缺位、大蘖偏少,春季较小的分蘖不能成穗。
(2)影响穗粒数的主要因素是春季剧烈变温、晚霜冻、寡照及干旱等多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小穗发育异常,小花大量退化、导致小麦普遍出现缺粒、缺位、穗顶部或基部不育现象,结实率下降。
(3)影响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是灌浆期高温、干热风及后期的强降水。高温、低湿并热风天气促进茎叶早衰,大大缩短了灌浆时间,籽粒干物质积累降低,影响小麦灌浆和粒重增加。强降水加速了植株死亡,造成青枯逼熟,千粒重下降、籽粒色泽也不好,量和质均下降。
(4)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三要素,在其各自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长期干旱、春季剧烈变温、晚霜冻害、后期高温、强降水等不良的气象条件是造成2013年小麦大幅减产的主要原因,其中灌浆期恶劣的气候条件是小麦减产的主因。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2]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小麦栽培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王健林,太华杰.中国粮食总产量结构分析与丰歉评估[J].气象,1998,24(12):7-12.
[4] 冯玉香,何维勋.冬小麦拔节后霜冻害与叶温的关系[J].作物学报,2000,26(6):707-712.
[5] 王春乙,郭建平.农作物低温冷害综合防御技术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6] 赵广玉,许化民.小麦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7]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8] 河南省气象局.河南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手册 农作物分册(试用版)[K].河南省气象局,2009.
关键词 小麦;减产;原因分析;临颍县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872-03
2012年10月13日前后播种,2013年5月30日前后成熟。全生育期230 d左右,期间≥0 ℃积温2 129.2 ℃·d左右,降水258.3 mm左右,日照时数1 127.3 h左右。2013年度临颍县小麦整个生育期间气候异常,不利因素较多,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根据农业、气象部门联合对全县5个主要栽培品种进行的全程跟踪、实地考查、最终考种分析结果,同2012年相比,全县平均有效穗数降低42.2万穗/hm2,穗粒数平均减少2.7粒,千粒重降低8.73 g,平均单产减产1 693.51 kg/hm2(即减产22%),总产减产69 015.21万t(即减产2.24%),属于严重减产年份。笔者在此详细分析了临颍县2012~2013年度小麦全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讨2013年度该县小麦减产的原因。
1 小麦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1.1 播种-越冬期 播前1个月无有效降水,底墒差,大部分地块造墒播种。2012年10月中下旬气温偏高,积温344.4 ℃·d,同比偏多31.3 ℃·d,小麦出苗较快,基本苗足。11和12月份气温偏低,≥0 ℃积温较上年同期偏少57.3 ℃·d;累计降水量(指10月中旬~12月底)35.1 mm,较历年同期偏少52.9 mm。冬前积温偏少,轻度的干旱对争取多分蘖略有不利影响,但使麦苗地上叶片生长速度较慢,发育进程缓,利于麦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协调生长和叶片糖分的积累,没有茎叶徒长现象,麦田没有旺长现象,利于增强叶片的抗寒性和抗旱性,确保壮苗越冬。
1.2 越冬期
2012年12月22日温度稳定下降至0 ℃以下,小麦开始越冬,比上年早14 d,2013年2月11日溫度稳定上升至0 ℃以上,小麦开始萌动,比常年晚4 d。越冬期积温34.9 ℃·d,比上年和历年均明显偏少。负积温54.9 ℃·d,比上年偏多31.6 ℃·d。越冬期内低于0 ℃的天数有23 d,比上年偏多5 d。
冬季降温早、越冬期时间长、气温低,对抑制病原菌很有利。越冬期内小麦根茎叶蘖生长极其缓慢,但由于小麦冬前个体较壮,苗龄较小,加上冬前温度呈逐渐降低趋势,小麦经过了充分的春化锻炼,故冻害较轻,仅有部分地块的1~2片叶的叶尖有轻微冻害现象。
1.3 返青期 早春温度回升晚,冷暖变幅较小,整体呈攀升趋势,全县小麦整体返青速度快。
