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事实即诗

来源 :江南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t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我写了许多关于我家族的诗,不说“家乡”是因为我不想以第三视角来看它,我喜欢以第一视角,即以第一现场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处理诗歌。可我过于笨拙,不但诗歌未尽如人意,甚至语言的门都未进入,因为很多人说语言即诗。我过于关注事、人和我们那个地方算不上美丽的小景。然而,我甚至连小景都不会刻画,总是人的事情控制着、牵引着我。我写诗基本上在写事情,即让渡事实诗意,许多诗都是事件或事实在引导我。
  我内心觉得十甘庵是个巨大的魔咒,或者那里有一个巨大的魔咒,因为我祖先连同我们,在那里住了十多代,虽香火不断,但却人丁不兴,每一代只是三四个男丁。每一代都是颤颤巍巍走过來的。我感觉花氏能延续香火,完全是偶然的。事实也是偶然的,因为每一次迭代,都不是最好的那个家庭来完成的。花氏在那里经历的困难,花家的人在那里经历困难时内心所遭受的煎熬是难以想象的。他们的伟大与卑微同时闪耀。当我看着他们几乎不存的坟墓,没有碑石的坟墓,没有留下名字的坟墓时,我会猜想许多。寂寂的山野间,阳光斜映,他们在数棵栗树之下。
  然而,十甘庵没有家族史,父辈们没有文化,都说不清他们先辈们的故事,我常常听见他们将故事搞混,一个人的故事套在另一个人的头上。
  我能接触到的是他们的遗址,他们开垦过的地,他们挖过的山,他们给山谷起的名字。很显然,他们努力过,他们也有他们的年轻有为时。据说,曾经,他们将附近数公里的山地买下过。而我只能看到父亲这一辈的努力,且是非常艰难的努力。父亲四兄弟,花氏只有这四兄弟,其中老三是半傻,他终身未娶。老二就是我常写的德叔,他中年丧妻、丧子、丧女又丧子。且都是养到年轻俊美的二十几岁。他本是锯匠,可后来信了菩萨,做起了道人。老四与我家还算正常,都有儿女。但小叔唯一的女儿十四岁出去打工时失踪近四十年,前两年才回来,户口都被派出所注销了。其间,曾经历了什么,受了多少创伤,可想而知。
  只有我家稍稍正常。但母亲与这些人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数十年从未停止。我的父亲拙言、正直,说不清一句话。我的意思是我的父亲这一辈子从未说过一句完整的话,没有完整表达过某件事。他的另外三个弟也是。事情就是这么残酷,他们都只有开头的三字或六字短语,只有开头的情绪化的起音。
  这些人构成我的生活,尤其是我少年时的记忆。他们种着先辈开垦的后来又分下来的地,他们挖着从前就属于他们的后来又分下来的山。上述人物(不论长幼),无一例外都十分勤劳。是那种匍匐在地的勤劳、没入黑夜的勤劳、出生入死的勤劳。他们没有娱乐时间。公平地说,我们那个村的人都是如此,哪怕是仇家,哪怕伤痛至骨,勤劳是不分族氏、屋檐的。
  但就只有那么一点地,资源有限,将地种出花来也难以养活全家。这样他们就更勤劳了,朴实而勤劳。正是花了太多时间躬身于土地,所以他们就更了解土地,更了解林木、草、水……他们成了朋友,给每一样事物起名字。他们给事物做活是彼此交流,相互成全。我多以我的父亲和母亲为例。
  所以我写诗,多是写了事物(事情)的原态。没有写成元诗而成为事物的原态,使得我的许多诗有缺陷,语言笨拙的缺陷,结构简单化的缺陷。
  我很多时候是在记录真实情景。没有夸张,更没有煽情与虚构。哪怕憧憬和想象都没有。
  没有想象的诗是可怕的,没有清词丽句的诗是可怕的,这不是优点。至少该部分做到。而这样的后果是文本不够成熟,视域不够宽阔,难成大器。
  《替父亲写的一首诗》是写父亲的最后时光,他去世前半年的那一段光景,当时他行动不便,坐在老家房子前垂垂老矣而又无能为力的样子令人心痛。我记住了这一幕,如今回老家任何一幕都可能引起我的注意,都可能入诗,随时入诗。其实,我写了许多关于父亲的诗,不间断记录了他六十岁以后的全部生活。从心灵深处,我觉得父亲是个懦弱的人、沉默的人和失败的人,但他又是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温驯的人。进入老年后几乎不说话,因为母亲强势。后来我思考父亲其实是个坚韧的人,有大志向和大智慧的人。他不同母亲较劲,他不再表达。他沉默是有目的的。在他年轻时,是父亲操持全家,抚养了他的三个弟弟,那时祖父早已去世,祖母没法主持外面的活儿。父亲的一生就快结束了,以所有人知道的方式,我心怵然,记下了它。
  其他的诗,仍是以父亲为线索,或明或暗的线索,像《母亲》等作品,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我会不由自主如此处理。即使那些没有写到父亲的诗篇,那也是这根主线上的花朵。
其他文献
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初学者而言,在学习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就是不能直接专注于算法本身,尤其是像C语言这种语法规则既灵活又严谨的编程语言,经常使学生陷入语法错误的困境,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计算思维培养的预期效果,学生也往往因此逐渐失去了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基于流程图的可视化算法工具RAPTOR可以帮助学生专注于问题求解的思想和方法,通过拖拽、连接的方式和一些简单的设置即可快速建立程序流程图,从而达到快速训练计算思维的目的.
