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校以创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契机,一方面科学配置信息资源,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效;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和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实验证明,学校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为学校实施“强师、强教、强校”战略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教学质量稳步前行,办学特色日益凸显,社会声誉不断提高,促进持续、健康的优质发展。
一、学校教育技术实验建设情况
学校校长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从设备配置、资源建设、制度完善、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始终把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作为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全面优化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有力推动全体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成效与应用。
(一)健全管理机构,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先行与保障。我校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领导小组”,制订实验工作规划,加强领导与管理。学校电教组成员直接参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并承担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及时了解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完善设备设施,构建信息化的校园环境
1、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领导争取了各方支持投入,不断完善教育装备、硬件的配置,使我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是网络改造。网络硬件改造方面:去年十月,学校积极响应区教育局为校园网升级的号召,抓住契机把学校计算机信息网络从百兆主干升级为千兆光纤并接入海珠区教育信息中心和广州市教科网。学校内网配置两台专用服务器,提供了1120G的云空间。我校所有电脑都能接入宽带网络,做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校园网的改造使学校的管理方法到教师的教学手段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教学设备改造。在区教育局、区教育服务中心领导的关心下,我校在2010学年开始逐步对原有教学设备进行了更换。今年,我校再共投入66万元,为课室、专业场室装备了交互智能平板及推拉式黑板、全面更新课室、场室的教学平台和实物展台。交互智能平板集传统的“黑板+粉笔”和信息技术的“电脑+屏幕”优势于一体,为课堂教师与平板的互动、教师与电脑教学资源的自由交互,实现学生与交互智能平板及其它教学资源和第三方软件的交互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从某种意义上说,交互智能平板让我们挣脱了把教师与电脑束缚在一起的锁链,让教师得到的是自由和整个世界。
2、构建共享的网络办公管理系统。网络资源的成功改造,使网络办公得以不断完善,让老师们能更加广泛地收集、合成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资源效益。在电教组成员的努力下,我们以云平台为创建理念,在学校互联站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校内内网(http://10.23.70.2),并链接OA无纸化办公系统、相册管理系统、校本教学资源库、视频中心、语文数学作文等外接资源库、校园BBS、数字图书馆等,实现了云储存、云课堂、云阅读、云办公、云点播的网络服务。
(三)加强研训,整合资源,融合技术,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基于这样的学习与思考,我校实行了“三步走”的实验策略:学习、培训为前提;实践、探究作主线;反思、提升是关键。
二、成果与成效
(一)促进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发生质的变化
在创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校长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要有善于开发资源的创意和深度的思考,同时努力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所以,在资金短缺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等和靠上级拨钱、没有一味地依赖电子技术。而是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用有限的资金投入信息技术环境的改善和课题研究,申请年费的公网域名,在网络上搭建起师生互动的平台,展开实验活动。学校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在区教育局、区教育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校的软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师生信息素养快速提高。
(二)构建新型的信息化课堂学习模式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教师精心设计学案,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美术课“创设情境、提供资源、绘画创作、评价反馈、丰富资源”的教学模式;英语课的“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活动激趣、评价促学”的教学模式;科学课的“展示一幅图景、分析一个问题、归纳一条规律、验证一组事实、设计一份创意”“五个一”模式等等。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建设,为我校带来了更新的教育观念、更强的教育改革、更大的教育效益。但实践和探索的路程还很长,工作还很艰巨,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务实开拓,创新进取,自我超越,一定能够朝着信息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走出特色,走向辉煌!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江南新村第二小学 广东】
一、学校教育技术实验建设情况
学校校长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从设备配置、资源建设、制度完善、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始终把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作为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全面优化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有力推动全体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成效与应用。
(一)健全管理机构,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先行与保障。我校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领导小组”,制订实验工作规划,加强领导与管理。学校电教组成员直接参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并承担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及时了解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完善设备设施,构建信息化的校园环境
1、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领导争取了各方支持投入,不断完善教育装备、硬件的配置,使我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是网络改造。网络硬件改造方面:去年十月,学校积极响应区教育局为校园网升级的号召,抓住契机把学校计算机信息网络从百兆主干升级为千兆光纤并接入海珠区教育信息中心和广州市教科网。学校内网配置两台专用服务器,提供了1120G的云空间。我校所有电脑都能接入宽带网络,做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校园网的改造使学校的管理方法到教师的教学手段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教学设备改造。在区教育局、区教育服务中心领导的关心下,我校在2010学年开始逐步对原有教学设备进行了更换。今年,我校再共投入66万元,为课室、专业场室装备了交互智能平板及推拉式黑板、全面更新课室、场室的教学平台和实物展台。交互智能平板集传统的“黑板+粉笔”和信息技术的“电脑+屏幕”优势于一体,为课堂教师与平板的互动、教师与电脑教学资源的自由交互,实现学生与交互智能平板及其它教学资源和第三方软件的交互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从某种意义上说,交互智能平板让我们挣脱了把教师与电脑束缚在一起的锁链,让教师得到的是自由和整个世界。
2、构建共享的网络办公管理系统。网络资源的成功改造,使网络办公得以不断完善,让老师们能更加广泛地收集、合成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资源效益。在电教组成员的努力下,我们以云平台为创建理念,在学校互联站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校内内网(http://10.23.70.2),并链接OA无纸化办公系统、相册管理系统、校本教学资源库、视频中心、语文数学作文等外接资源库、校园BBS、数字图书馆等,实现了云储存、云课堂、云阅读、云办公、云点播的网络服务。
(三)加强研训,整合资源,融合技术,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基于这样的学习与思考,我校实行了“三步走”的实验策略:学习、培训为前提;实践、探究作主线;反思、提升是关键。
二、成果与成效
(一)促进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发生质的变化
在创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校长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要有善于开发资源的创意和深度的思考,同时努力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所以,在资金短缺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等和靠上级拨钱、没有一味地依赖电子技术。而是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用有限的资金投入信息技术环境的改善和课题研究,申请年费的公网域名,在网络上搭建起师生互动的平台,展开实验活动。学校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在区教育局、区教育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校的软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师生信息素养快速提高。
(二)构建新型的信息化课堂学习模式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教师精心设计学案,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美术课“创设情境、提供资源、绘画创作、评价反馈、丰富资源”的教学模式;英语课的“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活动激趣、评价促学”的教学模式;科学课的“展示一幅图景、分析一个问题、归纳一条规律、验证一组事实、设计一份创意”“五个一”模式等等。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建设,为我校带来了更新的教育观念、更强的教育改革、更大的教育效益。但实践和探索的路程还很长,工作还很艰巨,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务实开拓,创新进取,自我超越,一定能够朝着信息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走出特色,走向辉煌!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江南新村第二小学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