2013年2月12日后气温开始回升,16日后气温稳定在3 ℃以上,小麦开始进入返青期,比上年晚5~7 d。但2月21日~3月1日日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基本维持在4~8 ℃,利于小麦返青生长,小麦新叶很快长出,部分麦田分蘖也很快长出,小麦整体返青速度快。
1.4 拔节期
3月份积温315.3 ℃·d左右,比上年偏多72.2 ℃·d。3月1~3日平均气温仅有6.0 ℃,小麦起身较晚,但4~9日回升明显,平均温度15.6 ℃,8、9日分别窜升至20.0和19.1 ℃,10~15日大幅回落后(降温幅度达8.3 ℃,15日极端最低气温降至-0.4 ℃),16~19日气温再次反弹,平均气温升至11.8 ℃。由于3月上中旬气温整体呈偏高趋势,3月16日小麦开始拔节且拔节迅速,比常年早5~7 d。据研究,小麦穗数主要与返青至拔节阶段生长时间、积温多少有关;冬小麦返青早、拔节期晚的年份,由于返青期至拔节阶段生长时间长、积温多可促使中等分蘖生长发育,提高其成穗率,达到穗数高限,甚至极限穗数,反之成穗率低[1-3]。2013年返青期晚、拔节期早,返青至拔节阶段生长时间短,小麦分蘖的“平顶高峰”持续时间短且不明显,加之干旱的影响,使较小的分蘖不能成穗,造成2013年有效穗数偏少,但主茎及大分蘖成穗,使麦田穗层整齐且大穗多。3月下旬温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整个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多数麦田的小分蘖死亡速度慢,造成苗脚不利落。
3月份日照时数146.1 h,较常年偏少18.4 h,特别是下旬仅有31.0 h,较常年偏少26.7 h。拔节期寡照,植株光合效率低,小花分化营养状况不良,影响穗粒数增加。
3月份出现了几次剧烈的降温,对小麦幼穗分化不利,加之干旱、寡照,部分麦田出现小花不孕现象。
1.5 孕穗-抽穗期
拔节-抽穗期是小麦一生生长最旺盛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强光、充足的水和适度的温度(一般需水量约为100~120 mm)。2013年该期降水异常偏少,仅23.6 mm,较正常需求偏少90~100 mm;期间气温总体较适宜,日平均气温11.0 ℃,同比常年偏高0.3 ℃,但变幅大,出现了2次明显降温、低温过程。干旱少雨,剧烈变温、低温等多重作用影响,使全县小麦抽穗早、持续时间长(4月8日开始始穗,4月16日齐穗,比上年早6~7 d),呈现整体不均衡但区域性集中态势,大部分麦田幼穗分化受到影响。
4月19~20日,冰粒和小雨齐下,过程降水量22.0 mm,持续的旱情得到了明显缓解,但伴随着降雨,出现了晚霜冻害。
1.6 扬花、授粉期 4月底5月初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有利于小麦扬花授粉、籽粒形成。
2013年大田小麦4月24日开始扬花,30日结束。4月24~30日基本维持晴好天气,日平均温度20.0 ℃,日平均日照时数8 h以上,日平均风力0.9~1.5 m/s,平均相对湿度60%~77%,加之墒情适宜(4月19~20日出现了22 mm的降水),气象条件对小麦扬花授粉较为适宜,使小麦扬花期集中,授粉好,籽粒退化少,结实率高。 1.7 灌浆期
5月份气温整体偏高,先是出现了2次阶段性高温、低湿并热风天气,植株发生生理干旱,灌浆受阻,灌浆时间缩短;下旬又遭遇强降水袭击,土壤水分处于过饱和状态,根系缺氧,加速了植株死亡,使灌浆受阻或停止;灌浆末期(小高峰形成期),连续出现3 d阴雨寡照天气,灌浆小高峰难于形成,诸多不利因素导致2013年千粒重严重下降,同时平均日较差偏低(日较差为10.4 ℃,较近5年偏低1.1 ℃),秕粒多,色泽也不好,产量和品质均下降。
2 小麦减产气象原因分析
2.1 长期干旱
2013年度小麦整个生育期大部分时间水分不足,从播种到灌浆始终受到干旱的困扰。全生育期降水量258.3 mm,较正常需水缺100~200 mm。播前1个月至齐穗期累计降水量仅77.6 mm,创同期有资料以来最少值(图1)。播前蓄墒水少、气温高,加之秋作物收获后土壤裸露等,土壤水分蒸发加剧,耕层墒不足,特别是口墒较差,大部分灌溉造墒播种,部分欠墒播种、播后浇水,少部分播后等雨等墒,造成小麦播期拉长、不集中,出苗不齐,有缺垄断行现象。播后至翌年4月18日连续187 d降水量仅77.4 mm,较历年同期偏少81.4 mm,且降水过程分散、量小,仅2月2~5日降水量大于10 mm,其余大多在5 mm左右(图2),长期干旱少雨影响了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特别是对黄沙土质麦田,影响更明显。据北徐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实时监测显示,自2012年10月至越冬前,0~10 cm土壤相对湿度大部分时段不足55%,部分时段不足50%。冬前干旱,分蘖节处于干土层中,影响分蘖的正常发生和次生根的正常生长,造成分蘖缺位、高位分蘖多、三叶以上大蘖偏少,次生根量较少、入土较浅,影响有效穗数提高。据冬前小麦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分析和大田调查,一类苗比例为66.8%(约27 223 hm2),二类苗比例为32.4%(约13 204 hm2),三类苗比例为0.8%(约326 hm2),一类苗较上年同期偏少20.0%。