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喜琴,善写琴诗,一生共写有70首涉及“琴”的诗,诗中以“琴”寄思的现象最为广泛。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的一些“琴”诗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探索出诗中苏轼所寄托的思想内容与情感态度,感受以“琴”寄思的具体内蕴。
关键词:苏轼;诗;琴;思念
“琴”作为“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之一,历来被文人雅士所喜爱,古代文人雅士对琴或精通或涉猎,因此,状琴咏琴,自然也成了古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也不例外,他喜爱琴且精通琴艺,常将琴写入其诗词中。苏轼一生共写有70首涉及“琴”的诗,诗中以“琴”寄思的现象最为广泛,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诗歌来说明苏轼诗中以“琴”寄思的抒情现象。
一、思念弟弟
苏轼比苏辙年长三岁,两人感情从小便极为深厚,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情同手足。后来兄弟二人因出仕便聚少离多,因此两人经常寄信写诗,赠答唱和,以此来表达心中的思念之情。如:
《次韵子由以诗见报编礼公,借雷琴,记旧曲》
琴上遗声久不弹,琴中古意本长存。苦心欲记常迷旧,信指如归自着痕。应有仙人依树听,空教瘦鹤舞风骞。谁知千里溪堂夜,时引惊猿撼竹轩。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佑八年,苏轼过终南山,遇见道士赵宗有在溪堂弹琴,因苏轼常年在外做官,许久未见弟弟苏辙,对之思念,便触感而发。苏轼作此诗来唱和弟弟的诗歌《大人久费弹琴,比借人雷琴,以记旧曲,十得三四,率而拜呈》
:“久厌凡桐不复弹,偶然寻绎尚能存。仓庚鸣树思前岁,春水生波满旧痕。泉落空岩虚谷应,佩敲清殿百官寒。终宵窃听不能学,庭树无风月满轩。”两首诗用韵相同,内容相通,苏轼借琴既表达自己与弟弟心意相通,也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十)
我归自南山,山翠犹在目。心随白云去,梦绕山之麓。汝从何方来,笑齿粲如玉。探怀出新诗,秀语夺山绿。觉来已茫昧,但记说秋菊。有如采樵人,入洞听琴筑。归来写遗声,犹胜人间曲。
此诗是苏轼为唱和弟弟苏辙《赋园中所有十首》而作,苏轼在诗中自注:“八月十一日夜,宿府学,方和此诗。梦与弟游南山,出诗数十首,梦中甚爱之。”苏轼做梦都是和弟弟一起游玩南山,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胞弟深深地思念之情。在梦中,苏轼与弟弟相见,两人露齿而笑,一同入洞赏琴,足见兄弟二人感情的深厚,苏轼日夜盼望与弟弟相见,此处苏轼把对弟弟的这种思念之情寄寓在了“琴”这一物中,借“琴”以表达自己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悼念亡妾
王朝云12岁时便被苏轼收纳为侍妾,是苏轼一生的红颜知己。当苏轼被贬惠州时,家中数妾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之南迁,可见王朝云对苏轼的一片真心。两人寓居惠州的第三年,朝云不幸染上瘟疫而过世。在朝云去世四年后,苏轼为表悼念作了以下两首诗。
《琴枕》(四十三卷)
清眸作金徽,素齿为玉轸。响泉竟何用,金带常苦窘。斓斑渍珠泪,宛转堆云倪。君若安七弦,应弹卓氏引。
诗歌前两句把琴枕比作一位佳人,第四句诗人引用甄后玉镂金带枕的典故,据《曹植传》记载:“植初求甄逸女不遂,后太祖因与五官中郎将,植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下。”这里可以看出,这位佳人应是诗人的爱人。诗人在此用典故喻示自己看到“琴枕”便想起了自己亡故的爱人。尾句说这位弹奏七弦琴的佳人应该弹的是“卓氏引”之曲,这里诗人引用的是司马相如以古琴追求卓文君的典故,此典故表现的是男女恋爱之事,诗人借此来追忆他和亡故爱人曾经的愛情。此外,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位佳人应是善乐之人,而王朝云自幼便沦落在歌舞班中,她便是擅长音乐之人,加上苏轼晚年身边的女人唯有朝云,而这首诗就写于朝云去世后的第四年,可见这首诗所写的女主人公应是王朝云。诗人全诗都在借“琴”追忆亡妾朝云,表现了他对朝云无限的爱恋与思念之情。
《琴枕》(四十八卷)
高情闲处任君弹,幽梦来时与子眠。彭泽漫知琴上趣,邯郸深得枕中仙。试寻玉轸抛何处,闲唤香云在那边。平素不须烦按抑,秦娥自语如弦。