本文从课程结构的优化、部分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校本课程的设置与意义几个方面,对《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中的附表即课程安排和课程学分结构的设置进行解读,并对省内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对吉林省延边州内公办中职学校的484名教师调查后发现:中职教师研究生和专科学历比较少,担任(过)班主任的比较多;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态度比较明确;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是中职教师所接受的教科研形式;工作任务、研究时间、科研能力以及教科研管理是影响中职教师参与教科研的主要因素;教师的教科研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针对发现的问题,从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消除教科研片面认识、加强教科研培训、健全质量标准、营造教科研氛围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近20年来,小学德育课程经历了初步探索、稳步发展、多元融合的历史轨迹.利用知识图谱分析与文献研究的方式方法,梳理20年来知网数据库CNKI中的小学德育、小学思想品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载文情况、发文单位和主题分布,总结提炼20年以来不同发展阶段德育课程的研究重点,并经过CiteSpace软件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历史演进、内容聚类进行可视化剖析,从整体掌握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这将对小学德育课程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生态研训是一种新的研训思路,是指在生态思想指导下,以生态教育为价值追求,坚持整体和谐的发展观,以满足学校、教师的研训需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主题深度研训活动为依托,遵循主体性、对话性、实践性、获得性等原则,唤醒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优化研训生态,促进生态研训文化的和谐建构,从而实现研训的个性化、差异化、系统化.南关区从“基于融合的研训机制”“基于主题的研训活动策划”“基于服务的研训文化培育”进行了构建生态研训的实践探索,并对生态研训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 北京话;必然类语气副词;语义框架,连用  [摘 要] 语气副词是汉语表达句子情态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用在命题之外,表达言者/作者对于命题的主观态度,从而留下“自我印记”。本文以清末民初时期代表性的京味儿小说作为研究的基础语料,讨论清末民初北京话必然类语气副词的类别和语义、语法特征。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1)03-0008-08
本文结合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高中校本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以实验“塑料污染对生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为例,尝试在校本课程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学生绘制生物实验思维导图,科学分析实验数据,小组展示成果,利用表现性评价表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反馈教学.
目前,在吉林省的志愿服务发展进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文旅志愿服务体系迫在眉睫,首先,应充分认清文旅志愿服务在公共文旅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解读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紧跟公共文旅事业发展新形势,从思想上认同完善文旅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其次,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支撑,建立具有“吉林特色”的文旅志愿服务体系制度.工作重点应放在以往并不受重视的环节.过程中要切实增强制度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为体系的形成打牢制度基础.最后,以“吉林特色”为切入点,充分发掘吉林省的优势和特点,在完善原有体系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健全各类机
在每株植物前,体验生命的  丰沛;而每片叶上,都蹲着一个神灵。  ——题解  原初  辛丑四月,十九,凌晨:梦与植物对话,醒后有句。录之  黎明前的新叶,在爱中  感受到,叶脉有股穿过茎管催动的力  暗送乳色的汁液到面庞——  这是一场原初的美容。等待中的  光合给它们以绿的奖赏。此刻  它们是欢愉的踊跃,窃喜深夜中的  发生。簇拥与送达穿过肉身,  叶子在窸窣里,沉吟到无声。风悄悄来过  窃听而
期刊
[关键词] 清末民初;北京官话;教科书;取材取舍;关联与互动  [摘 要] 清末民初产生了一批北京官话口语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取材多样,为研究早期北京官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编撰者以口语实用为主旨,使得不同来源的语料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达到相对的统一。其编撰过程中对材料的取舍,多语种的呈现,不仅透露出教科书作为工具书的教化导向,也显示了北京官话在词汇和句式语法上的特点。文献间的互动与关联,是研究早期北