拔节-孕穗期是小麦生长最旺盛时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对水分需求量大,也最敏感,此期缺水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耕层需要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而2013年该期降水量(3月1日~4月18日)仅23.6 mm,较正常需求偏少60~80 mm,据大田实测墒情显示,3月8日~4月18日耕层壤土相对湿度58%~64%、黃沙土49%~56%、黏土68%~72%,水分不足使小穗分化速度加快,导致花粉、子房发育不良,小花大量退化,并导致结实率下降。
2.2 春季气温变化剧烈,出现了冷、霜冻害
2013年春季极端最低温度并不太低,3月份极端最低气温-3.7 ℃、4月份-0.2 ℃,虽然4月份较常年偏低明显,但从近10年来看,有6年极端最低气温均在-0.2 ℃以下,也属正常。不过春季受强冷暖气团频繁交汇的影响,气温变化剧烈,出现了多次极端冷暖异常天气交替现象。先是连续几天气温异常偏高(如3月8日最高气温达31.1 ℃,创历史极值),使小麦发育进程加快,突然大幅降温、低温,使小麦遭受冷、霜冻害。最典型的分别是2月28日~3月3日、3月9~11日、3月18~21日(时值小麦幼穗发育到药隔形成期)、4月6~7日(时值小麦幼穗发育到四分体形成期)和4月19~21日5次(表1)。最高温度降温幅度大多在10 ℃以上,2月28日~3月3日那次降温过程,最低气温降至-3.7 ℃,时值部分小麦幼穗分化至二棱期,低温使小穗遭受一定的冻害,结实率下降;4月6~7日,幼穗分化至四分体形成期,对低温最敏感,据研究,此期的冷害指标是5 ℃[4-5]。2013年该期最低气温2.6 ℃,气温≤5 ℃的时间持续近7 h,导致花粉发育不好;4月19~21日,日平均气温下降10~14 ℃,21日凌晨极端最低气温降至-0.2 ℃,达到了霜冻害指标。3~4月份,时值小麦幼穗分化期、抗寒能力最弱,对外部环境变化敏感,多次极端冷暖异常天气影响了小麦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穗发育异常,小花大量退化、小麦花药败育、颖壳开张,导致小麦普遍出现缺粒、缺位、穗顶部或基部不育现象,结实率下降。据调查,全县冻害轻的田块冻穗率在1%左右,严重冻害田块冻穗率达50%~80%,多数在5%~15%。4月20~23日出现了雨雪天气,造成有些品种顶端小穗结实性差。春季变温、低温是造成2013年穗粒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3 结论
(1)影响有效穗数的主要因素是冬春连旱、春季剧烈变温、低温,造成冬前分蘖缺位、大蘖偏少,春季较小的分蘖不能成穗。
(2)影响穗粒数的主要因素是春季剧烈变温、晚霜冻、寡照及干旱等多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小穗发育异常,小花大量退化、导致小麦普遍出现缺粒、缺位、穗顶部或基部不育现象,结实率下降。
(3)影响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是灌浆期高温、干热风及后期的强降水。高温、低湿并热风天气促进茎叶早衰,大大缩短了灌浆时间,籽粒干物质积累降低,影响小麦灌浆和粒重增加。强降水加速了植株死亡,造成青枯逼熟,千粒重下降、籽粒色泽也不好,量和质均下降。
(4)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三要素,在其各自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长期干旱、春季剧烈变温、晚霜冻害、后期高温、强降水等不良的气象条件是造成2013年小麦大幅减产的主要原因,其中灌浆期恶劣的气候条件是小麦减产的主因。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2]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小麦栽培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王健林,太华杰.中国粮食总产量结构分析与丰歉评估[J].气象,1998,24(12):7-12.
[4] 冯玉香,何维勋.冬小麦拔节后霜冻害与叶温的关系[J].作物学报,2000,26(6):707-712.
[5] 王春乙,郭建平.农作物低温冷害综合防御技术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6] 赵广玉,许化民.小麦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7]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8] 河南省气象局.河南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手册 农作物分册(试用版)[K].河南省气象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