诗歌前两句依旧将琴枕比作一位善乐的佳人,从前面分析可知,这位佳人应是王朝云。颈联中的“玉轸”是琴乐器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然而琴枕中的玉轸却不见了,这里诗人其实是在暗喻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已不在自己身边。末句中的“秦娥”指的是古代秦国爱吹箫的女子弄玉,后来用以指乐妓,诗人觉得秦娥说话的声音就像琴音一样悦耳,这里的“秦娥”其实暗指朝云。全诗借琴枕缅怀往事,追忆亡妾,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苏轼对王朝云深切的思念之情。
三、思慕知音
苏轼一生善交志同道合之人,有不少诗作是为知己好友所写,这些诗作中又不乏有以“琴”思慕知音的诗歌,如《书文与可墨竹》:
笔与子皆逝,诗今谁为新。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
此诗作于哲宗元祐元年,苏轼在诗中自注:“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由此可见苏轼与文与可是知音之交,两人关系甚好,在文与可去世七年后,苏轼看到他的墨竹画,触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引用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据《吕氏春秋》记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知音者。”诗人用伯牙“破琴绝弦”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知音好友文与可早逝的伤心之情,以及自己对文与可的无比思念之情。
琴与诗,是千百年来传统文人的生存状态。苏轼作为宋代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一些诗歌与“琴”融汇贯通,互为表里,古琴在苏轼的文化修养和诗歌创作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苏诗中以“琴”寄思的作品,使我们能够把握诗中“思”的具体内蕴,这对我们了解苏轼之人、体悟苏诗的情感色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轼撰,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苏轼撰,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3.王海英:《苏轼与琴相关的文学作品研究》,宁波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10月。
4.(日)池泽滋子:《琴与琴枕》,文学漫步,1998年2月,第16-20页。
5.关鹏飞:《琴诗与哲思》,天府新论,2018年7月,第153-160页。
关键词:苏轼;诗;琴;思念
“琴”作为“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之一,历来被文人雅士所喜爱,古代文人雅士对琴或精通或涉猎,因此,状琴咏琴,自然也成了古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也不例外,他喜爱琴且精通琴艺,常将琴写入其诗词中。苏轼一生共写有70首涉及“琴”的诗,诗中以“琴”寄思的现象最为广泛,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诗歌来说明苏轼诗中以“琴”寄思的抒情现象。
一、思念弟弟
苏轼比苏辙年长三岁,两人感情从小便极为深厚,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情同手足。后来兄弟二人因出仕便聚少离多,因此两人经常寄信写诗,赠答唱和,以此来表达心中的思念之情。如:
《次韵子由以诗见报编礼公,借雷琴,记旧曲》
琴上遗声久不弹,琴中古意本长存。苦心欲记常迷旧,信指如归自着痕。应有仙人依树听,空教瘦鹤舞风骞。谁知千里溪堂夜,时引惊猿撼竹轩。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佑八年,苏轼过终南山,遇见道士赵宗有在溪堂弹琴,因苏轼常年在外做官,许久未见弟弟苏辙,对之思念,便触感而发。苏轼作此诗来唱和弟弟的诗歌《大人久费弹琴,比借人雷琴,以记旧曲,十得三四,率而拜呈》
:“久厌凡桐不复弹,偶然寻绎尚能存。仓庚鸣树思前岁,春水生波满旧痕。泉落空岩虚谷应,佩敲清殿百官寒。终宵窃听不能学,庭树无风月满轩。”两首诗用韵相同,内容相通,苏轼借琴既表达自己与弟弟心意相通,也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十)
我归自南山,山翠犹在目。心随白云去,梦绕山之麓。汝从何方来,笑齿粲如玉。探怀出新诗,秀语夺山绿。觉来已茫昧,但记说秋菊。有如采樵人,入洞听琴筑。归来写遗声,犹胜人间曲。
