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存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多年来,人们一直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但是课堂上看到听到的仍然是学生随着老师的问讲团团转,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被动状态没有真正消除。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学生一生受益的内在素养。
《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学要符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就必须从教学活动的本质上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十字决》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说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创设自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愛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把学习看成一件快乐的事。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课前即兴演讲
每节语文课前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三至五分钟的即兴演讲训练:内容不限,可以是听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都可以。或进行朗诵、讲故事等。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2.精心设计导语
设计恰当、新颖的导语,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心理,融入学习的氛围,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环节。
3.课堂精心设疑
这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启发他们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情境可以更快的让学生进入文本的解读,对文本的理解更好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的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以自学实践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究性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感受,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注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把自学过程大致分为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教师只有把学生思想激发出来,才是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是自主实践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活跃的课堂。
三、授之以法,让学生善于自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课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2.读写结合,促进自学水平的提高
阅读所获取的知识,通过阅读者的想象、推断,转化为主体的形象或严谨的逻辑。这就是内化的过程。因此在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时,要注重阅读方面的方法指导。“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的多了,积累的东西自然也就丰富了,但这些丰富的东西如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呢?这就要靠“写”来体现。
3.设疑促学,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层层设疑,逐节给自己提出问题,层层加压,然后将问题进行分类,并借助于各种手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求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设置一些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析疑的过程中,通过内力外因,尝到自学的甜头,这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成功的解决问题是一剂兴奋剂,学生在收获着知识的同时也在收获着自信和勇气。这样做,会更有效地发展他们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如我经常对他们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等。
自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要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年龄特点、智力基础和已经具有的良好习性,有的放矢。任何一篇课文,学生总有一部分是理解的,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值得思考的预习题,让学生凭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动手、动口、动脑。叶圣陶有句名言“学习语文是要下大力气的!”作为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不是轻易就能养成的,因而我经常去教育学生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去强化训练,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都能学得有榜样,从而全面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让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能与新课标一同前行,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使他们都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多年来,人们一直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但是课堂上看到听到的仍然是学生随着老师的问讲团团转,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被动状态没有真正消除。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学生一生受益的内在素养。
《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学要符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就必须从教学活动的本质上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十字决》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说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创设自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愛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把学习看成一件快乐的事。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课前即兴演讲
每节语文课前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三至五分钟的即兴演讲训练:内容不限,可以是听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都可以。或进行朗诵、讲故事等。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2.精心设计导语
设计恰当、新颖的导语,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心理,融入学习的氛围,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环节。
3.课堂精心设疑
这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启发他们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情境可以更快的让学生进入文本的解读,对文本的理解更好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的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以自学实践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究性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感受,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注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把自学过程大致分为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教师只有把学生思想激发出来,才是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是自主实践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活跃的课堂。
三、授之以法,让学生善于自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课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2.读写结合,促进自学水平的提高
阅读所获取的知识,通过阅读者的想象、推断,转化为主体的形象或严谨的逻辑。这就是内化的过程。因此在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时,要注重阅读方面的方法指导。“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的多了,积累的东西自然也就丰富了,但这些丰富的东西如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呢?这就要靠“写”来体现。
3.设疑促学,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层层设疑,逐节给自己提出问题,层层加压,然后将问题进行分类,并借助于各种手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求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设置一些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析疑的过程中,通过内力外因,尝到自学的甜头,这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成功的解决问题是一剂兴奋剂,学生在收获着知识的同时也在收获着自信和勇气。这样做,会更有效地发展他们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如我经常对他们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等。
自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要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年龄特点、智力基础和已经具有的良好习性,有的放矢。任何一篇课文,学生总有一部分是理解的,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值得思考的预习题,让学生凭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动手、动口、动脑。叶圣陶有句名言“学习语文是要下大力气的!”作为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不是轻易就能养成的,因而我经常去教育学生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去强化训练,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都能学得有榜样,从而全面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让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能与新课标一同前行,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使他们都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