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光诱导BaCl分子热助振动荧光光谱测量燃烧温度

来源 :中国激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SP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了利用分子体系的激光诱导热助振动荧光光谱(LITVy)实现燃烧温度测量新技术。建立了分子激发态振动能级粒子碰撞能量弛豫模型,研究了BaCl分子的LITVF光谱特性,通过517nm波长选择激发C2Π1/2(υ′=1)←→X2Σ(υ″=0)跃迁,对液化石油气/空气预混层流火焰温度进行了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对BaCl分子,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可达σT=30K。
其他文献
这种报警器可自动测量车间距离,数字显示,低于任意设定的车间距离时便发出警报。
期刊
A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a metal-semiconductor-metal (MSM) ZnO-based photodetector (PD) is developed. The PD is based on a drift diffusion model of a semiconductor that allows the calculation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inside the structure, the transvers
We present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nano-photonic crystal structures. Based on a specially designed electrolyte, porous silicon (PSi) layers with different porosities are possible to be produced on highly-doped n-type silic
期刊
期刊
为从蓝光危害与节律效应角度提供显示器的选购及使用参考, 测量了不同色温(1200~6500 K)下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背光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极管(LED)背光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以及阴极射线管(CRT)这4种常用显示器的光谱分布; 根据人眼响应函数的拟合结果, 计算了不同色温下4种显示器的蓝光危害因子、节律因子、400~500 nm蓝光占比以及446~477 nm蓝光占比。结果表明:4种显示器的蓝光危害和节律效应均随色温升高而增大; 当色温为1200~6500 K时, OLE
本文从理论上详细地研究了双频激光在等离子体中的共振自聚焦。本章从流体方程出发,导出了双频激光驱动下等离子体的非线性介电常数,从而清楚地展示了等离子体波有质动力的影响。接着,具体地处理了等离子体纵向静电场,进而反映出共振自聚焦的具体特征。最后还讨论了共振自聚焦对拍频波加速器中粒子加速过程的影响。
通过严格求解定态多能级速率方程,从理论上分析了连续激光作用下的光电流信号的特性.结合实验,提出了等效局部电子密度的概念,并指出了它与HCD灯伏安特性的联系.
期刊
针对基于保偏光纤的非通视方位传递系统中温度与电场引起的方位传递误差,从非通视方位传递系统的工作原理出发,分别推导了基于温度、电场作用保偏光纤的方位角解算模型,并仿真分析了保偏光纤长度、热膨胀系数及电场振幅等因素对方位传递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0 ℃时,方位角解算误差对温度不敏感;当温度高于20 ℃时,方位角解算误差容易受温度、保偏光纤长度的影响,可通过调整保偏光纤的热膨胀系数、泊松比控制方位传递误差。电场大小和电场作用长度共同影响方位角解算误差,当作用角度为45°时,电场振幅不会产生方位角解
采用4种不同的地表特征因子及其组合,使用三层分解模型对研究区地表温度进行降尺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使用多地表特征因子组合的三层分解模型获得的降尺度精度高于使用单因子获得的降尺度精度,均方根误差由0.813 K提高到0.763 K,降尺度结果的误差主要集中在建筑区域;2)采用热场强度指数和热场变异指数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城市热岛效应,两种评价指标均表明多因子模型的精度优于单因子模型的精度。
中心局是运营商最重要的业务资产,是离用户最近的网络设备的“家”,装载了大量的新老接入设备。传统的电信机房是一种“黑盒子”解决方案,运营商被迫捆绑于某一设备供应商,造成设备种类繁多、运维成本居高不下、更新升级困难的窘境。网络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传统的网络只是信息的传输者,今天的网络除了作为信息的传输者,更重要的还是信息的存储库和信息的源泉,由此带来了网络架构的变革,这种变革从引入数据中心开始。传统的网络因业务而生并随之固化,缺少弹性和开放性;未来的网络则是包容万物的,计算无处不在,软件定义一切,连接随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