此诗是苏轼为唱和弟弟苏辙《赋园中所有十首》而作,苏轼在诗中自注:“八月十一日夜,宿府学,方和此诗。梦与弟游南山,出诗数十首,梦中甚爱之。”苏轼做梦都是和弟弟一起游玩南山,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胞弟深深地思念之情。在梦中,苏轼与弟弟相见,两人露齿而笑,一同入洞赏琴,足见兄弟二人感情的深厚,苏轼日夜盼望与弟弟相见,此处苏轼把对弟弟的这种思念之情寄寓在了“琴”这一物中,借“琴”以表达自己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悼念亡妾
王朝云12岁时便被苏轼收纳为侍妾,是苏轼一生的红颜知己。当苏轼被贬惠州时,家中数妾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之南迁,可见王朝云对苏轼的一片真心。两人寓居惠州的第三年,朝云不幸染上瘟疫而过世。在朝云去世四年后,苏轼为表悼念作了以下两首诗。
《琴枕》(四十三卷)
清眸作金徽,素齿为玉轸。响泉竟何用,金带常苦窘。斓斑渍珠泪,宛转堆云倪。君若安七弦,应弹卓氏引。
诗歌前两句把琴枕比作一位佳人,第四句诗人引用甄后玉镂金带枕的典故,据《曹植传》记载:“植初求甄逸女不遂,后太祖因与五官中郎将,植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下。”这里可以看出,这位佳人应是诗人的爱人。诗人在此用典故喻示自己看到“琴枕”便想起了自己亡故的爱人。尾句说这位弹奏七弦琴的佳人应该弹的是“卓氏引”之曲,这里诗人引用的是司马相如以古琴追求卓文君的典故,此典故表现的是男女恋爱之事,诗人借此来追忆他和亡故爱人曾经的愛情。此外,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位佳人应是善乐之人,而王朝云自幼便沦落在歌舞班中,她便是擅长音乐之人,加上苏轼晚年身边的女人唯有朝云,而这首诗就写于朝云去世后的第四年,可见这首诗所写的女主人公应是王朝云。诗人全诗都在借“琴”追忆亡妾朝云,表现了他对朝云无限的爱恋与思念之情。
《琴枕》(四十八卷)
高情闲处任君弹,幽梦来时与子眠。彭泽漫知琴上趣,邯郸深得枕中仙。试寻玉轸抛何处,闲唤香云在那边。平素不须烦按抑,秦娥自语如弦。
诗歌前两句依旧将琴枕比作一位善乐的佳人,从前面分析可知,这位佳人应是王朝云。颈联中的“玉轸”是琴乐器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然而琴枕中的玉轸却不见了,这里诗人其实是在暗喻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已不在自己身边。末句中的“秦娥”指的是古代秦国爱吹箫的女子弄玉,后来用以指乐妓,诗人觉得秦娥说话的声音就像琴音一样悦耳,这里的“秦娥”其实暗指朝云。全诗借琴枕缅怀往事,追忆亡妾,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苏轼对王朝云深切的思念之情。
三、思慕知音
苏轼一生善交志同道合之人,有不少诗作是为知己好友所写,这些诗作中又不乏有以“琴”思慕知音的诗歌,如《书文与可墨竹》:
笔与子皆逝,诗今谁为新。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
此诗作于哲宗元祐元年,苏轼在诗中自注:“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由此可见苏轼与文与可是知音之交,两人关系甚好,在文与可去世七年后,苏轼看到他的墨竹画,触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引用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据《吕氏春秋》记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知音者。”诗人用伯牙“破琴绝弦”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知音好友文与可早逝的伤心之情,以及自己对文与可的无比思念之情。
琴与诗,是千百年来传统文人的生存状态。苏轼作为宋代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一些诗歌与“琴”融汇贯通,互为表里,古琴在苏轼的文化修养和诗歌创作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苏诗中以“琴”寄思的作品,使我们能够把握诗中“思”的具体内蕴,这对我们了解苏轼之人、体悟苏诗的情感色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轼撰,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苏轼撰,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3.王海英:《苏轼与琴相关的文学作品研究》,宁波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10月。
4.(日)池泽滋子:《琴与琴枕》,文学漫步,1998年2月,第16-20页。
5.关鹏飞:《琴诗与哲思》,天府新论,2018年7月,第153-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