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市场准入是指缔约方允许其他成员方的货物、服务进入其市场的程度,是世贸组织重要规则之一。本文概述了农业市场准入后农业发展的要求、所遇挑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山区农业;市场准入;世贸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1 农业市场准入的意义
农业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等,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农产品贸易、农业政策历来是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世界发达国家为限制国外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加大了非关税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有熟悉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了解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并将之应用到山区农业发展中,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质量标准,建立符合山区农业特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机制,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采取有力措施,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为已进入买方市场且频遭贸易“壁垒”的农产品市场吹来了一缕清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保健的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然而有毒大米、有毒猪肉、黑心棉等威胁着人们健康的事件,造成农产品质量信誉缺失,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贸易正常健康成长。加入WTO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如过不了关,不仅外向型农业无从谈起,国内市场难以占领,现有的市场也将随着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大量涌入而逐渐失去。开展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消费的有效措施,这既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国内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必然趋势。
山区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污染源少,名优特稀地方产品多,特别是有地方特色产品是山区农业的宝贵财富,竞争优势所在,发展山区有机农业得天独厚。有机农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到2000年农业基地达1000万hm2,产值超过300亿美元,品种达400多个,销售额增长达20%~50%,专家预测,2006年仅欧美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且主要依赖进口。入世后,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虽然存在困难,但是无公害、无污染的有机食品依然能够赢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 面对市场准入,山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龙县耕地面积14535.47hm2,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小,难以形成规模,常年水田面积为6060.29hm2,占耕地面积的41.69%,旱地面积为8065.4hm2,占耕地的55.49%。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成本加大,而山区经济条件艰苦,农产品价格低迷,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农产品优质率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山区农民文化教育不足,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农民大量外出进城务工,农业生产者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的农民,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对新技术接受慢,加之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山大人稀,農技推广力量薄弱。农药化肥平均投入量虽然较低,云龙县化肥使用强度为191kg/hm2,农村病虫综合防治率达87%,农药使用强度为0.8kg/hm2,远远低于生态农业示范区标准,符合发展无污染、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生态标准。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特别是农副产品的标准化实施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山区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差距就更大。龙头企业较少,农产品流通不畅,以初级产品参与市场交换,利润低,风险大;行业协会发展滞后,农产品流通处于无序状态。多年来,国家实施了“放心菜、放心肉”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有较大提高,但山区经济落后,财力困难,无法对农业生产过程实施质量监测。
3 积极应对市场准入挑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山区农业优势在山,要充分利用种植资源丰富、污染源少、生态环境好的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云龙绿茶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云龙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态势好,农民群众积极性高,规模迅速扩大。
建立农产品市场质量快速检测机构。快速检测是实施市场准入的基本手段。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对进入市场销售的蔬菜实施月检月报,跟踪检测基地和市场蔬菜质量安全,并针对抽样检测结果实行监测措施,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建立严格规范的检测制度,对农产品物别实行强制检测,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要严加处理。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工作。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冲击,国家将加大对农业投大,尤其是WTO规则范围内“绿箱”政策是国家扶持农业的重点。山区农业先天自身不足,逐步将淡出传统粮油生产,重点放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要积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转变,从揭开特色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入手,充分运用WTO规则,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投入,建立地方特色的无公害有机食品基地,扶持农产品加了龙头企业,稳定农技推广体系,加强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莲娜.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及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2] 鄂德峰.WTO农业市场准入谈判与中国对策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10).
[3] 张涛.农产品市场准入研究——基于WTO体系下[D].郑州大学,2010.
作者简介:李凤娟(1974-),女,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与推广。
关键词:山区农业;市场准入;世贸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1 农业市场准入的意义
农业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等,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农产品贸易、农业政策历来是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世界发达国家为限制国外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加大了非关税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有熟悉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了解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并将之应用到山区农业发展中,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质量标准,建立符合山区农业特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机制,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采取有力措施,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为已进入买方市场且频遭贸易“壁垒”的农产品市场吹来了一缕清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保健的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然而有毒大米、有毒猪肉、黑心棉等威胁着人们健康的事件,造成农产品质量信誉缺失,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贸易正常健康成长。加入WTO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如过不了关,不仅外向型农业无从谈起,国内市场难以占领,现有的市场也将随着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大量涌入而逐渐失去。开展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消费的有效措施,这既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国内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必然趋势。
山区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污染源少,名优特稀地方产品多,特别是有地方特色产品是山区农业的宝贵财富,竞争优势所在,发展山区有机农业得天独厚。有机农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到2000年农业基地达1000万hm2,产值超过300亿美元,品种达400多个,销售额增长达20%~50%,专家预测,2006年仅欧美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且主要依赖进口。入世后,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虽然存在困难,但是无公害、无污染的有机食品依然能够赢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 面对市场准入,山区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龙县耕地面积14535.47hm2,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小,难以形成规模,常年水田面积为6060.29hm2,占耕地面积的41.69%,旱地面积为8065.4hm2,占耕地的55.49%。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成本加大,而山区经济条件艰苦,农产品价格低迷,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农产品优质率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山区农民文化教育不足,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农民大量外出进城务工,农业生产者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的农民,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对新技术接受慢,加之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山大人稀,農技推广力量薄弱。农药化肥平均投入量虽然较低,云龙县化肥使用强度为191kg/hm2,农村病虫综合防治率达87%,农药使用强度为0.8kg/hm2,远远低于生态农业示范区标准,符合发展无污染、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生态标准。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特别是农副产品的标准化实施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山区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差距就更大。龙头企业较少,农产品流通不畅,以初级产品参与市场交换,利润低,风险大;行业协会发展滞后,农产品流通处于无序状态。多年来,国家实施了“放心菜、放心肉”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有较大提高,但山区经济落后,财力困难,无法对农业生产过程实施质量监测。
3 积极应对市场准入挑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山区农业优势在山,要充分利用种植资源丰富、污染源少、生态环境好的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云龙绿茶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云龙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态势好,农民群众积极性高,规模迅速扩大。
建立农产品市场质量快速检测机构。快速检测是实施市场准入的基本手段。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对进入市场销售的蔬菜实施月检月报,跟踪检测基地和市场蔬菜质量安全,并针对抽样检测结果实行监测措施,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建立严格规范的检测制度,对农产品物别实行强制检测,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要严加处理。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工作。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冲击,国家将加大对农业投大,尤其是WTO规则范围内“绿箱”政策是国家扶持农业的重点。山区农业先天自身不足,逐步将淡出传统粮油生产,重点放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要积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转变,从揭开特色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入手,充分运用WTO规则,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投入,建立地方特色的无公害有机食品基地,扶持农产品加了龙头企业,稳定农技推广体系,加强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莲娜.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及对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2] 鄂德峰.WTO农业市场准入谈判与中国对策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10).
[3] 张涛.农产品市场准入研究——基于WTO体系下[D].郑州大学,2010.
作者简介:李凤娟(1974-),女,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